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漲價攪局:玩家囤球,小工廠減產躲「高價毛」

貨架上的羽毛球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覃澈 攝貨架上的羽毛球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覃澈 攝

「眼睜睜看著一筒球半年就漲了30%。」一時間,羽毛球成了「背刺」玩家的「抽水」對象。

近段時間,包括尤紐約人、紅雙喜、亞獅龍在內的多家羽毛球品牌紛紛發出漲價通知,其中,不少品牌漲價幅度較去年超二三成,部分型號的價格甚至高出50%。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到,此次漲價源於原材料短缺,導致各大廠商產能不足,加上近年來羽毛球玩家數量激增,市場供不應求的情況加劇,進而推動羽毛球價格不斷飆升。

如今,原本希望通過價格搶佔低端市場的中小廠商,也面臨兩難抉擇:繼續維持早前價格很可能出現虧損情況。而貿然漲價的話,則會擔心失去買家。

「為了降低風險,誰都不敢貿然採買高價羽毛。現在工廠只能減少產量,等羽毛價格穩定後再做決定。」一位羽毛球行業從業者如是說。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被羽毛球漲價「嚇退」的玩家,觀望之餘,開始尋找「碳音球」「塑料球」等替代品。「今後很可能會降低打球頻次,但也不會放棄這項運動,更不可能讓自己拿著球拍卻陷入無球可打的局面。」一位玩家如是說。

羽毛球漲到150元,玩家買球「降檔」

「短短半年時間,眼睜睜地看著羽毛球價格一路飆升。」重慶00後李渝一臉無奈,作為一名資深羽毛球愛好者,她突然發現自己似乎「打不起」球了。

李渝對比了一下,「常用的羽毛球早前每筒價格為120元,現在達到150元。按照每半個月消耗一筒(12顆)球計算,每個月光是買球的錢就要300元。加上場地費用和手膠、拍線等耗材,一個月支出可能要近千元。」

同樣熱衷於在週末和朋友打球的浙江女孩可可,看著體育用品店的羽毛球,遲遲捨不得入手。自己之前常用的一款球在幾個月前每筒價格還在90元上下,如今已是120多元,「平均每顆球單價達到10元了。以前每發現掉毛就會把球扔掉,現在無論接球還是扣殺都特別小心,就怕把球打壞了。」

玩家關注價格自有原因。羽毛球屬於易耗品,一顆球的使用壽命通常為一兩個小時,此後容易出現掉毛、無法正常使用的情況。

7月,多家羽毛球品牌發佈漲價通知,截至目前,國內頭部羽毛球廠商較去年漲價超二三成,部分型號的漲價幅度甚至超過50%。以知名羽毛球品牌尤紐約人為例,其主流高端款AS-05羽毛球零售價早前每筒價格為225元,而調價後達到275元,漲幅達到22%。

「以前每次逛運動品牌店都會順手買上幾筒球,現在根本不敢輕易下手。」可可表示,原本覺得大品牌漲價,想著去買小品牌或者白牌(沒有品牌的商品)羽毛球,卻發現無論是線下門店還是電商平台,幾乎所有羽毛球價格都在不斷飆漲,「現在隨便一個羽毛球最少需要五六元,感覺有點買不起了。」

貝殼財經記者搜索發現,社交平台上不少羽毛球愛好者直呼「價格過高」「準備戒球」,有網民調侃:「羽毛球成為理財產品,早知道半年前就下手多囤一些。」

近日,貝殼財經記者走訪杭州多家線下體育用品店時看到,一家品牌門店裡的貨架上整齊地擺放著多款型號不同的筒裝羽毛球,價格從69.9元到199.9元不等。值得注意的是,在羽毛球旁的貨架上,同樣擺放著由尼龍原料做成的塑料羽毛球,價格僅為19.9元至79.9元,遠低於前者。

「羽毛球根據耐打程度、質量的不同分為多個類別,即使同一品牌價格差距也頗為明顯。」一位工作人員介紹稱,近段時間店內的羽毛球價格略有上漲,但銷量並沒受到太大影響,每天前來諮詢和購買的顧客依然絡繹不絕,「不少人還特意大量購買,都擔心未來價格是否會繼續上漲。」

另一家體育用品店工作人員則表示,現在進店購買的顧客以老客為主,而且對方購買目標很明確,要麼所選的羽毛球型號和早前不變,但購買數量明顯減少,要麼重新選擇檔次和價格較低的羽毛球。「對於不少資深羽毛球愛好者而言,漲價並不會降低購買慾,畢竟還是有不少人願意為愛好買單,只不過會根據情況增減頻次而已。」

羽毛短缺催高價格,「成本價已達到40元」

在貝殼財經記者所走訪的運動店裡,多位店員預測羽毛球或許還會繼續漲價。

「價格飛漲源於作為核心材料的羽毛目前供不應求。」一位店員表示,「畢竟現在羽毛價格一路走高,廠商在生產羽毛球時成本增加,自然售價也會隨之提升。」

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到,羽毛球所使用的羽毛主要來自鴨、鵝翅膀上的翎毛,當下通用的羽毛球通常由16根羽毛做成。據業內人士透露,平均一隻鴨子可供使用的翎毛為14根左右,一隻大鵝可供使用的翎毛則為20根。這意味著一個羽毛球平均需要耗鴨1.14只,或者耗鵝0.8只。

2024年2月官方公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鴨的出欄量為42.18億只,鵝的出欄量為5.15億只。實際上,近年來鴨和鵝出欄量均出現下滑,早在2019年出欄量分別為48.78億只及6.34億只。受此影響,羽毛供應量也相應出現下跌。

「一方面羽毛產量下滑,另一方面國內參與羽毛球項目的人數卻在不斷擴大,市場逐漸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早前曾從事過羽毛球生產工作的老魏告訴貝殼財經記者,「供需關係失衡,羽毛球價格自然也不斷上漲。」

老魏給貝殼財經記者算了一筆賬,早前用以製造白牌羽毛球的低檔羽毛每根成本約為7分錢,每個羽毛球按照16根羽毛計算,成本約為1元錢,一筒羽毛球則大概為12元。加上羽毛球頭以及人工成本等費用,一筒白牌羽毛球成本約為30元。如今,隨著羽毛價格的提升,一筒羽毛球成本價已達到40元乃至更高。

位於「中國羽絨之鄉」河南台前縣的一位羽毛供應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當前市場上羽毛短缺,不但需要提前預訂,甚至還不一定能很快買到,「去年年底刀翎批發價每斤在200元左右,包含600根左右的原毛,折合下來1根刀翎不到4毛錢。而如今每斤價格約280元,比去年漲了4成。」

除了原料緊張外,羽毛球熱度上升以及羽毛球愛好者數量激增,進一步推動這一產業的爆發。

據數據顯示,我國現存羽毛球相關企業1.3萬家。僅在2023年全年就註冊796家,較上年同期相比略有增長。截至目前,今年已註冊相關企業411家,其中上半年註冊394家,同比增長10.06%。而越來越多從業者的出現,勢必對原料需求量日趨加大,也意味著市場更趨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貝殼財經記者採訪瞭解到,羽毛球價格上漲,不少中小廠商同樣直呼「難以接受」。對於他們而言,原材料價格和售價掛鉤,前者的提升必然使得終端售價有所漲幅,「原本廠商希望以低價搶佔低端市場。如今卻陷入兩難局面,繼續維持原價將面臨虧損,跟風漲價的話,又擔心終端不會接受。」老魏說。

「在市場火熱的情況下,上遊的羽毛通常優先供應給大品牌,如今原料產量緊張很可能意味著中小工廠難以拿到羽毛。為了降低風險,誰都不敢貿然採買高價羽毛。現在工廠只能減少產量,等羽毛價格穩定後再做決定。」一位羽毛球行業從業者如是說。

合成球成「平替」,10元熱門款現斷貨

漲價浪潮下,越來越多的愛好者開始尋找羽毛球「平替」。

「最近開始和朋友買了碳音球,雖然手感和羽毛球有所差別,但總體感覺還行。」李渝告訴貝殼財經記者,羽毛球價格上漲讓她有點吃不消,在朋友建議下嘗試使用人工合成球,「雖然需要花時間重新適應,但每每想到兩者之間的價格,覺得挺‘香’的。」

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到,目前市面上除了由鴨鵝羽毛製成的羽毛球,還有塑料球和碳音球這兩種較為常見的人工合成球。

公開資料顯示,塑料球雖然重量輕於羽毛球,但更加耐用,通常一個塑料球可以用上半個月時間。而由碳素毛杆和人工泡沫毛所組成的碳音球則憑藉飛行穩定性、耐打性等特點,被不少玩家稱為是目前最接近天然羽毛球的產品。

多位玩家告訴貝殼財經記者,雖然碳音球的單價也不便宜,一筒球價格通常為120至140元,跟部分品牌的羽毛球差距不大,但耐打度卻強於後者2至3倍。加上碳音球不受供需關係影響,價格相對穩定,自然被不少玩家視為羽毛球的最佳替代品。

事實上,早在三年前世界羽聯就正式批準從2021年開始在國際羽毛球比賽中採用人工合成羽毛球,以減少資源浪費。羽聯當時表示:「反饋表明合成羽毛球與傳統的天然羽毛球相比,更耐用、更經濟,而且飛行和性能都十分接近。」

近年來,人工合成羽毛球因為手感、速度、球路線等原因不被太多玩家接受,然而隨著當下羽毛球價格飆漲,也讓其再度回歸視線。

貝殼財經記者登錄多家電商平台搜索「塑料羽毛球」時發現,約有數百家商舖銷售相應商品,價格根據款式、材質等從數元到數十元不等。以一款價格為9.8元的尼龍球為例,銷量已達到上萬單。

「最近一個月生意特別火爆,幾乎每天都有人諮詢下單。」在浙江經營一家運動品網店的大柳表示,前幾年顧客通常只購買羽毛球,如今越來越多的顧客開始選擇人工合成球,「尤其是單枚價格約10元的熱門款,店舖都已賣斷貨。」

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到,不少中小廠商已開始加大對人工合成球的生產。據一位商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工廠自今年以來,尼龍球銷售同比增長超50%,每台機器日產量更是可達7000至8000枚尼龍球。

「以前場館里清一色都是羽毛球,最近使用塑料球和碳音球的玩家明顯增多。」一位羽毛場館工作人員坦言,「儘管合成球和羽毛球有較大區別,但對於日常娛樂的普通愛好者而言已足夠。更何況其價格穩定,不用擔心售價上漲問題。」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覃澈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