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到泰國去,中國車企依然得面對比亞迪的「追殺」

最近一段時間,咱們的民族之光BYD不是密集搞了一連串進軍海外市場的動態嘛,矽基君就有些好奇,國外買了比亞迪的車主們對這車到底評價如何。

然後,咱就在泰國貼吧上看到了一篇帖子,是一位比亞迪A湯臣O3(元Plus海外版)車主分享了自己的用車心得:空間寬敞,坐五個人也不擁擠,用車成本較低,但有一個難以啟齒的小問題——

電池包可能會被老鼠盯上。

咱又多翻了幾頁,發現這還不是個例,「抽水」比亞迪電池包被老鼠啃壞的大有人在。

啃過電池包的老鼠,泰國人還吃嗎?

再說了,這老鼠怎麼專盯著比亞迪咬,建議嚴查。

這事是真是假咱也不知道,但泰國朋友對比亞迪肯定是偏愛的,2023年,泰國純電動車銷量為74433輛,光比亞迪就賣了30662輛,到了第二名的哪吒,就只有12777輛了。

但這難不倒剛提交招股書的哪吒,在其招股書中赫然寫著:2023年東南亞市場,僅生產新能源乘用車的企業中銷量排名第1位。

在「誰是第一名」這個問題上,中國車企向來不含糊,即便月銷百來台,加個「50萬以上豪華電動車」的定語,BBA都得繞道走。

有的車企乾脆自己造句「以超XX萬指導價位列成熟車企中國品牌第一位」。

成熟車企的意思是新勢力免進,中國品牌說的是你大眾、豐田賣得再好也是合資,屬於名單之外。

總之,定語文化是中國電動汽車行業不可忽視的一塊瑰寶。

還是哪吒招股書,裡面有一句「AYA系列在東南亞小型純電動車中銷量排名第一」

這話倒也沒錯,畢竟比亞迪A湯臣O 3嚴格來說叫緊湊型SUV,哪吒AYA則定位於小型SUV。

都TM賴比亞迪,不然哪需要造這麼多詞?

中國車企出海多是利用本土成熟供應鏈降維打擊海外市場,同時也能規避過於內卷的中國價格戰,哪知道,殺到泰國去,還是那張老面孔。

比亞迪:「hey bro,又見面了」

當下全球各個國家新能源市場,幾乎都在上演這種「比亞迪追殺劇」。

拿東南亞電動汽車市場的風向標泰國來說。

雖然印尼是東南亞最大的汽車市場,但在電動化這塊,泰國才是走在前面的那個,去年印尼的純電動車銷量為17057輛,泰國則達到了74433輛。

排名前三的品牌分別是比亞迪30662輛,哪吒12777輛,名爵11995輛,三家中國品牌份額合計約74.5%。

正如比亞迪自己宣傳的那樣,泰國每賣出三輛純電動車,就有一輛是比亞迪

這也是哪吒非要在銷量成績前加個定語的原因所在,畢竟比亞迪所到之處,只有第一和其他。今年前5個月,比亞迪還分別拿下了馬來西亞、以色列電動汽車市場的銷冠。

中國汽車品牌紛紛出海泰國,一方面是因為國內市場內卷嚴重,利潤空間遭到嚴重擠壓,相比之下,泰國電動車市場還是一片藍海,有著更多增長機會;

另一方面,泰國作為「東南亞的底特律」,若拿下這塊市場便可將汽車業務輻射至整個東南亞,可謂一舉多得。

根據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報告,泰國是東南亞汽車產量最高的國家,也是第二大汽車消費市場,汽車產業鏈相對完善,擁有18家汽車製造商和700多家一級零配件供應商。

加上這兩年中國動力電池公司積極推進泰國建廠項目,無疑給當地電動汽車的發展按下加速鍵。

而且對泰國消費者來說,入手一輛電動車,可以獲得高達10萬泰銖(約合人民幣2萬元)的購車補貼。當市場、產業和政策的東風都已具備,差的只剩玩家登場。

去年11月,哪吒曼穀工廠正式投產V-II(AYA),到今年3月實現規模生產,緊接著6月份哪吒便送上本地化生產的福利:降價5萬泰銖,現售價合人民幣10.01萬-11.02萬元

哪吒AYA國內售價是6.58萬-8.08萬元,相較之下仍有3萬左右的溢價。

只是不知道在比亞迪的統治區里,哪吒的價格還能挺多久。

最近比亞迪泰國工廠竣工,拋出了最高30萬泰銖的降價活動,A湯臣O3(國內叫元PLUS)現售價低至人民幣16.05萬-19.27萬元,國內則11.98萬元起。

如果按照當前的價差,比亞迪應該還有能力繼續降價,矽基君看到國內報導說,比亞迪開始在泰國生產電池電芯,隨著核心零部件陸續本地化生產,降本空間預計會進一步增加。

再者和哪吒2萬年產能的工廠相比,比亞迪泰國年產能有大約15萬輛,規模效應無疑會更加突出。

不過對於這款當地賣得最好的純電動車A湯臣O3,泰國消費者褒貶不一。

有網民表示,不喜歡A湯臣O3的內飾,有點閃閃發光,反而更喜歡海豹和海豚,還有網民指出,「二手電車用久了賣不出去」「「保險費較貴」這些電動車的通病。

不管怎麼說,中國電動汽車都暫時拿下了泰國市場的贏面,但事實上,街上跑的仍然以日系車居多,比如五十鈴的皮卡,豐田的Fortuner——一款更適合泰國家庭的七座SUV。

以去年泰國最暢銷的十款車來看,皮卡佔據著絕對領先地位,總體上,在泰國汽車市場,豐田、五十鈴、本田、福特、三菱把持著大約75%的市場份額,比亞迪份額為3.9%,名爵3.5%,哪吒1.8%。

日系車憑藉耐用省油的產品力和長期以來的品牌建設成果,俘獲了當地消費者的心,雖然份額有所下滑,但中國汽車品牌想虎口奪食,並不容易。

不過巨變往往始於裂痕,最近《曼穀郵報》報導了一個消息,說本田在泰國大城的工廠將停止生產汽車,轉作零部件生產基地,原因是產能過剩。本田在當地有兩家工廠,年產能27萬輛,去年僅生產了大約15萬輛。

泰國工業聯合會 (FTI)發言人總結了一句話,中國汽車品牌正在改變全球格局

要矽基君說,中國車企現在不用做自我介紹的恐怕只有比亞迪,因為「出海狠砸錢」這個道理,比亞迪今年算是吃透了。

也就是泰國廣告法不嚴,這加粗放大的「Global No.1」也能寫海報上。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