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恢復增長,「活力亞洲」表現亮眼(環球熱點)

七月七日,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貨輪在裝卸外貿集裝箱。俞方平攝(人民視覺)七月七日,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貨輪在裝卸外貿集裝箱。俞方平攝(人民視覺)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貿發會議)近日發佈報告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貿易趨勢轉好,貨物貿易額環比增長約1%,服務貿易額環比增長約1.5%。一季度全球貿易增長「是由美國和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洲的積極貿易動態推動的」。專家分析指出,當前全球貿易正在走出陰霾,發展中國家有望貢獻更強勁的增長動力,「活力的亞洲」將為全球貿易恢復增長增添亮色。

復甦態勢明顯

世界貿易組織(WTO)近日發佈最新貿易統計數據顯示,全球商品貿易量在2023年全年持平後,於2024年第一季度轉為增長:與上一季度相比,以進出口平均值衡量的商品貿易在第一季度增長了1.0%。與2023年同期相比,第一季度的貿易額也增長了1.4%。

聯合國貿發會議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全球大多數地區的進出口貿易呈現出與全球趨勢同頻的正增長,其中東亞地區和美洲的貿易增長強勁。中國貿易出口額環比增長9%,在世界各主要經濟體中居首位,印度同期出口額環比增長7%。與發展中國家的強勁貿易表現相匹配的是南南貿易環比增長2%,且主要發生在東亞地區內。發達國家中,美國貿易表現較好,出口額實現了3%的環比增長,但歐洲表現不盡如人意,進出口貿易繼續同時下跌。

從細分行業來看,全球各行業的貿易增長差異顯著。聯合國貿發會議報告顯示,綠色能源和人工智能相關產品的增長更為強勁。與2023年第一季度相比,高性能服務器的貿易額增長了25%,其他計算機和存儲設備的貿易額增長了8%。電動汽車的貿易額也大幅增長,增幅約為25%。在許多國家,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電池和高端半導體等領域的需求預計將進一步增長。

「亞洲地區貿易增長表現較為亮眼,尤其東亞、東南亞地區製造業復甦態勢明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張茉楠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一方面,今年以來,南韓出口明顯增長,體現出全球貿易活力上升的重要趨勢變化。南韓作為全球貿易的「金絲雀」,其出口數據對觀察全球貿易變化而言有一定「風向標」意味。另一方面,作為亞洲產業鏈、供應鏈的核心環節,中國製造業提質升級,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新三樣」出口對全球商品貿易增長的貢獻較大。此外,中國與東盟互為最大貿易夥伴,中國與東盟國家產業鏈合作加深,對東盟國家加大進出口發揮較為明顯的拉動作用。

總體環境改善

聯合國貿發會議報告稱,總體而言,全球通脹趨緩和經濟增長預測改善表明,一直以來的宏觀經濟下行趨勢正在逆轉。此外,與能源轉型和人工智能相關的產品需求上升,也將促進2024年的貿易增長。

「今年以來,全球貿易恢復增長與全球經濟環境和地緣政治背景變化有關。」張茉楠指出,前兩年,受地緣政治衝突、全球能源價格大幅上升、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全球供應鏈受阻、發達國家普遍加息抑制通脹等因素影響,全球貿易增長放緩。今年以來,地緣衝突對經濟的衝擊相對減弱,全球能源價格及大宗商品價格回落,發達國家通脹問題有所緩解,全球貿易的總體環境逐步改善。

「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對亞洲地區釋放貿易活力發揮重要推動作用。」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一帶一路」研究室主任謝來輝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分析,一方面,今年以來,中國與日本、南韓、越南等亞洲鄰國間的商品貿易規模有較為明顯的增長。中國「新三樣」產品對亞洲國家的供應量增長迅速。另一方面,得益於中國今年上半年採取的對多國公民單方面免簽政策和72/144小時過境免簽等政策,外籍來華人員的快速增加和中國出境人數的快速提升,也促進了中外服務貿易的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貿易便利化,有效降低了成員國間的貿易成本,提升了貿易效率,對亞洲地區貿易增長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張茉楠說。

必須堅持開放

「全球貿易目前並非處於最佳時期。」WTO總幹事恩戈齊·奧孔祖-伊韋阿拉近日表示,「我們看到保護主義愈演愈烈,WTO的一些規則遭到破壞,其中一些正在導致全球貿易碎片化。全球貿易應該是各國保持復甦和支撐經濟增長的命脈之一,因此我們對此感到擔憂。」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近日報導,近期,歐盟宣佈計劃對進口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高達37.6%的臨時關稅。此前,美國於5月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100%的關稅,並提高了電動汽車電池及其所含礦物質、製造太陽能電池板所需的電池和計算機芯片(晶片)等一系列中國產品的進口關稅。美國政府此前已通過《通脹削減法案》,向本國綠色技術投入了數十億美元資金。

「當前,少數發達國家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對外國企業設置貿易壁壘,對國內企業提供大量補貼,將越來越多國際貿易轉變為國內生產和國內消費,這不僅會增加相關企業的貿易成本,也會破壞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的原有結構,對全球貿易增長和經濟全球化帶來負面影響。」謝來輝說。

聯合國貿發會議報告預計,2024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增長約3%,短期貿易前景謹慎樂觀。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運輸成本上升和新興產業政策等因素可能會重塑全球貿易格局。貿易限制措施和對國內產業的過度關注可能會阻礙國際貿易增長。

謝來輝認為,當前,全球發展中國家GDP總量已超過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團結起來堅持對外開放,有利於推動全球經濟向正確方向發展。在亞洲地區,RCEP繼續發揮對貿易便利化、投資便利化的推動作用,加強亞洲國家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為亞洲國家帶來共同的發展機遇。中國是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已與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中國在推動經貿領域方面大有可為,始終為全球貿易增長貢獻積極力量。

張茉楠認為,中國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一方面,吸引跨國企業深度融入中國產業鏈和供應鏈,加強中國與海外的貿易合作緊密程度;另一方面,推動中國企業深度融入海外市場,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跨國企業。這種「雙向」開放,不僅將推進中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服務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也將為助力全球貿易增長、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作貢獻。(本報記者 高祖)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07月16日 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