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智能機器人互動、探索人像識別的奧秘,新京報小記者走進北工大
人工智能是如何識別人臉的?現在智能機器人發展到什麼程度?7月17日一早,在北京工業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的支持下,來自北京多所中小學的新京報小記者們走進北工大的多所實驗室參觀探訪,瞭解前沿科技成果、體驗特色實驗活動。現場,大學生們還給小記者帶來了《揭秘人工智能》《機器人大解密》兩堂生動的科普課,讓青少年們近距離接觸機器狗、外骨骼機器人等設計作品,激發孩子們對科學技術的興趣。

參觀高校實驗室,和智能機器人互動
當日9時許,在北工大實訓樓的機器人綜合實驗室,大學生們正在展示一個在障礙物間穿行的小機器人。「和掃地機器人很像,是不是有傳感器?」小記者劉藝譞問道。在給出肯定答案後,大學生們告訴小記者們,激光雷達、攝像頭就好比人的眼睛,機器人通過這些傳感器感知世界,隨後像人一樣作出決策和動作,因此在無人駕駛汽車或機器人看到障礙物後,可以作出躲避等決策。
隨後,大學生們展示了一個更先進的機器人,他們佩戴著姿態傳感器,當人張開雙臂、作出擊打動作,「賽場上」的兩個小機器人也揮動手中小棒打了起來,上演了真實的《鐵甲鋼拳》(科幻電影)。小記者孫琸航也現場體驗了一把,但小學三年級的他比較瘦小,很難操作,「這是行業痛點,我們應該為小孩設計合適的傳感器。」有大學生笑著說道。

在智能環保北京實驗室,巨大的地下水廠沙盤、固體垃圾處理系統的沙盤吸引了小記者們的目光,這兩個沙盤分別模擬了污水處理系統和固體廢棄物焚燒系統的工作流程和原理,大學生給小記者們詳細介紹了當下智能環保的最新技術和設備。
另一間實驗室里展示的是無人駕駛技術,圍著一輛可以構繪室內地圖的小車,小記者們紛紛猜測它的作用,「是不是在危險、極端的自然環境下,它可以替代人類繪圖?」小記者張若璿問道。大學生告訴大家,這輛小車可以在人類難以到達的礦洞中掃圖,它使用的激光雷達和相機,在GPS信號弱的情況下也可以進行建模。
小記者比拚「眼力」,探究人像識別背後的原理
在參觀了三個實驗室後,北工大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智能機器人研究所研究生沈誌輝為小記者們帶來了《探秘人工智能》的科普小課堂。ChatGPT、Sora、空中「的士」無人機、自動駕駛汽車、人型機器人……沈誌輝先用一個小影片介紹當下的人工智能產品,引入AI這一概念,告訴孩子們人工智能如今在醫療健康、交通物流、製造業以及日常娛樂領域都已有應用。
「眼力大比拚」遊戲讓課堂氛圍活躍了起來,沈誌輝提前收集了三名小記者的照片,投到大屏幕上後只露出眼睛、鼻子等部位,讓小朋友們互相猜。「圖片中的人皮膚很白,看誰最白?」「她是單眼皮,圖里是雙眼皮!」孩子們互相觀察彼此的面部特徵,猜得更起勁兒了。沈誌輝總結了同學們猜圖的四個步驟,即用眼睛看、提取特徵、查找記憶、最後說出是誰。人工智能識別人臉也是類似的步驟,先進行圖像採集、人臉定位、特徵提取、特徵分析,最後輸出結果。和人臉識別一樣,智能語音助手也是先收集語音,再通過特徵提取、特徵分析後輸出結果。「不論你說的什麼語言,它都會先轉化成文字,在詞典里找到可以匹配的詞語,輸出相應的結果。」沈智輝說道。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研一學生王博帶來的是《機器人大解密》科普課。王博介紹了機器人的發展歷史,第一代機器人可以做重覆點焊等工作,第二代機器人擁有了視覺、觸覺、聽覺等能力,第三代機器人便是智能機器人。
擁有意識的機器人會取代人類嗎?如何避免發生科幻小說里描述的「機器人消滅人類」災難?「給他設命令,不許攻擊人類。」「不讓他幹太多活,這樣他們就不想取代人類了。」「不讓他們有太多自我思考的能力。」「可以立法,也給他有展示才能的空間。」小記者們紛紛答道。王博介紹,為了防止機器人傷害人類,1950年便有科幻作家提出了「機器人三大原則」,與小記者們的答案很接近。
機器人能做什麼?王博給大家介紹了服務機器人、水下機器人、農業機器人、軍用機器人、娛樂機器人、教育機器人等,它們都被稱作特種機器人,工業機器人則包括銲接機器人、搬運機器人、裝配機器人、噴塗機器人等,他們可以幫助人類完成很多高難度動作。現在機器人發展成什麼樣了?小記者們紛紛搖頭,在他們印象中,機器人是「哆啦A夢」和「變形金剛」。王博用影片展示了我國的人型機器人宇樹,它起立、跳舞、耍棍、碎核桃、開瓶蓋、翻炒等樣樣精通,小機器人靈活的動作,逗得孩子們哈哈大笑。
未來將引入更多內容,拓寬孩子們對人工智能的認知
在瞭解了智能機器人之後,沈誌輝給小記者們留了一個思考題:「我們希望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可以幫我們掃地、洗碗,人類去寫詩畫畫。但現實卻在偏離我們的預期,人工智能去畫畫寫詩,而我們卻一直在掃地洗碗,是AI的方向搞反了嗎?」
「你們要努力學習,也許未來你也可以製作屬於自己的‘鐵臂阿童木’。」此次活動發起人、北京工業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智能機器人研究生黨支部書記、研究生高文彬說道。據他介紹,此次依託紅色「1+1」支部共建活動和首都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發起了針對中小學生們的科普活動,並首次邀請新京報小記者走進北工大的實驗室。
「研究生們每天都沉浸在各自領域研究中,很難去接觸社會實現自身價值,此次活動得到了同學們的支持,我們組建了四十幾人的‘科信未來’大學生科技宣講團,將研究領域的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內容講給孩子們聽。」高文彬介紹,此次為小記者設計了兩堂科普課,未來還會迭代課件,引入更多領域的內容。「當下國家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我們希望可以讓更多的孩子接觸到前沿知識,提高認知,未來也可以學得更好。」高文彬說道。
新京報記者 劉洋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