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車手雷軍,能漂過下個彎嗎?

與王健林一樣,雷軍也有一個小目標:成為國內車企老闆里開車最好的之一。

7月19日,小米舉辦了雷軍的第五次個人年度演講,這位小米掌舵人花費20分鐘,講述自己如何一步步考取賽車執照、學會漂移的故事。

期間,雷軍還分享了一則自己在吐魯番試車的軼事:當地的西瓜又大又甜,而且只要五毛錢一公斤,自己特意買了十幾個帶回北京,但支付了相當於西瓜價格百倍的運費。

作為深諳互聯網玩法的企業家,雷軍對於演講節奏的掌控可謂爐火純青,一邊用個人經歷去側面描寫小米在造車上精進,一邊又用無關緊要的趣事來拉動與觀眾的距離。

讓人感覺,台上站著的彷彿不是一位身價千萬的老闆,而是你大學上鋪的兄弟,在多年重逢後分享他創業路上的點點滴滴。

當然,雷軍的這份坦然,可能更多來自於小米SU7帶來的底氣。

根據小米官方公佈的數據,這款車在今年3月發佈時,僅僅用了27分鐘,訂單數就突破5萬輛,雷軍也在演講現場表示,力爭全年交付12萬輛。

不過,另一邊的主營業務——手機與IoT,似乎慢了下來。

在個人年度演講結束後,雷軍短暫休息後就繼續主持了新品發佈會,包括兩款摺疊屏手機、Redmi品牌旗艦手機、以及多種小米生態鏈產品悉數亮相。

但這些產品普遍中規中矩,就像這次發佈的摺疊屏手機一樣,挑不出什麼毛病,但似乎也沒有讓人感到意外。

「好飯也怕晚」

在本次發佈會上,小米將兩款摺疊屏產品放在了C位——Mix Fold 4與Mix Flip。前者是小米「大摺疊屏」的第四代機型,後者則是小米首款「小摺疊屏」產品。

先說Mix Fold 4,硬件上延續了小米的一貫作風,各項配置拉滿,同時也針對摺疊屏手機的特性做了重點優化和升級。

比如摺疊屏手機一直飽受詬病的可靠性問題。小米首次為這款機型引入了全碳架構,採用一種名為「T800H」的高強度碳纖維材料來提升抗衝擊強度。

為瞭解決續航問題,小米又對主板進行了重新設計,三層五面的立體主板讓空間利用率大幅提升,這樣就給電池留出了更多空間。雷軍在發佈會現場表示,Mix Fold 4的電池管理系統包含「1顆小米澎湃P2快充芯片、2顆小米澎湃G1電池管理芯片和1顆小米R1均流芯片。」

先不說這些芯片具體能效如何,在立體主板重新設計後,5100mAh容量的大電池是實打實的,Mix Fold 4的續航時間應該能夠得到保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在這款厚度僅為9.47mm(摺疊狀態下)的機型中,放置了全焦段四攝鏡頭模組,其中包含一枚潛望式長焦鏡頭,以及一枚浮動對焦鏡組,考慮到兩者都具備前後伸縮的機械特性,能放在這麼輕薄的機身中確實有些難度。

在今場發佈會上,小米還對缺席的「小摺疊屏」品類進行了補足。

全新發佈的Mix Flip在硬件配置上同樣拉滿,不過多闡述,但這款機型的設計確實值得好好說道說道。

首先,小米為這款手機搭載了一個4.01英吋的全功能外屏,這在小摺疊手機上是非常罕見的,業內此前更多的做法是留一個小窗口,用於合屏狀態下信息提示或是攝像頭的視窗。

這塊全功能外屏的意義在於,即便在屏幕關合狀態下,用戶也可以通過外屏完成大部分應用的操作,這其實是延續了行業內此前對大摺疊屏手機的開發思路。

為此,小米還對常見的200多款APP進行了適配,並且將外屏劃為左右兩個區域,左邊顯示輔助功能或小窗,右邊3.5英吋的區域顯示APP界面——剛好符合祖比斯對於單手操作手機的理想尺寸的定義。

在這款機型上,一定程度反映了近些年小米在產品開發上的策略變化,從最早的無腦堆料逐漸向「設計導向」過渡,在功能實現方面,也可以做到幫助用戶豐富使用場景。

但問題是,小米的這款「小摺疊屏」出現的實在是太晚了,在摺疊屏普及的第六個年頭,小米是唯一一家今年才發佈相關產品的頭部廠商。

這直接導致了一個問題:小米在這個賽道中,幾乎沒有攢下用戶聲量。

根據IDC發佈的統計數據,今年一季度國內摺疊屏市場份額中,小米出貨佔比僅為0.9%,與已經消失在主流視野中的聯想手機相當。

此時,小米想要通過這兩款產品在摺疊屏市場反勝,恐怕難度很大。

小米為什麼變慢了?

實際上,小米在小摺疊屏上的「後知後覺」非常地矛盾。

早在2020年,雷軍就喊出過「衝擊高端」的口號,而在手機市場高度內卷的這幾年,摺疊屏幾乎是唯一能支撐高溢價的品類,但小米卻亦步亦趨。

在7月17日,雷軍曾在B站的個人號上發佈一條影片:《為什麼小米現在才出小折?》

影片中,雷軍表示小米在小摺疊屏的開發上,已經持續了5年,但前代原型機的體驗並沒有盡善盡美,直到Mix Flip上,小米才認為是時候做量產了。

在筆者看來,這樣的說法實在無法令人信服,一方面小米幾乎有著行業內經驗最豐富的手機產品開發團隊,絕不至於在小摺疊手機上探討五年,另一方面,上遊產業鏈也早已成熟,也不用耗時做器件研發。

更大的可能性,應該還是小米在觀察市場反應。

小摺疊屏最開始問世時,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個「美麗的廢物」,但從市場反饋來看它的確斬獲了許多年輕用戶群體的喜愛,小米在看到這一市場趨勢後才決定下場。

另一方面,雖然小摺疊屏手機定價較高,但目前大部分廠商在這個產品上幾乎都是在「賠本賺吆喝」。

這一點可能也是小米所擔心的,如果翻看這家公司近一年的財報,就能發現它各項經營數據幾乎在行業中一騎絕塵。

以今年一季度為例,小米期內實現營收755億元,同比增長27%;經調整淨利潤達65億元,同比增長100.8%;毛利率達到22.3%,同比增長2.8個點。

而對於「雙線作戰」的小米來說,在保證汽車業務順利開展的同時,手機及IoT業務必須得為公司提供持續的現金流。

因此,在過去的核心業務上,小米的戰略只有一條:一切求穩。

這點自小米13系列發佈後的曆代機型上都能看出,普遍挑不出毛病,但也沒什麼驚豔之處。

不過,求穩並不能保證不被競爭對手趕超。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發佈的統計數據,今年一季度,小米在國內市場的出貨量同比上漲8.6%,但由於華為的強勢回歸,小米仍被擠出了前五名的位置,以14.6%的市場份額位列第六。

雖然小米的經營數據足夠優秀,但這也絕對是個值得警醒的信號。在友商持續追趕下,接下來該如何平衡各業務之間的發展,將是留給賽車手雷軍的一次「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