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丨「量大」如何變「質優」——重慶園區開發區改革觀察

  新華社重慶7月18日電 題:「量大」如何變「質優」——重慶園區開發區改革觀察

  新華社記者李曉婷

  「趁著天氣晴好,我們趕著進行項目收尾,預計本月底工廠就能正式投產。」在重慶綦江高新區,重慶鼎銳盛機械製造有限責任公司項目負責人黃康正在規劃設備進場工作,企業從簽約到正式投產用時不到8個月。

  這得益於當地推行的園區開發區改革。今年以來,重慶全面啟動園區開發區改革,從行政審批事項改革到優化整合、管理機構精減設置,大大小小的改革舉措正讓重慶各大園區開發區煥然一新。

  「園區開發區是地區經濟發展的主戰場。」重慶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說,但部分園區開發區卻存在「小散弱」等問題。

重慶綦江高新區一站式服務中心內,工作人員正在為企業人員辦理審批事項。(劉俊 攝)重慶綦江高新區一站式服務中心內,工作人員正在為企業人員辦理審批事項。(劉俊 攝)

  「以前綦江區有7個工業組團,由5個管理機構管理。」重慶綦江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張昭介紹,各組團之間相對分散,企業辦理各類審批事項需要到不同的區級部門辦理,從項目簽約到投產落地怎麼也得一年多時間。

  「量大」怎麼變「質優」?綦江首先按照重慶「一區多園、一套班子」改革方向,將7個工業組團整合為1個高新區管委會,內設機構由原來的13個精簡為6個。

  機構少了,效率卻高了。在綦江高新區一站式服務中心的大廳里,97項行政審批事項實現一站式辦理。「我們還採取用地招拍掛和施工建設審批並行辦理方式,讓企業能迅速開工建設,壓縮了項目建設投產週期。」張昭介紹。

  精簡的結構讓園區開發區「輕裝上陣」。「今年上半年,改革任務中‘重慶園區開發區整合為50家’‘管理機構精簡為48個’‘清晰界定50家園區開發區權責關係’三項指標已全面完成。」重慶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開展園區開發區改革,最終是要有效提升園區開發區單位產出。「提高單位產出,一在做大分子,二在做精分母。」璧山區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歐林說。

  做精分母的關鍵在於提升園區土地利用效率。不少中小企業佈局分散,又因體量較小難以充分利用大片土地,為此,璧山規劃佈局特色「產業社區」,請一些專精特新企業搬進來,騰挪減少佔地110畝。

  璧山區全面清理並妥善處置園區內閑置土地和廠房,目前已盤活空閑廠房12萬平方米、閑置產業用地1000餘畝。

圖為重慶璧山高新區一處廠房。(曾清龍 攝)圖為重慶璧山高新區一處廠房。(曾清龍 攝)

  土地清理出來,還得有「真材實料」的企業和項目引進來,做大分子。

  「園區開發區發展已經過了拚優惠的階段。」重慶兩山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丹恩光強說,實行園區開發區改革後,企業得以全身心投入資本運營投資之路,通過彙聚資金賦能區域產業發展。

  圍繞璧山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智能裝備等六大產業集群,兩山集團發起設立各類產業基金14個,基金總規模超過80億元,通過基金投資引進多個高新技術產業項目。

  今年,企業投資的全國醫用高分子材料應用示範項目在璧山高新區落地,預計8月正式投產。

重慶市兩江新區明月湖超充示範站近日正式投入運營。新華社記者王全超 攝重慶市兩江新區明月湖超充示範站近日正式投入運營。新華社記者王全超 攝

  在重慶兩江新區,200億元高質量發展產業投資母基金、5億元明月湖畔科創投資基金同樣助推優質企業在此聚集。與此同時,兩江新區形成「總鏈長+分鏈長+招商團隊+職能部門+園區平台」協同招商模式,通過繪製產業鏈圖譜,招引產業鏈上下遊配套企業和關聯企業。

  「我們推進‘雙專員’行動,為1284家規上企業及成長潛力大的企業設立了服務專員、聯絡專員,並搭建政企交流平台,開展多場‘企業家沙龍’,努力為企業做好服務。」重慶兩江新區產業促進局副局長賴涵表示。

  重慶市發展改革委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重慶各類園區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營業收入9945.9億元,完成改革時序進度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