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如何把土特產的「小買賣」做成「大生意」?|年中經濟觀察

來源:南方+

電商直播間里,速食螺螄粉的熱度依然高居不下,5萬、10萬單的「爆款」不時出現。評論區中,總有人問「酸筍夠不夠味」?主播則一遍遍重覆著:「管夠!不夠可以單獨拍!」

被稱為螺螄粉風味「靈魂」的酸筍,大多來自清遠英德西牛鎮。在走通了規模擴產、加工延鏈、品牌打造等孵化路後,「土特產」西牛麻竹筍得以搭上網紅經濟的快車,如今產值逼近67億元,年內綜合產值有望突破百億元,成為近9萬人從業的經濟支柱。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廣東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823.05億元,頂住年初氣候、市場等多種不利因素繼續坐穩全國第一,2023年度首次站上0.9萬億元台階,其中,特色農業產業起到重要作用。

今年5月召開的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暨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推進會上提出,堅持用全產業鏈理念持續做好「土特產」文章,以產業振興推動農村旺起來、農民富起來。

自「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出圈的「土特產」不止西牛麻竹筍,清遠雞、英德紅茶和徐聞菠蘿、電白沉香等特色產業紛紛向百億、50億產值目標前進,幫村民拓寬就業路、鼓起錢袋子。

向科技要產量

用二三產領域積攢的強大資源反哺第一產業

7月上旬,茂名高州龍眼開園,果園負責人老裴開始算賬。「一棵樹100斤,一畝25棵,今年一斤4.5元,往年2元……」

賬算到一半,老裴擔心了。一畝貴四五千元,價格波動太大,今年收購商還來嗎?龍眼加工商還收嗎?好在高州提前佈置了產銷對接活動,高州龍眼走進華東等地市場,全市產銷行情穩定。

果農的擔憂,反映的正是特色農業資源向「土特產」產業轉化的首道門檻:產量。產量太小,無法帶動就業;產量波動太大,價格飄忽,上下遊配套企業不敢下注。

此時,種業科技、智能農業設備、現代冷鏈物流等躬身入局,改革開放以來積攢的二三產業優勢回望鄉土,反哺農業,將「土特產」增收的主動權從大自然交到農民手中。

此前,「大小年」的產量變化帶來的價格波動,同樣使荔枝產業下遊的加工、倉儲、冷鏈、電商等環節望而卻步,銷售停留在初級農產品,「果賤傷農」現象時有發生。

「克服荔枝中晚熟品種大小年產業關鍵技術」,在2020年成為荔枝產業的轉折點。該技術成熟後,荔枝迎來罕見的連續4年大年。其間,加工企業放心投入生產,冷鏈設施加速完善,荔枝銷路從兩廣周邊拓寬到黃河流域乃至海外,產值從2019年的51.29億元,一路抬升到2023年的120億元。

雖然今年荔枝減產,但從業者未如往日般恐慌,轉而理性謀劃下年度生產。「今年趁機好好保養增城桂味,明年產量不必愁了。」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副研究員郭棟樑說。

農業科技支撐,荔枝「一騎紅塵」之路,恐非廣東而不能為也。在成為製造業大省前,珠江三角洲平原遍佈的桑基魚塘、垛基果林,代表著這片土地深邃的農耕傳統;而自1個世紀前,農業先驅丁穎、黃耀祥改良水稻時起,農業科技就是廣東的強項。

目前,廣東至少有7家高校、科研機構的「農業科學」學科在ESI排名前1%。去年起,廣東開展百校聯百縣助力「百千萬工程」行動,此後的田野上,拔花生、挖土豆的人手少了,專業機械漸多;科學家的實驗報告後,常附一份科技支撐備忘錄,不少人在辦公室里放一頂草帽,準備隨時出發。

現在,廣東正開溝引渠,促進各類要素有序配置到鄉村產業中,讓企業有利潤、縣鎮村有經濟支柱、農民有致富渠道。

向全鏈要產能

延伸產業鏈條,把「小買賣」做成「大生意」

受我國大國小農基本國情的影響,過去,許多地方的土特產生產規模小、效率低,是製約其發展壯大的重要因素。延伸土特產產業鏈條,深挖多元價值,拓展產業業態,把特色產業的「小買賣」做成「大生意」的關鍵

從全球趨勢看,「延鏈」是絕大多數現代產業的選擇:在發達國家,僅穀物加工領域,各類環節可超過100個;從廣東自身看,產業鏈每延長一分,便多一批就業崗位,為縣鎮發展,鄉村振興注入新鮮血液。

7家加工企業,54個專業合作社,200多個家庭農場及加工點,2.5萬從業人口……清遠英德西牛鎮用不到2年時間,發展出一套完整的麻竹筍加工產業鏈,其中不少資源都是廣州增城駐西牛鎮幫鎮扶村工作隊拉來的。

工作隊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進駐之初,工作隊調研後確定「政府主導、駐鎮幫扶、協會聯結、企業參與」的產業園創建工作機制,撬動社會資本近8000萬元投入麻竹筍鎮域產業園項目建設。

為鎮里的「土特產」豪擲8000萬元,廣東有自己的底氣:背靠粵港澳大灣區,設備、市場、技術、金融等要素資源觸手可及;各類幫扶機制則使要素配置更加流暢。

華南師範大學派駐科技特派員團隊,華南農業大學派出品牌專家團隊,省供銷社搭建「832」消費扶貧平台,在增城開闢英德消費幫扶館「反向飛地」……工作隊的穿針引線,使英德全市麻竹筍初加工率達80%以上,精深加工年產值達8億元,其中即食筍加工年產值約4.6億元。

與2022年清遠規劃「五大百億產業」之初相比,西牛麻竹筍產值從倒數第二進到「坐三追二」,增速位居五大產業第一。

西牛鎮麻竹筍還走出國門遠銷海外。工作隊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西牛鎮麻竹筍佔日本市場份額超九成,佔廣東省同類產品出口額七成。其中,加工品筍乾出口量一度佔日本筍乾市場的95%以上。

經略海外,靠的正是延鏈加工這塊「叩門磚」。多名從業者表示,相比於鮮活農產品,加工品在目的國的進口清關、檢驗檢疫等環節更加簡便;此外,加工品在長途運輸中不易腐壞,到岸後保值率更高。

不止一名農業從業者說,他們「怕市場」:怕收購不順利,怕價格不理想,怕市場不買賬。而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培育的農產品加工業集群,為特色農產品拂掃「賣不掉就爛在地裡」的陰雲,抵禦風險能力進一步增強。

向全球要市場

廣東「土特產」進軍海外打開新天地

前不久,「90後」初中學曆茂名妹在社交平台上全英帶貨賣荔枝,「粵式英語」震驚網民。

近期,全球社交媒體掀起分享「中國遊」熱潮,一篇點讚破萬的遊記中,俄羅斯博主Lex打開一罐新會陳皮,什麼味道?「錢的味道!」他調侃道。

信息時代,越來越多廣東「土特產」借助互聯網打開新天地。3月初,一場「喊全球吃徐聞菠蘿」線上活動,為銷售承壓的菠蘿產業找到「產品到產值」的兌換券,電商平台上訂購者眾。

菠蘿旺季已於4月底收官,行業數據顯示,2024年一季度,徐聞菠蘿價格指數穩中有升,最終收報於123.04點。「菠蘿的海」名聲在外,加上菠蘿品質的穩步提升,消費者對「徐聞菠蘿」的信任,成了其穩住價格、銷量的護城河。

今年以來,國內市場競爭越發激烈,不少從業者將目光投向70億人的全球市場。

在湛江徐聞縣龍塘鎮,近期雖是生產淡季,但當地「土特產」徐聞良薑已兩次發往中東。「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良薑的種植面積、單產總產、銷售價格一路走高,今年收購最高達每公斤32元,昔日每公斤10元乏人問津的窘境逐漸遠去。今年,龍塘鎮龍興農村合作社的良薑已10次出口銷往阿聯酋等中東國家,更有遠銷歐美的案例。

「土特產」的出海路還在進一步拓寬。今年以來,廣東省政府與中華全國供銷總社共建的惠州市粵港澳大灣區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落地投產,海關監管等功能也將一併進駐,為優質農產品「入灣出海」創造有利條件。

產業鏈拓寬,「土特產」暢銷,盛夏時節,農民開始品嚐到豐收的喜悅。

徐聞良薑連續4年漲價,龍塘鎮良薑產值破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2375元,高出全縣平均水平的15%;

今年,清遠麻竹筍種植面積力爭突破100萬畝,有農戶預測,按現在行情,家裡的麻竹筍產值能有30萬元。

汕尾新荔龍現代農業服務有限公司果園中,新品種荔枝「井崗紅糯」受小年影響較小,公司負責人崔哲浩喜笑顏開。

高州的龍眼園中,貨車如期而至。聽著引擎聲漸小,桌前的老裴掰下一塊新茶投入壺中,再次歎道:「一畝多4000元呐!」

【采寫】南方+記者 邵一弘 黃進

【設計】黃澤偉 陳麗詩

【策劃】王溪勇

【統籌】吳哲 黃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