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路上學黨史丨旅遊「飯」與新「硒」望 贛南山村的「紅綠」融合之路
中新網江西於都7月16日電 題:旅遊「飯」與新「硒」望 贛南山村的「紅綠」融合之路
中新網記者 吳鵬泉
盛夏時節,贛南大地,萬物蓬勃。江西贛州市於都縣梓山鎮潭頭村綠意盎然,陽光照耀下,村中心位置一座紅旗造型雕塑上的「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這句話格外醒目。
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江西省委網信辦、福建省委網信辦、中國新聞網主辦的「而今邁步從頭越——長征路上學黨史」網上主題宣傳活動正在贛州舉行,採訪調研團一行60餘人15日下午走進潭頭村。

7月15日下午,江西贛州市於都縣梓山鎮潭頭村,白牆黛瓦與綠樹濃蔭相互映襯,清池塘、景觀亭點綴其間,一派別緻的田園風光。吳鵬泉 攝
步入潭頭村,柏油馬路穿村而過,白牆黛瓦與綠樹濃蔭相互映襯,清池塘、景觀亭點綴其間,一派別緻的田園風光,流淌著江南水鄉的韻味。
村民孫觀發家,就在雕塑50米外。採訪調研團一行到來時,年過古稀的孫觀發熱情地招呼大家坐下,拉起了家常,「以前我們村是貧困村,現在是遠近聞名的旅遊村了。」
因缺少產業支撐,且基礎設施薄弱,這個贛南老區的紅軍村曾長期處於貧困狀態。當地還流傳這樣一句順口溜:「梓山潭頭,吃苦兩頭。晴三天挑爛肩頭、雨三天水進灶頭。」
「以前我家主要收入靠種地,日子過得很拮據。」孫觀發清楚地記得,十多年前,女兒在外地上學,他到處向親戚朋友借錢才能給女兒湊到學費。
沐浴政策的東風,潭頭村實現蝶變,環境優美、生態宜居。依託紅色旅遊資源發展鄉村旅遊,是村里致富產業之一。
「村里以村民入股的形式成立了旅遊公司,每戶出股金2000元,通過發展富硒餐飲、鄉村民宿、紅色研學等項目,世代耕種的村民吃上了‘旅遊飯’。」潭頭村黨總支書記劉連雲滿臉自豪地說,去年村里接待遊客超過8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600多萬元,「衛生乾淨、村民熱情,很多遊客對我們連連稱讚。」

遊客來了,心思活絡的孫觀發與家人商量後,將家中空閑房間重新裝修,辦起了民宿。「入股分紅、民宿收入、兒子兒媳打工,去年家裡年收入有22萬多元。」站在客廳,孫觀發掰著手指頭給記者算著家裡的收支賬。他說,現在的潭頭村,人氣成了發展的最大底氣。
這裏不僅有火爆的紅色鄉村旅遊,還有「綠色產業」綻放的旺盛生命力。
在潭頭村村口,一排排蔬菜大棚在陽光照射下閃耀著光芒,宛若白色海浪。
富硒蔬菜、富硒水果、富硒水稻……潭頭村擁有富硒土壤6000餘畝,村里幾乎所有的特色產業基地都與「硒」相關。
傳統農業借助富硒品牌聲名鵲起。為做大做強富硒產業,讓寶貴的土壤「流金淌銀」,當地引進龍頭企業,採取「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基本菜農」模式,帶動農戶參與產業發展,蔬菜遠銷灣區大市場。
「村民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由合作社承包給企業經營,收取租金每畝每年500斤稻子。」劉連雲介紹,村民還可以去富硒蔬菜基地務工,一天薪金80元至100元。

「現在我們村集體種了400多畝富硒水稻,一斤能賣到4塊5,如果沒有富硒品牌加持的話,每斤一般是2塊5到2塊6。」劉連雲笑著說。
如今,踏著「紅綠」融合之路,潭頭村呈現出發展新活力,奮力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正如孫觀發所言,「往後的日子,肯定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完)
【編輯: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