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旱澇急轉,「好不容易救回來的莊稼又被淹了」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活了20多年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雨,村子被淹了一大半,(洪水)把莊稼都衝毀了 。」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李店鎮村民鄭女士在7月16日17時許告訴《中國新聞週刊》,連續兩天的降雨把家裡種的10畝地玉米苗和紅薯苗都「吞噬」了,放眼望去,「池塘和溝渠的水都滿滿噹噹」。

7月14日以來,河南省多地出現連續強降雨。據河南省氣象台監測顯示,7月15日6時至16日6時,南陽東北部、周口北部、許昌南部特大暴雨。

地處南陽盆地東北部邊緣的社旗縣,是此次河南暴雨的重災區。據中央氣象台網站降雨實況排行,7月15日9時至16日8時,全國降水量前十地區,河南佔9席,當中社旗縣降雨量高達418.6毫米,在國家級氣象觀測站中排列第一。

受連日強降水影響,南陽多地房屋被淹、電力中斷、群眾被困。多位受訪者提供的影片顯示,南陽多地路段積水嚴重,城區出現內澇,部分地區積水已過腰。農村和農田也受災嚴重,部分村內最深水位已超過1.5米,多鎮村民在救援力量幫助下乘坐衝鋒舟外撤,大片農作物出現倒伏,浸泡在水中。

暴雨尚沒有停住。從現在到20日,河南中南部、山東南部、蘇皖北部等黃淮南部地區還將出現新一輪降水過程。其中,16日至17日降水強度較大,上述地區將會出現暴雨到大暴雨。

「床漂起來了」

連續兩天暴雨如注,「好像天漏了」。7月16日9時,鄭女士一家眼看著雨停不下來,有經驗的莊稼人先接滿了三桶飲用水應急。隨後,家裡停水停電,通訊也逐漸不暢,電話時斷時續。

當天17時,鄭女士家門口的水位已經及腰,家裡自建房的一樓已經開始注水。擔心水位不斷上升淹至屯在家中尚未出售的糧食,一家人合力往二樓轉移。一個小時後,供水恢復,電力則未恢復,全家人不得不用蠟燭照明。

鄭女士家種的毛豆已經完全被水淹沒。圖/受訪者供圖鄭女士家種的毛豆已經完全被水淹沒。圖/受訪者供圖 

距離鄭女士所在鄉鎮25公里之外的縣城積水也相當嚴重。多位網民發佈的影片顯示,積水隨處可見,不少人在齊大腿深的水位中涉水前行。有的商舖70公分的吧檯被沒頂,有的商戶稱半夜水突然湧來,門被衝走。一名家住一樓的網民在社交媒體分享,丈夫在睡夢中感到手邊有水,驚醒後發現屋裡雜物漂浮,被窩裡堆了一團水,「床也漂起來了」。

一艘艘衝鋒舟不斷駛入載著受災村民撤離。16日下午,南陽市唐河縣桐寨鋪鎮一位村民提供的影片顯示,數十位村民背著包裹沿著田埂撤離,有人抱著孩子蹚水前行,有拄著枴杖的老人在駐足等待,也有村民乘坐農用車離開。

在南陽市唐河縣桐寨鋪鎮,數十位村民正沿著田埂撤離。圖/影片截圖在南陽市唐河縣桐寨鋪鎮,數十位村民正沿著田埂撤離。圖/影片截圖

旱澇急轉造成的損失更重

最讓鄭女士和家人傷心的是田里的莊稼。6月中旬,南陽市的綜合氣象乾旱指數已達到重旱或以上等級。短短一個月後,又遭遇暴雨肆虐,令全家人回不過神,「當時為了抗旱,全家齊上陣去地裡澆水,吃住在地裡,好不容易澆水救過來的玉米苗,現在又被水泡了,大概全毀了」。

在互聯網上,有當地網民發出了類似的聲音,這場暴雨灌進了家園,衝毀了農田,「好不容易澆了三次的苗最後被一場洪水淹死了」。

這種由極端旱轉成極端澇的現象被稱為旱澇急轉。「旱也是極端,澇也是極端,才會發生旱澇急轉。」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主任王國複告訴《中國新聞週刊》,這是高溫乾旱持續一段時間突遭強降水形成的自然災害,也是災害事件趨頻趨強趨複雜併發下產生的新災種,集中於我國黃淮、江淮等地區。

鄭州大學水利與交通學院教授張金萍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表示,旱澇急轉的災情常見於汛期,在河南較為頻發,主要與河南位於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地帶及風向隨季節變化明顯等因素有關。

旱澇急轉往往伴隨著次生災害。王國複解釋說,由於長期乾旱,土壤結構鬆散,地表乾裂,突降暴雨容易形成洪澇以及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相較於單純的旱和澇,旱澇急轉是兩種災害對一個地方進行的連續打擊,造成的損失更重,影響面也更大。

7月16日,在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李店鎮南元村,消防救援人員把受災村民轉移到安全地方。圖/中新社發  高嵩 攝7月16日,在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李店鎮南元村,消防救援人員把受災村民轉移到安全地方。圖/中新社發  高嵩 攝

氣象災害呈現新特徵

截至7月16日9時,河南已有7座大型水庫、22座中型水庫超汛限水位。據央廣網報導,流經社旗縣的潘河水位增至116米,超過保證水位50公分。而平時每秒15立方米流量則暴增上百倍,至每秒2800立方米,由於降雨量大,河堤出現險情,武警和公安正在加緊搶修加固河堤。

張金萍說,每年汛期來臨前,水利部門都會進行防洪準備,根據歷史上的來水情況及雨情、水情監測預報來預測流域年度來水量,並製定相應的調度規劃,通過水庫、閘壩等水利設施攔蓄洪水。例如在主汛期降低水位,騰出庫容以備攔蓄洪水,減少對下遊的衝擊;當河道洪水超過水庫的蓄洪能力時,則需要通過分洪至蓄滯洪區、湖泊濕地等措施以減少洪災損失。

但需要提出的是,張金萍發現,水利工程主要基於歷史數據、實地調研並按照設計標準建設,在應對當下頻次更高、雨量更大的極端暴雨時面臨嚴峻挑戰。

而在南陽城區,內澇現象突出。在張金萍看來,這是當前全國普遍面臨的難題。根本原因是降雨量大且急,排水系統「跟不上」。

一方面與排水管網的設計有關,例如容量標準不適應當前頻發和高強度的降雨需求,在一些老舊城區,排水不暢問題表現得尤為突出。

另一方面,昂貴的檢修和改裝費用也使管網病害徹底清除變得更為困難。「受限於成本太高,當管網發生斷裂、滲漏的結構性病變和淤堵等功能性病變時,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對已出現問題或處於關鍵位置的管網進行局部‘體檢’和修補。」張金萍說。

此外,城市地勢的高低以及排澇泵閘的配置也影響著內澇的發生和程度。

氣象工作是做好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王國複說,從災害應對角度來看,旱澇急轉的防災減災措施需要從抗旱到防洪轉變,因此及時、有效地準備和應對是重中之重,「前提是做好預警,深入分析和把握災害的規律,摸清災害風險底數,才能採取針對性強的應對措施」。

近年來氣候系統的不穩定性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特別是全球氣候變暖,加劇了極端氣象災害的發生頻率。王國複表示,氣象災害呈現出新的特徵:長期性、突發性、巨災性和複雜性。

因此建立新型防災減災救災模式,創新發展風險預估技術尤為必要。以旱澇急轉為例,可以從原來單純的預報預警向風險預估預警轉變,如提前預判整個汛期持續的時間、範圍、強度以及可能會造成的損失等。

作者:解雪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