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獨角獸開始賣身大廠

在2024年夏天,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仍在不斷抬升著市場的預期。在這股浪潮中,數百家新興科技公司在美國科技創業的勝地湧現,科技七巨頭(Magnificent Seven)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也一路走高。

然而,同步於不斷刷新紀錄的AI能力,緊張的氣氛也隨著夏季高溫逐漸瀰漫。矽谷和灣區的AI創業公司內部,正在經歷一場悄然的震動。

事件圍繞著一個名叫David Luan的年輕行業新星。作為Adept AI的聯合創始人兼CEO,幾個月前David還滿懷激情參加各種交流和路演,與誌同道合的從業者們振臂誓言AI的顛覆應用將挑戰傳統IT巨頭的疆域,開闢出全新世界。然後,就在近幾天,他作出了一個意外的轉身——帶領公司的核心團隊集體加入亞馬遜。

這個爆炸性消息很快在業內傳開,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一、AI獨角獸的生存困境

要讀懂David的選擇,可能需要設身處地理解AI獨角獸們所處的困境。對於投身於本世代AI的大型語言、圖像、影片乃至多模態模型研發的初創廠商,早已成為天文數字般的研發軍備賽還在不斷升級。

Anthropic的首席執行官近日公開表示,當前AI模型的訓練成本已達到10億美元量級,而在未來三年內,這個數字可能會飆升至100億甚至1000億美元。

這種規模的投資對於大多數初創公司已經構成了不可能踰越的障礙。在上一輪融資快速耗盡之時,這些公司正艱難地拚盡一切方法平衡現金流。

Character.ai是另一個典型案例。這家公司雖然擁有大量活躍用戶,但年收入卻不足2000萬美元,且缺乏拓展研發回報的能力。有業內人士解釋,在AI行業,擁有先進技術並不意味著有能力變現,擁有獨特可用的閉源能力和廣泛用戶,也並不意味著就能賺錢。真正的挑戰已經不是推出產品、找到用戶,而是形成可持續、可覆蓋研發投入並維持公司運營的商業模式。

產品的競爭不斷白熱化,用戶觸及的成本在一輪又一輪投放競賽後飆升,而融資環境的急劇惡化,使AI獨角獸們的處境雪上加霜。

德意志銀行的最新報告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美國生成式AI初創公司的種子輪和早期融資總額僅為1.23億美元,較上一季度暴跌超過三分之二。融資交易數量也從上一季度的70多筆銳減至34筆。

面對如此高昂的研發成本、難以平衡的現金流以及日益緊縮的融資環境,David Luan的選擇似乎也就不那麼令人意外了。

二、大廠的「另類收購」新模式

一直以來,大型科技公司收購AI初創公司都是司空見慣,為什麼Adept AI的案例會引發超乎尋常的關注?原因在於亞馬遜採用了一種新的「另類收購」模式。

這種被The Verge稱為「反向收購招聘」(reverse acquihire)的模式,最早由微軟在今年3月收購Inflection AI時使用。微軟支付了6.5億美元用於技術授權,同時招募了Inflection AI的核心人員和大部分技術團隊,組建了新的Microsoft AI部門。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Inflection AI被微軟「收購」的同一個月,Reid Hoffman在一次演講中預測,Inflection發生的事情將成為未來人工智能交易的「模式」。Hoffman作為Inflection的投資人和微軟董事會成員,同時兼具兩邊內部人士的視角,他觀察收購全程產生出這個預測,目前看頗有先見之明。

僅僅幾個月後,亞馬遜就在對Adept AI的交易中採用了類似的模式。他們沒有直接收購Adept AI,只是招募了該公司約66%的員工,包括聯合創始人兼CEO David Luan在內的核心團隊,並獲得了部分技術的非獨家授權。

如此「另類」的收購,層層風險壓力下初創公司只能被動接受,然而是什麼趨勢大廠設計這一選項?

Menlo Ventures的董事總經理Venky Ganesan對這種做法給出了一個精闢的評價:「這是‘科技七巨頭’(Magnificent Seven)進行收購的新方式,無需FTC的審查或批準,就能獲得知識產權和團隊。」

這種模式可以幫助大廠快速獲取頂尖AI人才和技術。通過這種「另類收購」,大廠可以一次性獲得一個完整的、經過市場檢驗的AI團隊,大大加速自身的AI研發進程。

此外,這種模式能幫助大廠鞏固在AI領域的優勢地位。德意志銀行的報告指出,亞馬遜此舉是為了「減少對第三方初創公司的依賴」。事實上,亞馬遜已經開始開發自己的AI聊天機器人(代號為Metis),並計劃在未來十年投資1000億美元建設數據中心。

不過最重要的,當然是規避了管理當局的反壟斷審查,畢竟「挖人」外加「技術許可」和傳統「收購」差別顯著,現行的聯邦貿易法案授權範圍內,此類商業行為FTC較難直接插手。

三、AI獨角獸的無奈之選?

對於David Luan和他的Adept AI團隊來說,放棄研發經營特別是財務成長獨立性加入亞馬遜,作出這個選擇絕非易事。只是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不得不如此。

Adept AI在公司博客中坦言:「繼續我們最初的計劃,既構建有用的通用智能,又開發多智能體ai產品,將需要我們將大量注意力花在為基礎模型籌集資金,而不是(花在)將我們的產品願景變為現實。」

同時,一位Adept AI的員工向媒體透露:「在現在這個環境下,獨立發展變得越來越困難。加入亞馬遜,至少可以確保技術能夠繼續發展,而不是因為資金問題而被擱置。」

實際上,Inflection AI的案例已經給業界敲響了警鍾。The Information的報導指出,Inflection AI在被微軟「收購」之前就一直在掙扎尋找有效的商業模式。

就美國AI產業而言,一個明顯的事實已經浮出水面——大門正在關閉。目前對生成式AI的大多數資金或人力投資,後續都不可能享受到與OpenAI相提並論的「火箭上升式」回報。

要知道,根據Sam Altman對員工內部透露的數據,OpenAI今年的年化收入也僅僅達到34億美元,遠未達到百億數量級。

四、還有更多初創公司等著「另類」出售?

Inflection AI的故事在今天不再是個例,未來還會有更多個Adept AI。事實上,這兩個相互孤立、模式如出一轍的收購預示著AI行業正面臨一輪大規模整合。

德意志銀行的報告指出,除了已經被「收購」的Inflection AI和Adept AI,還有許多擁有豐富AI人才,亟需資金、計算資源和客戶資源支持的新興AI團隊,如Cohere、AI21和Stability AI等。

然而,潛在投資者只會更加謹慎。因此,上述這些公司,不排除接下來都會傾向於尋求與大型科技公司的「另類」合作。

這種整合趨勢已經引發了監管機構的關注。歐盟委員會此前在審查微軟對OpenAI的投資時曾表示,他們希望確保類似的交易不會「逃脫我們的併購控制規則」。雖然歐盟最終決定不對微軟-OpenAI的交易展開正式調查,但他們仍在審查該合作關係中的排他性條款。

與此同時,據報導,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已經開始對微軟「反向收購招聘」Inflection AI的行為展開反壟斷調查。

監管機構正在緊密關注AI行業的整合趨勢,以防止各種試圖繞過反壟斷監管的行為發生。在這一監督壓力下,微軟和蘋果近期均表示取消原定的Open AI董事會觀察員席位,以迴避相關的大廠操控嫌疑。

這種新式的整合是否會扼殺創新?大型科技公司的主導地位會在何種程度上影響AI技術的多樣性發展?監管機構又該如何在保護創新者權益和防止壟斷之間找到平衡?這些問題目前仍沒有完整答案。

五、那麼,中國市場……

這種趨勢對中國的AI行業會產生何種影響?

事實上,中國的AI融資市場當前仍舊火熱。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大型科技公司都在大力投資AI技術,眾多AI創業公司也獲得了可觀的融資。然而,正如美國市場所預示,熱錢流動的時間線上,考驗商業模式的難關橫亙在下一個階段。

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中國,新興AI公司還是任何初創公司,始終都要面對經營現金流是否能夠覆蓋支出的問題。關乎賬本,或許有奏效一時的奇蹟,卻不存在長久可施的魔法。

美國AI行業目前面臨的問題,未來也會是中國市場必須應對的挑戰。就如同五六年前炙熱的創新藥泡沫市場。那些無法找到可持續商業模式的公司,最終大概也只能選擇被大公司收購、「另類收購」或者「傳統出清」。

六、結語

AI行業究其本質與其他行業沒有太大不同。新技術讓新路線成為可能,創業公司需要做的仍是在新路線上完成優質的里程碑,找到好的商業模式出售開發成果,在回收前期投入的過程里壯大規模,以各種形式向市場回饋收益。

而當下,行業整合似乎成為一種必然趨勢。Reid Hoffman幾個月前的預測正在兌現。這種「另類收購」模式很可能成為未來AI行業整合的主要方式。當然,監管對此的反應仍存不確定性。

對於AI創業公司,追求技術創新是崇高的手段,優質的產品、可持續的模式才是事業的核心。而站在投資者與大型科技公司立場,如何在競爭白熱化、監管趨嚴的環境下獲取真正稀缺的AI能力,是下一個階段的重要課題。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硬AI(ID:IngAI_),作者:申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