(改革進行時)從科技「熱詞」看中國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中新社北京7月13日電 題:從科技「熱詞」看中國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中新社記者 馬帥莎

從中國「天宮」到「嫦娥」攬月,從國產大飛機C919到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從港珠澳大橋到深中通道……這些年,中國科技「熱詞」不斷湧現,「國之重器」、前沿方向碩果纍纍,展現出科技創新的勃勃生機,背後的「硬核」科技與現代產業緊密結合,催生出發展新動能,日益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2024年1月1日,首艘中國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載著3000餘名遊客駛離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執航前往日本鹿兒島和南韓濟州的國際郵輪航線。(無人機照片) 中新社記者 殷立勤 攝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丁明磊對中新社記者表示,如今,科技創新已成為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對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作用不斷增強。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推動產業不斷向中高端攀升,壯大了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力保障了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三新」經濟增加值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7.36%。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航空航天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壯大,2013年至2023年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3%。服務機器人、太陽能電池、動車組等新興產品產量增勢強勁,2023年分別比上年增長23.3%、54.0%、63.2%。

「科技創新結碩果離不開改革驅動。中國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始終圍繞促進科技和經濟結合、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這條主線。」丁明磊說。

為激發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活力,近年來,中國接續出台一系列重要科技政策。在科研經費管理上,下放預算調劑權限,讓「打醬油的錢可以買醋」;在人才評價上,「破四唯」和「立新標」並舉,讓科技工作者在不同賽道上都能得到公平、公正的評價;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上,將科技成果獎勵和報酬的最低標準從20%提高到50%,讓更多優秀人才得到合理回報。

當前,技術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物技術等前沿領域熱度高漲,世界各國都希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中,找到並掌握「根技術」和「根干產業」。

對此,丁明磊強調,應加強高質量科技成果的源頭供給,從科技創新供給側大力支持高質量知識產權創造,加強前沿顛覆性技術和原始創新的預測研判,圍繞國家需求,精準識別和投資具有使命導向和戰略意義的重大源頭技術、前沿技術、未來技術,鼓勵產業界、社會資本廣泛參與。

他指出,目前,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體系,但當外部環境變化時,很多領域「卡脖子」的情況就會凸顯,尤其是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一旦知識源頭被切斷,可能出現「有市場而無技術」的風險。

2024年6月3日,嫦娥六號攜帶的「移動相機」,自主移動併成功拍攝、回傳著陸器和上升器合照。(中國國家航天局供圖 )

2024年6月3日,嫦娥六號攜帶的「移動相機」,自主移動併成功拍攝、回傳著陸器和上升器合照。(中國國家航天局供圖 )

今年1月,官方發文對未來產業發展作出賽前分析性部署,提出聚焦未來製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等六大方向。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對此表示,下一步,中國將圍繞這六個方向,特別聚焦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元宇宙、下一代互聯網、6G、量子科技、原子級製造、深海空天開發等領域,實施一批科研攻關項目,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一批標誌性產品,取得一批標誌性成果,建設一批企業孵化器。

對於這份「戰略藍圖」,丁明磊指出,加速未來產業的孵化孕育和成長,增強高質量發展新動能,一方面要打破前沿技術路徑依賴,塑造正選優勢,同時也要注重促進創新供給與有效激發創新需求相結合,既要加大科技創新的研發及應用,不斷提高創新產品供給,又要加強需求引導,清除市場障礙,為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創造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完)

【編輯:張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