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添加劑和配料協會鄭建仙:代糖價格戰會持續,創新不能鬆

代糖(甜味劑)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但也出現供大於求、低價競爭等局面。中國食品添加劑和配料協會功能糖配料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鄭建仙近期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已是一些代糖種類的最大生產國,但缺乏原創品種,因此研發創新不能放鬆。產能過剩背景下,價格戰預計還會持續,產業集中度將更加明顯。未來代糖產業將朝著天然、營養、多功能的方向發展。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鄭建仙。 受訪者供圖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鄭建仙。 受訪者供圖

代糖產能長期供大於求

新京報:近幾年我國代糖產業增速迅猛,驅動因素是什麼?

鄭建仙:從生產看,我國食品工業水平不斷提高,為代糖發展提供了基礎。從成本看,蔗糖的不斷漲價給代糖提供了更多市場機會。從消費看,國家自2017年起提倡「三減三健」(減鹽、減油、減糖、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疊加人們健康意識提升,對糖分攝入有了新認知,既想減糖又不想放棄口味需求,使得有甜味的代糖在更多食品中得到應用。同時,無糖飲料等食品通過營銷讓本來學術性的代糖名稱被更多大眾知曉,終端需求的增長進一步加速了產業發展。

新京報目前代糖產業競爭格局如何?

鄭建仙:早在代糖概念走熱前,行業就已是供大於求的局面。無糖飲料帶火赤蘚糖醇後,雖然需求被打開,但因形勢太好,廠家接連跟風入局,供需關係依舊失衡。我國當前赤蘚糖醇產能全球都用不完,其他代糖產能也不小,業內展開價格戰,一些代糖價格暴跌。

現在的競爭格局是以價格取勝、以規模取勝、以科技取勝。從品種來看,市場份額較大的糖醇類如赤蘚糖醇、木糖醇、麥芽糖醇等,非醇類如糖精、甜蜜素、安賽蜜、三氯蔗糖等,近十年呈現百花齊放狀態,各有優缺點和存在價值。赤蘚糖醇、三氯蔗糖等領域已出現在全球排名靠前的中國企業。

新京報:一些代糖如阿斯巴甜等受到爭議,代糖安全性究竟如何?

鄭建仙:食品添加劑不是洪水猛獸,合法合規使用對食品工業有促進作用。無論是出於消費者對健康的追求,還是廠家對成本的考慮,代糖都有存在價值。現在大家對代糖的多種看法主要是基於立場的不同。實際上,凡是經國家批準、按照規定範圍、依據規定計量使用的代糖,都是安全的,消費者不必過於恐慌。

代糖與蔗糖不存在互相取代

新京報:我國代糖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如何?

鄭建仙:目前我國是全球阿斯巴甜、赤蘚糖醇最大生產國,很大程度上是以低價打下的市場,從研發角度上還不算走在前列。國內代糖企業多是沿用國外的品種、生產技術,進一步吸收和提高,但沒有原創品種。這並不涉及「卡脖子」或侵權問題,市面上流行的代糖品種專利多已過期,是通用的。

新京報:我國代糖產業發展還存在哪些瓶頸?

鄭建仙:一方面,代糖質量仍有提升空間。國內一些代糖品種與國外存在細微差距,只是在市場競爭中因為價格優勢被忽略不計。雖然我們佔據了更多市場,但技術研發和創新不能放鬆,要持續提高國內代糖品質。另一方面,代糖應用範圍有待擴大。食品添加劑最終是通過食品帶給消費者,只有通過食品工業的發展讓代糖在更多食品中得到應用,才能打開更大的市場。

新京報:如何看待代糖發展趨勢?

鄭建仙:首先要明確,糖工業是各類產品長期並存發展,各有各的生存空間,不存在代糖取代蔗糖,也不存在蔗糖取代代糖。其次,企業尚未開足馬力生產的情況下,代糖就已產能過剩,預計價格戰仍會持續一段時間,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更多細分品種將出現寡頭企業。

未來代糖產業一定是朝著天然、營養、多功能的方向發展。目前天然代糖也有一些不足,如略有苦澀感、入口後甜味出現較慢,以及因從植物中提取,受上遊農業影響較大、成本偏高等。目前業內比較流行複配技術,即把兩種或兩種以上天然代糖或人工代糖復合使用,以綜合成本和甜味需求。

新京報記者 王思煬

編輯 郭鐵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