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體檢焦慮症」困擾過嗎

隨著日曆翻到下半年,許多企事業單位把一年一度的員工體檢提上了日程。

「要體檢了」「體檢報告單出來了」「你的體檢結果怎麼樣?」許多人聽到這樣的話都會心頭一緊。某媒體曾有一項針對1144名青年的調查顯示:45.2%的受訪青年表示害怕參加體檢,其中95後受訪者害怕體檢的比例最高,達到52.3%。

都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定期體檢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為何有人會把體檢視為一道「坎」?面對體檢焦慮,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圖源:視覺中國圖源:視覺中國

「打工人每年最緊張的時刻,除了年底考核,就是年中體檢」「小時候怕成績單,長大後怕體檢單」。對於體檢,部分人有一種持續性的焦慮,且伴隨著體檢過程的推進而變化。

確定體檢時間後的猶豫糾結。如同平時不學習的學生為即將到來的考試擔心一樣,很多人對體檢的憂慮在體檢時間確定的那一刻便產生了,尤其是很多生活方式難稱健康的打工人,心路歷程更是曲折。考慮到體檢將至,第一天決定「臨時抱佛腳」調整一下作息,到了第二天又是「臣妾做不到」的無奈喟歎。許多人越想越糾結,於是在「要不還是算了吧」和「還是檢查一下吧」之間反復橫跳。

進入體檢中心前的不安恐懼。好不容易挨到了體檢當天,抱著「約都約了」的心理,鼓起勇氣來到醫院。然而一想到各項繁瑣步驟,原本已經消退的焦慮又捲土重來,各種思緒湧上心頭。萬一檢查機器出現異響怎麼辦?醫生皺了一下眉頭表示什麼?再看看體檢項目,抽血應該很痛吧。就連新聞里的疾病信息、健康提醒也彷彿成為隱喻,暗示著可能並不理想的體檢結果。

面對體檢報告的疑問困惑。體檢結果出來後,有些人長舒了一口氣,但有些人「懸著的心終於死了」。體檢報告是一個全面而系統的分析,看著上面的指標數據,彷彿聽到體內各個器官在「「抽水」」。血糖、血脂、血壓、尿酸等常規名詞尚且能理解,少數幾個指標不正常也能接受,然而面對息肉、結節、腫瘤標誌物等令人一頭霧水的專業名詞,又久久無法平靜。「該吃什麼藥」「網上的說法可靠嗎」……報告上的指導很簡潔,內心的疑問卻很多。

圖源:視覺中國圖源:視覺中國

心理學上將體檢焦慮歸為「現實性焦慮」的一種,指由現實情境中確實存在的原因引起的焦慮。那麼,原本屬於員工福利且十分必要的體檢,為何會成為焦慮的來源?

諱疾忌醫心理難克服。人們常常抱有一種心理:一部分人心存僥倖,認為「只要不體檢,我就沒生病」;一部分人就算身體出現了異樣,也不敢去醫院驗證,安慰自己「休息休息就好了」;更有甚者在檢查出問題後遷怒體檢,認為「本來身體好好的,因為體檢才檢出了問題」。就像《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那樣,有人不肯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實,或因為各種原因難以承擔生病帶來的後果,雖然「早預防早治療」的道理都懂,但在諱疾忌醫心理之下,對待體檢還是保持觀望和遲疑的態度。

對體檢缺少科學認知。在我國,現代體檢已經發展成為大眾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但其實許多人對此還是缺乏較為全面系統的瞭解。一方面,雖然體檢的各項術語和指標都很明確,但由於涉及專業醫學知識,它在一些普通人面前猶如一個「黑箱」,由此產生的「黑箱效應」往往讓人在潛意識里傾向於將風險放大,不自覺就開始對體檢產生焦慮和疑惑。

另一方面,人們對體檢的重要性也缺乏充分認識。《黃帝內經》提倡「上醫治未病」,事實上,體檢就是「治未病」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大部分人更習慣於重視對確診疾病的治療,而忽視了對疾病的預防,這也在無形中給「體檢有沒有必要」的「靈魂拷問」上了一重難度。

對健康缺乏足夠信心。現代社會節奏快,面對KPI、Deadline、房貸、育兒等帶來的壓力,回想自己長期久坐、時常熬夜、缺乏鍛鍊、咖啡續命的生活習慣,許多人心裡都清楚,自己的健康狀態並不樂觀。此外,一些慢性病、老齡病逐漸呈現年輕化趨勢。而偶然間的一次頭疼腦熱、腰酸背痛都彷彿拉響了「健康警報」。漸漸地,大家對身體健康缺乏底氣的「憂心忡忡」變成了對體檢本身的「舉棋不定」。

圖源:「健康杭州」微信公眾號圖源:「健康杭州」微信公眾號

適度的體檢焦慮是人之常情,並無大礙,但這如果演變為對體檢本身的牴觸和抗拒,則有可能給自身健康帶來不好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是對自己身體的不負責。對此,筆者有幾點感觸與大家分享。

與其胡思亂想不如相信科學。體檢結果的不確定性可能帶來內心的不安全感。而要紓解這份不安,關鍵是要樹立對科學的信任。不妨與專業的醫生多溝通,多瞭解一些醫學知識、健康常識,接觸一些可靠的科普影片、書籍、文章,比胡思亂想更有助於認識自己的身體。

現代醫學是一門科學,而我們的許多焦慮和錯誤認知則來自於偽科學、非科學的誤導。此外,倖存者偏差等錯覺又加劇了我們的認知偏離。不如把心中沒有根據的懷疑和擔憂放下,將對健康的評估交給醫生和專業醫療器械。

與其提心吊膽不如輕鬆上陣。與身體健康一樣,心情愉悅也很重要。體檢的目的是為了儘早發現健康問題並及時治療。如果對此過於緊張,不僅容易造成情緒不穩定,也可能影響體檢指標。不如拋棄這樣那樣的擔憂,以平常心對待體檢,輕鬆上陣。

體檢不是錯了就難回頭的「單行道」,體檢結果只是對自身健康狀態的記錄和反饋,不論是好是壞,都不該成為我們的思想負擔。即便出現某些不理想的指標,也坦然接受,以積極的態度去改善,這是我們走出精神內耗、實現自我和解的重要一步。

與其年年焦慮不如自省自律。體檢焦慮症」一定程度上來自於我們對不良生活習慣的「自知之明」,從這一角度來看,也許焦慮並不是壞事。但假如總是將體檢前後的焦慮連同異常的指標、醫生的提醒都拋諸腦後,就可能陷入年年體檢、年年焦慮的怪圈。

不如就從當前生活習慣的小小改變開始,在健康飲食、規律作息、適度鍛鍊的道路上邁步前行,讓健康生活從此出發。相信,當看到體檢指標不斷好轉,一種「小小體檢,輕鬆拿捏」的成就感自會油然而生。

古人云:「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不要被體檢之困束縛,而要用體檢之果推動認識自我、提升自我。將「養怡」之功下到日常,才能用健康的體魄擁抱更美好的明天。

聲明: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