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區建設全市首個新就業群體「友好城區」

新京報訊(記者陳琳)以快遞、外賣等平台經濟為代表的新業態,聚集了大量新就業群體,他們是城市建設的「小蜜蜂」,也是黨建工作的新領域。7月18日,東城區舉辦新就業群體「友好城區」建設啟動儀式,推動全市首個「友好城區」在東城落地。

7月18日,東城區在京豫文化交流中心舉辦新就業群體「友好城區」建設啟動儀式,推動全市首個「友好城區」在東城落地。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啟動儀式由東城區委組織部、區委社會工作部和崇文門外街道聯合舉辦。啟動儀式上,東城區委副書記章建偉表示,近年來,東城區堅持黨建引領,針對新就業群體開展了「四季暖風(蜂)」行動,建起282個服務陣地,打造了「小哥聚力港」「暖新驛站」等平台,今年製定了推進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重點任務清單、推動新就業群體融入基層治理18條措施等文件,以建設新就業群體「友好城區」為契機,吸引帶動新就業群體把東城當家,積極融入基層社會治理。

啟動儀式現場為崇外街道「友好街區」揭牌。東城區委社會工作部發佈了《東城區新就業群體「友好城區」建設行動計劃》。行動計劃圍繞文化友好、場景友好、設施友好、法律友好、健康友好、生活友好、成長友好、守護友好八個方面,製定了25條具體措施,推動建設全市首個「友好城區」。

據悉,東城區「友好城區」建設以崇外街道「友好街區」建設為起點,堅持「一街一策」製定具體方案,形成「1+17」方案體系,在引領中服務、在服務中引領,不斷增強黨在新興領域的號召力、凝聚力、影響力,推動促進新就業群體自覺主動融入超大城市治理。

崇外街道轄區面積1.12平方公里,常住和流動人口總數超過6萬人,是全市單位面積人口密度最高的街道。在這裏,每天都有600餘名快遞、外賣小哥活躍穿行在大街小巷、商務樓宇和居民小區。崇外街道黨工委書記陳文炯介紹,崇外街道以黨建服務中心和社會組織孵化中心為依託,在商圈核心地段設立近30平方米的室外暖新驛站,為新就業群體提供365天24小時不間斷的休憩充電港灣。同時,統籌商圈、社區、樓宇、底商等空間資源,串聯23個室內暖新驛站,構建「三分鐘暖新服務圈」。

在做實服務內容方面,針對停車亂、不安全的問題,在外賣集中區域施劃小哥專屬停車區域;針對取餐慢、送餐慢的問題,在用餐高峰時段開設小哥專屬電梯;針對小哥用餐不便的問題,統籌13個餐飲檔口為新就業群體提供「9元吃飽」暖心餐。

同時,打造「崇蜂論壇」懇談會,徵集並解決新就業群體意見建議7條;開設法律大講堂和免費法律諮詢熱線,為新就業群體提供維權服務。協調轄區企業資源搭建就業轉型平台,開展「安全裝備大比拚」等特色活動,解決新就業群體精神智趣、權益保護與職業轉型等發展需要。依託「黨心e家」黨建品牌,推出指尖上的「微課堂」,帶動新就業群體200餘人次參與學習互動。街道還建立社區網格員與新就業群體「1+N」結對機制,通過「小積分大治理」積分兌換機制,引導小哥通過「隨手拍」等方式提報轄區治理隱患,組織小哥利用閑暇時間參與誌願交通指揮員等精神文明公益活動,延伸基層治理觸角,助力小哥當好基層情報員、城市微管家。

編輯 張牽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