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四嘛呀?介四相聲社啊」

「作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培養的相聲愛好者,最後我想用一段快板來表達對母校、師長和同學們的祝福。」6月21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24屆學生畢業典禮上,來自電子工程學院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畢業生代表成傑以一段快板結束了自己的發言。對於他而言,這是對自己7年大學生活的圓滿收尾。
成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理工生,還是一名傳統曲藝文化愛好者。大一剛入學,他便加入了學校的介四相聲社,這一待便是7年。7年里,成傑登台演出73場,原創劇本2個,改編劇本45個。
今年是介四相聲社成立十週年,作為社團的「老人」,成傑和一批批熱愛傳統曲藝文化的青年一起,用自己的方式讓曲藝文化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西電」)的校園土壤中生根發芽。
因為熱愛,相聲走進校園
10年前,機電工程學院自動化專業的天津女生譚慧文和3位好友一拍即合,成立了學校的第一個相聲社團——介四相聲社。最初只有4個人的社團,在經歷了10年的打磨後已經略具規模,如滾雪球般耕耘起一片青年人的相聲天地。現在的介四相聲社有50多人和成傑一樣,有過登台表演的經歷,這是10年前譚慧文未曾預料到的。
「在天津,相聲是非常流行的消遣方式,甚至有專門的相聲廣播電台。來西安上大學後才發現,原來別的城市是沒有相聲廣播的。所以我想創建一個相聲社團,讓相聲重新走入生活。」就這樣,聽不到相聲心癢癢的天津女生,有了成立社團的想法。成立社團並不難,但「如何讓社團活下來」卻是譚慧文面臨的難題。
譚慧文用「一窮二白」形容彼時的狀態。「社團成立第一年,能上台表演的只有最初的3個人——張淩飛、李博聞、曾凡毅。打磨劇本、上台表演全靠自學。」然而這樣的光景也未持續太久,社團成立第二年便沒有招募到合適的演員。「新演員斷檔長達一年,演出還是3個‘社團老人’輪流上。」沒有新演員的狀態一直持續到第三年,直到2016年社團才招募到新人。
不過,或許是「相聲青年特有的樂觀」,面對「創業」期的難題,社團成員致力於用不同的辦法升級打怪,互相鼓勵。「為了方便社團管理,大家決定給每一屆都取藝名,按照學校‘厚德 求真 礪學 篤行’的校訓來取。我們從‘厚’字輩開始排,至於8個字之後怎麼辦我們也不知道,先看社團能不能活到8年。」譚慧文說。
彼時,西安青曲社正在著力打造陝西高校相聲聯盟,希望培養下一代的相聲表演者和相聲觀眾,厚植相聲發展基礎。介四相聲社的成員瞅準機會,積極尋求青曲社的幫助。「我們當時聯繫了西安青曲社,老師們不僅提供了教學幫助,學校專場演出時還會幫我們助演。」在譚慧文看來,這樣的幫助對於初創期的「介四」格外重要,正是青曲社的專業表演吸引到了社團的初始觀眾。
經歷了初創時期的「動盪」,在初代社團成員的堅守下,社團終於在學校紮了根。為了保證發展的穩定性,社團規定每年至少做一場專場演出,「這是社團最根本的原則,必須堅守。」譚慧文表示。
正是這份執著,校園里越來越多人成為介四相聲社團的「粉絲」,每場演出的觀眾逐步增加。社團也成功「活過」了8年,演員人數穩步提升,從最初的4人逐步增加到50多人。「各個學院的同學都有,總算是活下來了。」譚慧文說。
譚慧文已經畢業多年,今年趁著社團十週年又回學校觀看了社團的專場演出。當她以觀眾的身份坐在台下,看著社團的學弟學妹在舞台上謝幕時,她的內心無法平靜。「台上的演員能把小劇場的舞台站得滿滿噹噹,這是我們當時不敢想像的。」譚慧文說。
校園「青」聲音融入傳統曲藝
如果說譚慧文見證了社團成立之初的不易,那在社團成立第三年加入的成傑則是社團成長的見證人。在他們的接力傳承下,最初因為熱愛而誕生的社團,到今天有了更深刻的「使命」。
作為中華民族傳統說唱藝術的統稱,曲藝至少有千年的悠久歷史,而相聲只是曲藝百花園中的一個小分支。對於介四相聲社的成員而言,想要把這個起源於明清時期的藝術傳承好、表演好,讓聽者「會心一笑」並不容易。
「相聲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傳統搞笑技巧其實都被老先生總結透了。」在成傑看來,作為喜愛相聲的「小白」,學習經典相聲就是最好的入門方式。為了讓社團成員更好地掌握相聲技藝,介四相聲社定期開展社團活動,組織全體社員一起學習經典相聲片段。「我們會做傳統經典相聲賞析,比如看侯寶林大師、馬三立大師、馬誌明老師、郭德綱老師等的相聲作品,分析他們的語言節奏、抖包袱的技巧,以及其中蘊含的深意等。」成傑介紹道。在他看來,「說學逗唱,聲台形表」,相聲「逗的是智慧,不是在逗貧」,每一段新的相聲都是和觀眾進行一次面對面的深入交流。
積攢了一些表演經驗後,成傑和團隊成員開始鑽研劇本,除了「逗樂」,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創作表演,讓更多同齡人瞭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社團的7年,成傑一共原創和改編了47個劇本。其中,基於馬誌明和黃族民老師創作的經典相聲《大保鏢》改編的內容獲得了多方認可。故事原型講述的是一對以習武為生的兄弟,由於學武不精,在當保鏢時鬧笑話的故事。經過成傑的改編,「校園版大保鏢」上線,主人公化身同學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賣奶茶小哥」,每年有固定的績效考核,每天需要用App打卡簽到,如果全年簽到次數少於一定的比例,將會被取消考核資格。「之所以這樣調整是因為同學們的生活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這樣的設計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鳴。」成傑說。
類似的改動在介四相聲社的改編劇本里並不少見,他們擅長使用生活化的表達,以調侃的方式融入同學們日常生活中瑣碎的小事。改編版的《大保鏢》不僅在學校的線下表演中廣受好評,上傳到影片網站後還得到了不少專業人士的肯定,一位博主轉發了演出影片後,近6萬的播放量讓他們興奮不已。
傳承始於熱愛,回顧在相聲社團的時光,成傑感慨道:「以後再聽相聲的時候,可能會想起在大學期間有一群熱愛曲藝的年青人,在哪天說過一段相聲逗得自己前仰後合。不僅充實了自己的生活,還讓身邊人通過我們瞭解了相聲這門藝術形式,感受到了傳統曲藝文化的魅力。」
做好相聲表演的一項重要工作是觀察生活,好的劇本、好的故事都源於生活。身為Z世代的成傑明白,只有主動創新、擁抱當下的現實生活,才是相聲永葆活力的法寶。
常言道「生書熟戲,聽不膩的曲藝」,隨著看相聲和表演相聲的年青人越來越多,場內場外,相聲的故事將在這座校園繼續上演。
實習生 李晶晶 孔文軒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程思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7月15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