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能化學激光領域的奠基人和拓荒者張存浩逝世 享年96歲

據央視新聞消息,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獲悉,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民主同盟傑出盟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黨組書記、第二屆和第三屆主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原所長,著名物理化學家、我國高能化學激光領域的奠基人和拓荒者、分子反應動力學學科的創始人之一,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張存浩同誌,因病醫治無效,於2024年7月12日13時0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新中國成立初期,張存浩先生排除萬難回到祖國,一生中為滿足國家需求多次改變科研方向。他長期從事催化、火箭推進劑、化學激光、分子反應動力學等領域的研究,取得多項國際先進成果。研製出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的高效熔鐵催化劑,與合作者首次提出固體推進劑燃速的多層火焰理論,在國際上首次研製出放電引發脈衝氟碘化學激光器。在國際上首創研究極短壽命分子激發態的「離子凹陷光譜」方法,並用該方法首次測定了氨分子預解離激發態的壽命為100飛秒,該成果被《科學》主編列為亞洲代表性科研成果之一。

張存浩先生注重科技人才的培養,幾十年來,他積極創造和提供有利條件,促進團隊中一批中青年骨幹成長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在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期間,積極推動設立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組織製定了資助青年科學家成長的政策和制度、著力營造有利於創新的科研環境,為優秀青年科學家的快速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

人生中第一件「叛逆」的大事

1928年,張存浩在天津出生。1937年,日軍的槍聲打破了他平靜的幼年生活,之後便跟隨姑父、姑母開始了數年的流亡生活,1948年赴美。兩年後,22歲的張存浩獲美國密歇根大學化學工程碩士學位。1950年,北韓戰爭爆發,原本想繼續讀博士的張存浩敏銳感到中美兩國關係日趨緊張,於是,他決定放棄讀博深造,迅速回國。

△張存浩(右一)與父母及家人合照。△張存浩(右一)與父母及家人合照。

他做了人生中第一件「叛逆」的大事:違背姑父、姑母讓他在美讀完博士的意願,自作主張提前回國。1950年10月,張存浩回到剛剛成立一年的新中國。

多次「轉行」 只因國家需要

回到祖國後,張存浩來到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正式開始了他報效祖國的科研人生。20世紀50年代初,張存浩在水煤氣合成燃料領域進行研究,當時他的研究成果已與世界同步。而因大慶油田被發現,天然油的成本更具優勢,合成油的研究成果只能擱置。

△張存浩(左一)在實驗室進行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實驗。△張存浩(左一)在實驗室進行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實驗。

20世紀50年代末,張存浩轉向火箭推進劑研製,這對他來說幾乎是全新的領域。1960年世界第一台紅寶石激光器問世後,激光成為國際研究熱點,為了國家戰略需要,張存浩再一次「轉行」——研發化學激光器。

20世紀80年代以來,張存浩與合作者從事雙共振多光子電離光譜、激發態分子光譜及化學、量子態分辨的分子傳能及新型化學激光體系等方面的研究,實現了第三次「轉行」。

張存浩回憶自己的科研生涯,幾十年的時間,他的科研經歷了三次「轉行」,他的心中總有一束光在牽引著他,那束光就是國家需求。每次「轉行」他都竭盡全力,做到盡善盡美。

(總台央視記者 帥俊全 褚爾嘉)

編輯 陳豔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