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張PPT,揭秘華為的「人工智能路線圖」

i黑馬導語

7頁PPT,看清楚,華為在人工智能領域,最新的探索和思考!

提到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會有一個思考範式:基礎層、模型層、應用層。

華為,這家在三個層面都有佈局的企業,是如何思考的?華為雲,在基礎層是如何協同創新的?華為盤古大模型,又是如何應用在千行百業的?

近日,華為常務董事、華為雲首席執行官張平安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進行了分享。i黑馬作為官方合作媒體,現場進行了記錄,現將核心內容分享大家。

1、當前我們算力是受限的,中國AI創新道路到底該怎麼走?我們是不是有最先進支撐的AI芯片,如果沒有就沒有辦法在AI上領先,這個觀點我們必須要在中國摒棄掉。

2、我想在這裏分享一個簡單例子:華為手機有不同鏡頭,每一次按快門,都會拍下來至少六張照片。在端側受限的時候把這些六張原圖,傳到雲端來做算力呈現是什麼樣子?

3、豐富的光纖網絡,先進的5G網絡,都是中國獨有的優勢,我們應該基於此優勢面向AI時代。

4、AI算力來了以後,原來以CPU為中心的計算架構,需要發生轉變。Cloud Matrix架構,一切基礎設施資源都被「池化」。

5、我認為,在中國發展AI道路,更應該在行業領域,在行業場景,構建起ToB領域的全球領先優勢。

6、最後我想分享一個應用案例:我前天去參觀的寶武鋼鐵。通過華為盤古大模型,調優時間,從原來的5天,到現在的4個小時。預測精度,提高5%,每年有望多生產2萬噸鋼板,單條產線年收益增加9000多萬元!

01

第一張PPT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正對我們生活和工作產生非常深刻的影響。

我們正在加速地從數字化走向智能化,AI正在重塑著千行萬業。

AI的發展需要依靠算法和算力。但是,當前我們算力是受限的,中國AI創新道路到底該怎麼走?

華為認為,在算力基礎設施上,我們需要考慮「芯-端-雲-網」融合,在架構上進行協同創新。

不能盲目追求我們對端側芯片製成的期望。或者說,我們不能把AI基礎設施只依賴,我們是不是有最先進支撐的AI芯片。如果沒有,就沒有辦法在AI上領先。這個觀點,我們必須要在中國摒棄掉。

更多是要思考,怎麼把芯片,還有端側上的AI需求,釋放到雲端。在雲端,可以構築起我們中國的優勢。在雲端構築中國優勢,就要構建我們網絡帶寬,我們現在網絡下行做的非常好,但是上行做的就不夠。

02

第二張PPT

華為能夠把端側算力釋放到雲端,就依靠這張網絡。我們在網絡創新方向,就應該沿著這個方向。

在雲上我們要構築基礎設施,需要通過數據中心的空間、帶寬、能源構建可持續發展的AI算力底座。

百度李彥宏、中國電信柯瑞文、中國移動楊傑等前面的演講者也提到,中國在基礎大模型上做了很多,但在B端還有C端的創新是不夠的。下一個創新方向,是要開放行業場景,讓AI快速構建起我們的領先優勢。

智能時代加速而來,未來所有連網終端都會是智能設備。

這將對AI算力有很高的需求。我們不能把AI算力都放在終端上面來解決,因為終端必然受到芯片的供應製約,必然受到能耗製約,必然受到體積製約,尤其是手機、PC還有各種工業的智能端。

現在在手機端側上,我們跑一個7億的大模型,基於對功耗的考慮,都在思考怎麼把7億模型縮減到3億,縮減到1.5億,更不要說在端側跑百億的模型。所以,端側上算力受限,我們應該思考把端側算力釋放到雲端。

這個方面我們已經開始了一些創新,比如說雲辦公、雲拍照、雲手機、雲遊戲、雲設計。把端側算力需求,放在雲側來解決。通過雲側豐富算力,既保持功能豐富,又極大降低功耗,還能減少對芯片的依賴。

03

第三張PPT

我想在這裏分享一個簡單例子:

這是大家都可以理解的例子,我們來看華為手機的「雲拍照」。

華為手機裡面有不同鏡頭,每一次按快門,手機都給大家拍下來至少六張照片,六張照片都是原圖,佔很大的空間。我們是通過手機側的算法,手機算力來給大家呈現的。所以大家可以在手機上看到一個非常真實、細節豐富的景物。

但是我們思考,在端側受限的時候把這些六張原圖,每張在8-12兆原圖傳到雲端來做算力呈現是什麼樣子?

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手機照片已經很清晰了,但是把同樣手機拍的六張原圖傳到雲端,讓雲端算力做呈現,大家可以看到這兩張照片有很大差異。雲照片已經接近單反效果了,圖像更清晰更立體,螞蟻絨毛也清晰可見。

對我們來說,思考方向是不要把端側做的太複雜,而是要把端側算力釋放到雲側,利用雲算力讓AI發揮更好的價值。

04

第四張PPT

剛才談到端側算力上雲。端雲要進行無縫協同,必須依靠很好的網絡,網絡需要更大帶寬,低時延。電信、移動還有聯通,都有非常豐富的光纖網絡,豐富的光纖資源也是中國獨有優勢,我們應該在中國獨有優勢上思考網絡的方向。

另外,中國在5G網絡建設上是全球領先。今年開啟5G-A網絡創新,是5G網絡帶寬的10倍,不僅上行是10倍,下行也是10倍。更關鍵的是將傳輸時延從原來10毫秒降低到1毫秒。

這樣,通過無線5G-A網絡以及豐富光纖傳輸帶寬資源,讓端側數據上雲。

中國有這樣的優勢,是面向AI時代的網絡保障。

05

第五張PPT

AI算力來了以後,我們發現原來以CPU為中心的計算架構,需要發生轉變。

我們最新發佈的,叫Cloud Matrix架構,一切基礎設施資源都被「池化」。

基於這個邏輯,數據規模可以匹配未來大規模算力需求。同時在雲團隊裡面,對AI集群、CPU、NPU、DPU、存儲網絡,這些所有的都進行了端到端的優化,不再是簡單的每個人只完成自己工作,而是每個人都在協同,來完成我們的AI算力工作。

所以,我們可以在雲上做到千億參數模型訓練。雲上可以做到40天不中斷,這是線下效率6到10倍!

大模型訓練,擔心出故障。現10分鐘就可以把所有數據都保存起來,可以快速恢復起來。

另一方面在雲基礎設施,很多人都在談能源。

我認為,中國仍然是有能源優勢的。中國的綠電,中國的水電,還有雲上來解決算力問題。通過構建雲數據中心優勢,來為我們AI構建堅實的算力底座。這是我們中國可以堅持依賴的一個方向。

06

第六張PPT

中國在互聯網創新做得非常好,我相信,假以時日中國在toC方向創新一定會迎頭趕上。

但同時,在中國發展AI道路,更應該在行業領域,在更多行業場景,構建起ToB領域的全球領先優勢。

大家可以看到,華為盤古大模型堅定為行業解難題、做難事。也希望通過盤古紮根行業裡面,為行業做智能升級。

盤古大模型5.0在全系列、多模態、強思維等方面做了升級,幫助更多行業,做業務創新和提高效率。

07

第七張PPT

最後一頁PPT,我想分享一下,我前幾天去參觀的寶武鋼鐵。

在寶武鋼鐵一條熱軋生產線上,通過盤古大模型訓練了一個模型,精準預測生產中每一塊鋼板的尺寸。原來5天時間,才能有一個調優。現在工廠的負責人,自豪地告訴我,可以做到4個小時。

調優時間,從原來的5天,到現在的4個小時。預測精度,提高了5%,每年有望多生產2萬噸鋼板,單條產線年收益增加9000多萬元!

我們接下來還會解決「高爐反應場景」難題。我們希望跟寶鋼一起,把這個最難的難題解決掉。我們也希望跟更多的客戶一起,在AI行業應用實踐創新,持續解決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