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等雨來」的20個小時

7月24日18點,北京城區終於迎來大雨,不少市民剛在朋友圈問「雨在哪裡」,轉頭又分享雨水瓢潑的影片。

9個小時前,北京市氣象局升級發佈暴雨橙色預警,彼時仍是晴空萬里,悶熱的伏天令人汗流浹背。

對於大雨,人們心情複雜——期待其衝走嚴酷暑熱,又憂心暴雨打亂了生活節奏。

從橙色預警發佈的前一夜起,城市與山村的防汛工作已悄然展開。在這20個小時里,村民們收拾行裝,前往高地的安置點;特種救護車清點物資,值守等待;工人們在高速路清掏溝渠、地鐵進站口排布沙袋……

在位於五環路內環與京哈高速進京方向的交叉匝道上,養護工人趕赴值守點位後,再次清掏排水溝。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在位於五環路內環與京哈高速進京方向的交叉匝道上,養護工人趕赴值守點位後,再次清掏排水溝。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7月23日 深夜

山村進入應急狀態

暴雨橙色預警的前一天,門頭溝韭園村進入應急狀態。

韭園村位於門頭溝區王平鎮,常住人口接近200人。村子位於深山區和淺山區交界處,2023年的暴雨曾讓村莊受損嚴重。

村幹部王誌斌告訴記者,7月23日,村子接到門頭溝區和王平鎮的通知,之後關閉了景區、民宿,勸返遊客,同時進行村民轉移和安置。經過一夜的工作,大部分村民投親靠友轉移出山區,少部分村民陸續轉移到了村里的安置點。22點,這個寧靜的小山村已經做好了防汛準備,村里的安置點還有村幹部在徹夜值守。

記者24日來到韭園村安置點,看到大廳中並排放著許多行軍床,十多位老人或躺或坐,或者看手機。隔壁屋中,堆放著方便麵、水、救生衣等應急物資,還有專門為糖尿病患者準備的無糖麵包。

韭園村安置點,村民們正在休息。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韭園村安置點,村民們正在休息。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安置點位於韭園村最高處,準備了短波電台、發電機、應急廁所等設備,每隔一段時間,值守的工作人員都會用短波電台和各個點位溝通,村里的廣播不斷播放各種應急事項。

7月24日 上午

「烏尼莫克」待命

7月24日一早,晴空依舊,但預警已然升級。

在北京市急救中心,「特種救護車」全地形越野救護車烏尼莫克已值守待命。去年8月,烏尼莫克就曾用於門頭溝災區救援工作。

在車輛內部,救生衣、衛星電話、應急照明燈、800兆通信設備、急救設備、個人防護及生活物資等已經由工作人員清點配齊,北京急救中心醫務高高長周慧聰告訴記者,這些都是汛期可能用到的裝備。

根據汛期緊急醫療救援工作通知,在備汛期間,北京各區院前急救要結合屬地地理環境、急救資源分佈情況製定轄區防汛工作預案,提前做好梯隊建設和車輛、物資管理。市急救中心要求,內部所有車輛、儀器設備處於完好備用狀態,應急物資充足,急救人員處於備勤待命狀態。

「如遇汛情,我們的車輛、人員隨時可以出動。」周慧聰說。

城區內,不少地鐵口正在進行防汛準備。

記者在地鐵1號線西單站、地鐵15號線望京東站看到,進站口距離下行扶梯幾米處已經安裝好約30釐米高的擋水板,沿著擋水板壘上了一排沙袋,並在明顯位置放置了「小心地滑」的提示牌。廣播內循環播放著「請您注意腳下安全」的提示,一旁還有專人值守,不斷提醒來往乘客注意腳下。

望京東站的一名值守人員告訴記者,她是望京站的保潔人員,接到通知來支援望京東站,「這邊人流量大。」記者注意到,望京東站附近聚集了多個大型寫字樓,企業眾多,是附近白領們通勤的主要出入口,早晚高峰時段人流量較大。

24日上午,地鐵站的擋水板和沙袋已安置好,值守人員主要負責在進站口處提醒來往乘客注意安全,確保有序進站乘車。儘管此時還是豔陽高懸,但是地鐵進站口已經做好了準備。

北京地鐵7號線磁器口站,擋水板還用沙袋進行固定。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北京地鐵7號線磁器口站,擋水板還用沙袋進行固定。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7月24日 中午

村民乘車轉移

密雲區大城子鎮下柵子行政村張家台自然村,離密雲城區約40公里,四面臨山,是泥石流易發區。根據當地政府安排,在24日大雨到來之前,整個張家台村都需要轉移。

中午,村東頭空地上,已經聚集了十來位村民,多是60歲以上的老人。有的老太太拎著布袋子,裡面放了被縟、枕頭還有水杯,大爺們則坐在石墩上抽著旱菸聊農事。

張家台村基本農田很少,但有幾百畝板栗,常住人口40多人,村子裡張姓是大戶,淵源上都同屬於一個家族,遇到大事情的時候,村里人要共同想辦法應對。

鎮里派來的包村幹部介紹,張家台村村民轉移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去城區投靠親屬;另一個是由鎮政府協調,統一去鎮上的大城子學校安置。現在學生放暑假,大城子學校有足夠的空間供轉移的村民們居住,食品也由鎮政府供應。

儘管村里人口不多,但村民們住得比較分散。村里都是山路,有的人家會比另一家高出一間屋來。包村幹部、村幹部共有七個人,挨家挨戶把所有村民家都叫了一遍門。有的村民年紀大了,耳朵不好,村幹部反復在門外喊,直到裡面有回應。

村民們排隊上車轉移。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村民們排隊上車轉移。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鎮政府派來的兩輛依維柯開進村里,村幹部臧亞傑協調村民們排隊上車。80多歲的張瑞忠家住在山坡上,腿腳不便,平時都得扶著輪椅走路,臧亞傑和同事幫他推輪椅,攙著他進入轉送車里。

汽車發動時,張瑞忠嘴角微動,臧亞傑看到了,說道:「您放心,去學校了,會有人照顧您的。等下完雨,咱再回家。」臧亞傑哄著他,張瑞忠點了點頭。

7月24日 下午

汛點值守人:「從這2分鐘就能下去」

7月24日下午3點,在位於五環路內環與京哈高速進京方向的交叉匝道上,養護工人趙嶽華和趙金貴臉頰、鼻尖上滿是汗珠,他們要盡快完成各項準備工作,確保設備都能正常運轉,還要再次對排水溝渠進行清掏,確保降雨後排水通暢,不影響高速公路通行。

正選養護公司第一養護項目部工區長馬修強告訴記者,這個交叉匝道是一個防汛的重點位置,地勢相對低窪,又是兩條公路幹線的交會要道,因此準備了一台大功率的應急排水單元,可以同時控制三台水泵,在三台水泵同時啟用的情況下,一小時能排水約800立方米,具備比較大的排水能力。

養護工人將排水泵吊裝入位。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養護工人將排水泵吊裝入位。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正常情況下,高速公路的路面上不會出現積水,但在極端強降雨天氣中,部分低窪點位可能存在周邊客水倒灌的情況,我們必須提前做好準備,及時啟用排水泵等應急措施。」馬修強說。

下午3點半,郭磊拿上裝備,與同事趕往程莊路鐵路橋,這裏是北京2022年確定的64個積水內澇風險點位之一。

郭磊是豐台區城管委道路養護中心的工作人員,日常負責巡查管理,對程莊路鐵路橋這處「汛點」非常熟悉。南北走向的程莊路與京港澳高速進京方向重要次幹道——豐台西路相交,日常車流量較大,且由於是下凹式立交橋,如遇降雨容易形成積水。

下午4點,郭磊和同事將搶險車停到了橋上,區水務局第二搶險大隊也已經趕到現場。站在橋上向下看,通行正常,但郭磊明顯感覺車輛比平日少。預發佈警之後,很多市民都減少了外出,一些單位也採取彈性辦公。

「從這2分鐘就能下去。」郭磊停車的位置就在鐵路橋上,如果雨大起來,需要人工作業,能第一時間抵達現場。郭磊告訴記者,橋下已經畫好了標尺,如果積水達到25釐米及以上,他們就會採取封路措施。再由作業人員使用搶險救援車上的泵站向外抽水,另一部分人會清掏雨箅子,避免樹葉雜物等堵住下水通道。

下午5點,大雨未至,天氣格外悶熱。郭磊穿著短袖工服和黃色螢光的安全作業馬甲,只消在室外站上幾分鐘,汗就順著脖子、耳後往下淌,他和同事們還在原地,「等雨來。」

1個小時後,北京城區大雨傾盆。

新京報記者 戴軒 薑慧梓 裴劍飛 趙利新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