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劉若川教授獲拉馬努金獎,中國學者4次獲此殊榮

明敏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2024年度拉馬努金獎(The Ramanujan Prize),頒給北大劉若川

劉若川,現任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

評選委員會認為,劉若川對p進霍奇理論做出基礎性貢獻,特別是對相對p進霍奇理論完成了奠基性研究,以及在p進局部系統的剛性和黎曼-高治伯特對應方面也做出非凡工作。

該獎項由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和國際數學聯盟(IMU)共同頒發。表彰儀式將在今年晚些時候進行。

拉馬努金獎每年頒予當年12月31日未滿45週歲、做出傑出科研工作的發展中國家青年數學家,以紀念拉馬努金這位印度天才青年數學家。

(SASTRA Ramanujan Prize則面向32週歲以下數學家。)

此前,北大數學史宇光、許晨陽以及中國科學院大學田野教授分別於2010年、2016年、2013年獲此殊榮。

曾入選中國科院院士候選人名單

劉若川出生於1980年。

1999年,獲得第四十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同年被保送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學習。

2004年,他從北大數院畢業,獲得學士、碩士學位,導師為田剛教授。

2008年,從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後,劉若川赴法國巴黎第七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2012年,回到北京大學工作,在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任職。

劉若川的研究方向為算術幾何與代數數論。

他在p進霍奇理論與p進自守形式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傑出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對非交換p進霍奇理論作出了開創性工作。

他還與合作者開展了算術幾何與代數拓撲的交叉研究,給出了拓撲循環同調全新的計算方法,開闢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他獨立完成的「p進霍奇理論及其應用」項目曾榮獲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p進簇的Simpson對應的研究由Faltings(1986年費爾茲獎得主)於上世紀90年代開創。

2017年,劉若川與朱歆文合作,利用劉若川與Kedlaya合作發展的p進分析技術,對p進光滑剛性簇上的任意局部系統建立了Simpson函子,突破了Faltings工作中的small條件,並建立了黎曼高治伯特函子,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的Inventiones Mathematicae上,國際同行高度評價這一工作,並將其稱為「Liu-Zhu’s theory」。

2018年,劉若川、朱歆文又與合作者刁晗生、藍凱文進一步將2017年的結果推廣到對數(logarithmic)情形,建立了Deligne構造的複代數簇上的黎曼高治伯特對應的p進版本。特別地,對任意志村簇上自然的局部系統證明了p進黎曼高治伯特對應與Deligne的黎曼高治伯特對應是相容的。

2022年,劉若川與合作者完成的論文Logarithmic Riemann-Hilbert correspondences for rigid varieties被國際頂尖數學期刊Journal of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JAMS)接受。

審稿人對論文給出高度評價,論文結果迅速被國際同行應用,在Pila-Shankar-Tsimerman關於任意志村簇的Andre-Oort猜想的突破性工作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此外,劉若川還先後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中國青年科技獎、「科學探索獎」「新基石研究員」等獎項和榮譽。並在2023年入選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部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

One More Thing

值得一提的是,劉若川和曾同獲拉馬努金獎的許晨陽是學生時代好友。

他們都是北大數院99級學子,與惲之瑋、袁新意、桑治詩暢、肖梁等被稱為「北大數學黃金一代」。

劉若川在採訪中曾提到,他和許晨陽當時不在一個寢室,但是上課、吃飯、自習都在一起。

我們常常私下探討問題,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不同的的思維方式,學會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考慮問題,這對我影響很大。

△圖源:北大新聞網△圖源:北大新聞網

(左起分別是劉若川、惲之瑋、袁新意、桑治詩暢、肖梁和許晨陽)

最後,再次祝賀劉若川教授獲獎!

參考鏈接:

[1]https://www.ictp.it/news/2024/7/ramanujan-prize-2024-announc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