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脈中華丨中國考古博物館里的尋龍之旅

來源:大灣區之聲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

具有剛健威武的雄姿

勇猛無畏的氣概

福澤四海的情懷

強大無比的力量

來自中國北京、香港、澳門、台灣

以及馬來西亞的五位年青人

王依雯、岑嘉怡、柯展偉

洪尹盺、丘宇翔

來到中國考古博物館

在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劉國祥的帶領下

開始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尋龍之旅

「龍·中華民族的圖騰——

中國八千年龍文化精品文物展」

是中國考古博物館

聯合全國22家考古文博單位

共同推出的一次特展

生動呈現中國八千年龍文化的

發展演變脈絡

帶領觀眾深入瞭解「龍」

作為中華民族圖騰

所蘊含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

劉國祥首先帶同學們參觀了

中國考古博物館的「超級國寶」

綠鬆石龍形器

綠鬆石龍形器是二裡頭文化的傑出代表

由2000餘片各種形狀的細小綠鬆石組成

每片綠鬆石的大小僅有0.2-0.9釐米

厚度僅0.1釐米左右

形象生動、色彩絢麗

其用工之巨、製作之精、體量之大

在我國早期龍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見

是中國龍形象演化進程的關鍵節點

玉豬龍是中華龍的本源

它頭部較大,精細雕琢,雙耳豎起

雙目圓睜,吻部前噘,多數褶皺明顯

身體蜷曲呈現環狀

這種造型取意

無窮無盡、無始無終

代表生命的不斷更新和發展

成為紅山文化禮製的最重要載體

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形成的重要標誌之一

四千年前的彩繪龍出現在

陶寺遺址出土的彩繪龍紋陶盤上

距今約4300年至3900年

這件陶盤褐色胎

內壁及盤心塗黑色陶衣並磨光

內壁用紅彩繪蟠龍紋

陶寺彩繪龍紋陶盤

是迄今在中原地區所見

蟠龍形象的最早標本

也是陶寺時期

已經出現王權和國家的

實物象徵

在本次展覽中還有歷史各個朝代

不同的珍貴文物

見證了中國龍文化的演變

看完展品之後劉國祥副院長帶大家來到

展示北海九龍壁的圖片牆前

講解了龍形象的最高形製

北京北海公園的九龍壁

用琉璃、彩繪、磚雕

等材質和工藝製作

是建築最精、構圖最美的

雙面琉璃龍壁

中國考古博物館里的尋龍之旅

讓五位年青人深刻感受到

龍形象歷經歲月流轉不斷演變

已經深深烙印在我們的民族記憶里

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徵和精神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