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李晟,被刺死在加班診室

來源:上觀新聞

「如果碰到一個變態病人家屬,就會失去一輩子。」李晟曾經在遇害7天前,告訴自己的高中老同學陳清聲(化名)。

彼時陳清聲剛畢業的女兒想從事護理行業,從醫近30年的李晟建議孩子選擇手術室而非住院部。「不管工作怎麼辛苦,收入多低,一定要選擇手術室,安全第一。」李晟對陳清聲強調。

「他勸我女兒都這樣勸,所以他都知道。」但陳清聲沒想到李晟會一語成讖,而失去一輩子的人會是他自己。

7月19日下午1點多,溫州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後文簡稱附一醫)新院區心血管內科17診室,主治醫師李晟正在加班問診,突遭一男子持鎯頭、刀具傷害。後因傷勢過重,在晚上9點,50歲的李晟因搶救無效死亡。

在附一醫發佈的悼詞中,有這樣一句話:「李晟同誌去世,是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乃至浙江省心血管領域的重大損失。」的確,已經沒有人能夠算清,在這位1996年開始從醫的「老主治醫生」手中,到底救活了多少患者。

7月21日,中共溫州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決定,追授李晟同誌「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事發近一週,人們對李晟的離開依舊沒有平複,尤其是李晟的醫護同行們,無論他們熟悉他,還是與他素未謀面。

「我們揪心於李醫生的離開,也揪心於未來我們面臨的工作環境、醫患生態。」一位和李晟不相識的心內科同行在網絡留言區寫道。

倒在診室里的午休加班醫生

「我一點都不覺得救不了」,李晟的同事直到把他推入搶救室的那一刻,也沒有把他和死亡聯繫在一起。

「一開始說做頸動脈(手術),我覺得頸動脈壓一壓、補一補就好了,我以為有很大的希望。後來一到手術室裡面,血壓只有40、50,大家都開始慌了……」 一位參與搶救的附一醫醫生回憶那天下午經歷的情緒起伏。

在一則網傳的李晟遇害現場影片中,17號診室門口,行兇男子扯著李晟,麻木地追趕砍殺,李晟的白大褂上是大塊的血跡,他淒厲地大聲喊:「救命啊!救命啊……不是我……」

而後,行兇男子跑出就診區,從門診3樓跳下。王舒然(化名)是眼睜睜看著兇手墜落的,當時她的親人在住院,她獨自一人到門診一樓大廳找充電寶。正值午休,大廳很安靜,大家坐在走道兩邊的椅子上休息,突然間,王舒然聽到樓上有異響,過了一會兒又有人大喊,抬頭看的時候,行兇者恰好摔落在她正對面不出20米的地方。「嘭」的一聲巨響,王舒然懵了,腿軟到站不起來,全身都在發抖。

行兇者的落地點在1號樓和2號樓的交彙處、諮詢服務台的旁邊,這幾乎是一樓大廳人流量最多的地段。王舒然一直在後怕,幸好午休期間樓下走動的人很少,沒有砸傷別的人。

事發一兩分鐘後,王舒然看到保安和急救人員匆匆趕來,推走跳樓者,然後降下防火簾,疏散人群。

行兇者墜樓後,防火門簾被放下  受訪者供圖行兇者墜樓後,防火門簾被放下  受訪者供圖

19日下午2點多,從微信群知道李晟出事的那一刻,許晶(化名)感到恐懼:「李醫生是下午1點多遇刺的,那時很有可能只有他在診室,沒人能保護他。」

許晶的父親和爺爺都是李晟曾經的病人。她回憶,和父親第一次找李晟問診時,也是在一個將近下午1點的午休時分。當時其他醫生、分診台的護士、保安都下班了,診室內外很多燈都滅了,只有李晟還坐在那裡,沒有助手為他記錄病例、開藥,一切都是他自己在有條不紊地操作。

在她的印象中,李晟從來不拒絕病情緊急來加號的患者。也是因此,下午1點多他還空著肚子加班問診,「太符合李醫生的作息了……」

19日晚上8點多,同城微信群散播開李醫生快要不行了的消息,很快醫院的官方消息也來了——淩晨,附一醫發文《沉痛悼念李晟醫生》,文中提到:「事發後,我院第一時間組織多方專家聯合救治,李晟醫生終因傷勢過重,經搶救無效,於2024年7月19日21時許不幸去世。」

李晟的離開,是附一醫的至暗時刻。當晚,許多李晟的同事都無法入睡,網絡上,醫院同事、學生上傳的李晟的影片、照片、文字事蹟在一夜之間井噴了。

輿論的矛頭直指醫院安檢不力。而面對巨大的人流量,附一醫新院區的安檢執行難度不低。曾在附一醫實習過一年的醫學生梁曉芸(化名)介紹,該醫院是浙南地區的超大醫院,輻射包括浙江麗水、台州及閩北多個周邊城市,「人流量在浙南醫院中數一數二,而心血管內科又是內科里公認最繁忙、病人最多的科室。」

同時,附一醫龐大的建築樓設有頗多出入口。門診、急診和住院部是一體化的建築,除了門診和急診兩個主出入口外,側邊還有三個出入口。「醫院那麼多口,像有的水果刀又那麼小。」在殯儀館送別李晟時,附一醫的醫生們不甚樂觀地看待安檢情況,他們憤慨:「安檢平常有是有,但就大門那邊有安檢,旁邊側門就沒有。」「(醫生)坐在那裡很難反抗的,安檢還是很有必要。」

7月19日事發後,附一醫的保安力量和安檢措施在不斷升級。許多側門都用塑料繩封閉了起來,大樓內的一位清潔工回憶:「出事前,這些門都是可以隨意進出的。」仍然開放的出入口,如今都配有兩名手持金屬探測儀的保安人員,他們負責對進入樓棟的人進行貼身及開包檢查,在人流量更大的主入口,安檢門、安檢X光機也在工作。

7月20號,在急診北1門,嚴密的安檢正在有序進行 周昱帆 攝7月20號,在急診北1門,嚴密的安檢正在有序進行 周昱帆 攝

李晟遇害的門診2號樓10號診區,更是成為保安巡視的重地。每隔十多分鐘,就會有手持盾牌的保安在各個診室門口巡邏。心血管內科診室內,患者就診區和醫生的問診區,都用臨時隔離帶隔開了。多位經常來心內科就診的老患者均表示,此前門診室內都沒有這樣的隔離帶設置。

李晟遇害後,他所在的心血管內科診室里設置了臨時隔離帶 楊書源 攝李晟遇害後,他所在的心血管內科診室里設置了臨時隔離帶 楊書源 攝
事發後,醫院門診樓許多次要通道被臨時關閉  楊書源 攝事發後,醫院門診樓許多次要通道被臨時關閉  楊書源 攝

告別李晟醫生

事發後的第二天,附一醫停放李晟遺體的太平間外人來人往。騎手的電動車前筐和后座都被悼念花束塞滿了,他們不間斷地把一捧捧白色、黃色花束擺在太平間門口。很多醫務工作者、患者、市民也手捧著花,前來悼念。

下午1點左右,李晟的遺體被送往溫州市殯儀館。傍晚將近6點時,一整個貨車塞滿花、懷念與悲傷,要緊接著運往李晟身邊。與他同科室的6位護士也早早定了花,想隨車一起送去,但騎手來遲了,她們站在太平間門口,頭齊齊地撇向大門方向,請求運花的司機再等一小會兒。其中一位護士一直在啜泣,對著手機另一端剛說了半句「那時候在午休麼……」就說不下去了。

附一醫太平間前,一輛貨車裝滿了悼念李晟醫生的花束 周昱帆 攝附一醫太平間前,一輛貨車裝滿了悼念李晟醫生的花束 周昱帆 攝
李晟的同事們把遲來的花抬上貨車  周昱帆 攝李晟的同事們把遲來的花抬上貨車  周昱帆 攝

「李醫生驟然離開,我們一下就覺得沒了寄託。」許晶說,她的爸爸還在術後治療階段,需要定期找李晟複診,爺爺的最後一次手術還要李晟主刀。出事的那晚,50多歲的父親一夜未睡,第二天一大早來到許晶家,再三和她說:「一定要問到李醫生追悼會的時間,全家都要去送他。」

7月21號是告別會的第一天,父女倆很早趕到殯儀館,父親買了兩個碩大的鮮花籃。在下車去告別廳前,許晶看到他把一遝紙巾悄悄放進兜里。

許晶父親給李晟醫生送去的弔唁鮮花   受訪者供圖許晶父親給李晟醫生送去的弔唁鮮花   受訪者供圖

許多行動不便的老人也在子女的攙扶下趕來殯儀館5號告別廳,他們都有一個身份——李晟醫生的患者,每個人都淚眼婆娑地唸著李醫生的好。

「他每天都會早來,7點半就會準時到病房查房了。」在心血管內科住院部223病區,一位在醫院工作了20多年的護工回憶起李晟幾十年如一日的作息。這裏是李晟生前工作的地方,收治著他大部分的患者,醫生介紹欄上還掛著他的照片。

「他管的病人在住院部里也算是很多的。19號那天病人聽說他出事了,很多直接在病房裡哭了。現在這些病人都還沒轉到別的醫生那裡去。」這位護工描述。她打算和幾位熟悉李晟的護工們一起拚車,去送他最後一程。

李晟一直是心內科的傳說,梁曉芸說。主治醫生的頭銜不算高,但梁曉芸卻曾聽ICU的帶教老師議論:「心內科開刀都靠主治!」他們口中的「主治」,就是李晟。

在附一醫心血管內科,李晟是唯一一名以主治醫生身份擔任治療組組長的醫生。醫院病曆系統里現在還能查詢到溫附一的前心內科主任黃偉劍找李晟看病的記錄,這在院內也被傳為一段佳話。

「沒有李晟醫生,許多心內的手術在浙南地區可能就找不到人做了。」梁曉芸感歎。目前仍存在溫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攻讀心內科研究生的沈暢然(化名)證實了這一說法,卵圓孔未閉手術是李醫生的專長,這項手術「一般來說只有在大三甲的心內科里個別醫生才會做」,而在溫附一輻射的區域內「李醫生絕對是做得最好的」。

7月22號,心血管內科門診部17號診室大門緊閉,李晟生前在這裏問診 周昱帆 攝7月22號,心血管內科門診部17號診室大門緊閉,李晟生前在這裏問診 周昱帆 攝

但一些前來找李晟問診的患者,也曾因他主治醫生的頭銜而踟躕。去年年初,翁文文(化名)突發偏頭疼,各方面的神經檢查結果都顯示正常,附一醫的神經內科醫生認為可以考慮心臟方面的病因,並指名讓她去找心內科的李晟。

看到李晟僅僅是主治醫生,翁文文還有些疑慮,她委婉地詢問是否有主任醫師或副主任醫師值得推薦,這位醫生只是笑著告訴她:「他就是我們這裏最好的醫生。」

李晟最初也不是許晶給父親看病的首選。許晶父親右冠狀動脈堵塞,有14年心臟病史,做過七八次心臟介入手術,去年11月父親又出現了胸痛症狀。父親去附一醫心臟外科就診時,提出了不想做開胸手術等相對創傷較大的治療時,主任醫師孫成超毫不遲疑地為他們推薦了心內科的李晟。

李晟精湛的醫術,在許晶父親的手術治療中被印證。手術僅僅進行了35分鐘,父親被推了出來,精神頭很好,他一個勁兒回憶著手術時的「驚險一刻」:「當時李醫生透到我右冠狀動脈的一處時,影像完全顯示不出來那裡血管的情況了,呈現出像沙漠一樣的乾枯狀,大家都很著急,以為那裡血管萎縮了。但是李醫生迅速憑藉經驗擴開了血管,血流一下通了。在場所有醫生都高聲雀躍。」

身著綠色手術服的李晟隨後走出,許晶看出他臉上的疲憊,一條米色束腰帶還綁在手術服外,應該是用於緩解長時間站立帶來的腰部壓力。後來許多次,她都能看到這條束腰帶綁在李晟身上。

事發後,許晶總是想起李晟向他解釋家裡人病情的樣子,他慢條斯理地說著溫州方言,笑起來眼睛就像是兩輪彎月,「他完全知道我們最關心的是什麼,總會用又規範又易懂的語言解釋給你,給你信心。」

再回憶起第一次找李晟看病的場景,「已經是下班時間了,他的房間里還站滿了患者,走廊里也都是掛了他的號的病人,我在候診區還聽說了有從福建、台州等外地過來的患者。他們告訴我,李醫生的號如果不是加號,當天來根本掛不到。」

許晶好奇,這樣一位醫技高超的醫生,為何從醫近30年還是一名主治醫師?她找同院熟悉的醫生們打聽後得知:李晟的職稱一直沒升上去,和他的本科學曆有關,而且他專注於臨床,在科研上成果較少。

「李晟最後一次研究生考試的時候,就因為去做手術搶救病人錯過了。」陳清聲說起她瞭解的情況,忍不住哽咽。

李晟從醫的理想一直都是純粹地治病救人,他的一位老同事對此印象深刻。彼時,這位老同事想去國外讀博士,李晟對他說:「你好好深造搞科研,我接下來就呆在附一醫,做好臨床和技術。」

在他的回憶里,李晟是很容易知足的一個人。「他曾經說過,自己每天都很開心,午休的時候躺在床上看看天花板,發發呆就很舒服。」

依舊在高壓問診中的李晟同事們

李晟遇害後,他的同事、附一醫心內科主任周浩處在網絡風暴的另一端。

網傳消息甚囂塵上:「兇手殺錯人了,他原本的目標是周浩,之前他妻子在周浩那裡動手術效果不佳,後來妻子死後他起了報復心。」消息真偽一時難辨,大家開始了對周浩醫技和人品的揣測。

7月22日上午,是周浩在李晟遇害後第一次坐診。周浩所在的心血管內科21號診室門口,患者和家屬坐得滿滿噹噹。

「這次事情以後,不管是醫生還是病人,都會互相情緒緩和一點了。」一位掛了周浩的號等待就診的患者感慨。他去年經人介紹,找周浩裝了心臟支架,目前恢復良好,定期會來醫院開藥。「如果是平時的話,找別的醫生就行,但是我這次膽固醇高了,需要調藥,還是看周浩的號安心一點。」在這位70多歲的患者看來,周浩平時問診也比較平易近人,溝通上比較高效、言簡意賅。

就診半天,醫院的放號上限是60個,加上複診的患者,周浩門診當天的掛號總數達到了100出頭。

一整個上午,周浩往返門診和住院部四五次,到心臟介入導管室治療患者、查看住院部患者的情況、參加醫院的會議……最長一次,他離開門診達到了半小時左右。

「醫生怎麼又出去了?」有的患者等得焦急,他們把負責叫號、維持秩序的年輕醫生團團圍住。年輕的醫生委屈地抱怨,但很快又調適好情緒,繼續回答著患者的各種提問,「你們中午12點以後過來,周主任會把所有號看完再下班的。」他安慰說。

7月22號上午,周浩的門診門口擠滿了患者   楊書源 攝7月22號上午,周浩的門診門口擠滿了患者   楊書源 攝

下午1點40左右,周浩將結束門診工作,沒號的病人終於等到機會,面帶歉意地擠進診室,懇請他再多待兩三分鐘,再多看一個病人。

加號看病、顧不上吃午飯、病人繁雜、圍在診室前等待……這是7月19日李晟生命驟然走向終點前,他所經歷的日常,也是依舊處在風暴中心的周浩,以及更多李晟在心內科的同事們依舊在面對的每一天。

「清者自清。」面對網絡上紛繁的輿論,下午接近兩點,周浩捏著作為當日簡單午飯的麵包和水,在從門診返回住院部的路上對記者說。

「這件事周主任也很委屈,完全是背鍋。」附一醫心內科的一位醫護人員告訴記者,行兇者未婚育,且本人十年內沒有該院就診史,也從未拉有橫幅申訴等糾紛,而警察在其住所內發現大量安眠藥,但實際的作案動機究竟是什麼?目前仍無法查明。

這一消息,也得到了當地宣傳部門的印證。「目前初步調查得到的消息是,行兇者無兒無女,沒有婚史,和網傳的為手術失敗的妻子報仇的消息有所出入。目前溫州市委政法委、溫州市公安局已成立了專班,調查李晟醫生遇害事件。」溫州市委宣傳部一位負責人向記者解釋。

李晟醫生告別廳外的弔唁鮮花   受訪者供圖李晟醫生告別廳外的弔唁鮮花   受訪者供圖 

溫州市殯儀館5號告別廳裡外的花,後來連綿成海。

10多位李晟的同事在弔唁之後沒有離去,他們望著李晟的遺像不住抹淚,好幾位是下了夜班直接從醫院過來的,面露倦容。

「現在除了在這裏看看他,好像什麼也不能做了……」一位年輕的同事向年長些的同事感慨。

一陣集體沉默後,幾位醫生討論起了李晟醫生出事那天診室的設置。

「診室只有一個門,如果有兩個門,逃生的機率就會大很多。」一位醫生分析。

「以後坐診的時還是開著門吧,萬一有事情還有脫身可能。」另一位女醫生倡議。

「但是開著門問診,外頭候診的病人太吵了,會幹擾裡頭。以後還是進來一位病人就讓對方報下名字,可以排除一些沒有掛號的人進入,也能觀察是否有目光異樣的人進來,有個緩衝時間。」另一位女醫生給出了不一樣的處理方式。

「還是少加點號吧,以後看不完病人就看不完了……」幾位圍在一起的醫生歎著氣附和。

一位溫州市民在緬懷李晟醫生的帖子後留言:「給離開的人送花也不能改變什麼,保護好還在的人更重要。」她已經為附一醫急診科工作的朋友下單了一件防刺白大褂,單價1300多元。7月22日下午,這件白大褂就送到了,她打算印上朋友的名字後再送過去。

「他這幾天確實非常受打擊,有點悲涼。」7月22號,這位市民向記者描述,「但他覺得醫院整體還是比較安全的,我堅持要送他,他才答應。」

(實習生梅旭普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