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那位耐性的、總加班的、有理想的醫生

這是丁露第一次到殯儀館弔唁,為了一個叫「李晟」的陌生人。

7月22日,大暑,浙江溫州最高氣溫36攝氏度。炎熱攔不住來告別的人,親戚、朋友、同事,還有不少人像丁露一樣,與這位逝者素不相識。

但他們分外默契,在告別廳門口默讀訃告,小聲交流,再排隊走向李晟——照片上的男人笑容溫和,人們三鞠躬,紅著眼安靜離開。

貼在殯儀館門口的訃告。 受訪者供圖貼在殯儀館門口的訃告。 受訪者供圖

丁露想捐些錢,但一位阿姨拍了拍她的肩:「心意到了就好。」

這場有序的告別源自三天前的意外。

後來傳出的影片中,還原了這噩夢般的一幕:7月19日下午1點18分,在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溫附一院」)2號門診樓3樓,一名陌生男子突然闖進17號診室,手裡握著尖銳的工具,刺向醫生李晟。

幾乎沒有可以用來反抗的工具,李晟只能用雙手擋住身體,向門外大聲呼喊「救命」。

正在放假的醫院實習生陶磊,在醫院群聊看到「心內科出事了」。影片畫面讓他不敢再看下去,只能將手機扣在桌上,手抖個不停。

李晟最終倒在了心血管內科的診室外,白大褂被染紅。呼救聲、尖叫聲混雜在一起,趕來的醫生、護士將李晟抬上擔架,奔向手術室。

手術台前站滿了醫學專家;更多的醫護人員守在手術室外,一言不發;院內的愛心獻血屋漸漸排起長隊。

夜裡,陶磊呆坐在宿舍,反復刷著手機消息。直到晚上9點,溫附一院宣告了李晟的死亡消息。

那天下午有人拍到,在出事的17號診室的桌子上,還擺著一份未被打開的盒飯。放的時間太長,盒蓋上浮著一層白霧。

「他為了給病人看病,到最後都沒有吃上一口熱乎飯。」按規定,上午11點半到下午1點半,是醫生的午休時間。那時,李醫生還在門診室。答案只有一個,「他肯定是在加班。」陶磊想。

李晟走後,有關他的故事在醫院內外被反復講述,人們總提到,李醫生醫術好,病患搶著掛他的號,門診掛號費只收12元。

李晟的病患大多是老人。對待他們,他總是很有耐性。

2021年,李晟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義診活動。 圖源: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微信公眾號2021年,李晟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義診活動。 圖源: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微信公眾號

患者家屬何晴記得,5年前,李晟給她爺爺做了心臟搭橋手術,很成功。此後的幾年,她常帶著爺爺來醫院找李晟複查。有一次,她忘記在網上掛號預約,李晟告訴她,「可以加號,別讓老人再折騰跑一趟。」那天中午12點,李晟仍在診室里忙,「我說讓他去休息,我下午再來。李醫生沒同意,直到上午所有病人全部看完了,他才去吃飯。」

李晟坐在食堂吃雞蛋炒米線,笑著和她打招呼的樣子,何晴一直忘不了。「他午飯吃得那麼簡單,是想多留一些時間給病人吧。」

向小梅是李晟的患者,就在事發前幾天,她剛做了心臟手術。那天,她一直等到下午5點,「我原以為今天做不了手術了,後來護工跑來讓我做好準備,說今晚就可以。」夜裡10點,向小梅躺在手術室的床上,李晟看出了她的緊張,「他就和我開玩笑,鼓勵我。」

手術很成功。事後向小梅得知,李晟那天是為她加班做手術,「我當時覺得有些內疚。」複查的時間定在了今年7月23日,向小梅決定,和李醫生再見面時,一定要向他好好道謝。

醫生的死訊傳來,向小梅哭了一夜。

事發後,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官方網站已變成黑白色。 圖源: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事發後,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官方網站已變成黑白色。 圖源: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李晟的學生薑楓寫了長文懷念他。兩人相識於2022年。兩年前,薑楓向李晟表達了想跟隨他學習的想法,對方欣然應允。後來,醫院其他老師說,「李老師是不收進修生的,跟李老師學習,算有福了。」

兩人的師生情由此開始。薑楓記得第一次拜訪李晟時的場景,當時已是下午4點半,李晟的診室依舊被一大群患者包圍著。大約又等了半小時,門診才結束。

加班是常態。週一和週五下午的手術日,李晟基本都要晚上10點之後才能下班,有時甚至要到次日淩晨。常見的一幕是,「(李晟)看完門診,回到病區教室或者手術室的進餐區,扒拉幾口醫院的盒飯,又開始下午的手術。」

薑楓記得,每一位患者進入手術室時,李晟都會前來安慰,搭搭手脈,讓他們不要擔心。「我們要保證患者平安」,是李晟常掛在嘴邊的話。而每次手術後,患者表示感謝或者提出什麼要求,他的回覆總是一句「好的呐」,讓人感到實在、踏實。

李晟的醫術大家有目共睹。溫附一院原心內科主任,曾是李晟的老師,後來患上心梗,是李晟做的手術。「一個醫生,能夠獲得老師的性命相托,是對其人品、醫術最大的認可。」薑楓說。

一天手術結束,兩人一起在更衣室里換衣服,李晟看了看他瘦弱的身體,提醒他:「你太單薄了,要多去健身,把身體練得壯一點。」薑楓覺得,李晟總像父親一般溫暖。李晟也經常和他聊起年輕時候,「他(李晟)曾是籃球隊隊長,球打得很好,是醫學院、醫院的運動健將。」

患者家屬何晴也一直喜歡喊李晟「李老師」。因為她本科學的也是醫學,李晟得知後,一直鼓勵她從醫,「他說,他希望更多年青人從醫救人。他還說,從醫救人是他一輩子的理想。」

貼在殯儀館入口處的訃告,用更少的文字,介紹了李晟的經歷。

「李晟1974年3月16日生於溫州樂清,享年50歲,1996年大學畢業到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工作至今,現任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治療組組長。2019年被授予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建院百年‘愛崗敬業獎’榮譽。李晟同誌醫術精湛,道德高尚,深受廣大患者和同事們的尊敬和讚譽。」

弔唁那天,丁露讀了兩遍,忍著眼淚,調整過情緒,才能平靜地邁開步子。

2023年,丁露的父親曾在這家醫院做過心臟搭橋手術。主刀的並不是李晟。要不要去弔唁,丁露起初有些猶豫:「殯儀館離我家有點距離,開車需要一小時。」但7月22日下午,她還是和讀初中的弟弟帶著鮮花一起出了門,「如果不去看看李醫生,肯定會變成我過不去的遺憾。」

告別廳外的走廊堆滿鮮花和食物,都是不具名的市民和網民送來的。丁露從告別廳走到停車場,一路不停有外賣員和手抱鮮花的人趕來。

丁露為李晟帶去的鮮花。 受訪者供圖丁露為李晟帶去的鮮花。 受訪者供圖

鮮花也擺在溫附一院17號診室門外。事發後,大樓側門已被關閉,進出需要經過嚴格的安檢,保安穿梭在不同的樓層間巡邏。

一家花店老闆說,這兩天,接到訂花電話的時候,在對方說知名字之前,他就知道花是給誰的。那六七十通電話來自全國各地,人們找到這家距離溫州市殯儀館只有一兩公里的店,希望能送這位醫生一程。

花束分兩種,90%的人選擇更貴的一捧——20支白菊花,被黑色的包裝紙裹住,中間綴幾束小雛菊,還有兩支白玫瑰。很多人都要求在卡片上寫幾句送別的話,大部分是「沉痛悼念李晟醫生,一路走好」,最密集的一張,寫了四五十字。

這幾天,花店老闆寫得最多的字就是「晟」。他沒見過這個字,也不知道它怎麼讀,就像他之前從沒聽說過這位醫生。第一次見這樣的場面,他能理解,「李醫生人好,大家尊重他、懷念他,如果是品德不好的人,誰會買花送他呢?」

(應受訪者要求,除李晟外均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熊麗欣 左琳 實習生 張皓雯 劉夢妍

編輯 彭衝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