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青少年溺水多發:根源為安全意識缺乏,學會游泳能有效避免

溺水已成為中小學生暑期意外致死事故的「頭號殺手」。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公安部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因溺水死亡的人數約5.7萬人,其中少年兒童溺亡佔56%。每年中高考結束後的暑期,學生已經放假,家長還在上班,在城郊或鄉村的河流、水庫、魚塘等地,青少年溺亡事故屢屢發生。

2021年4月28日,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通過首個全球預防溺水決議,並將每年7月25日定為世界預防溺水日。在第四個世界預防溺水日來臨之際,新京報記者對話中國救生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國家水上救生集訓隊教練申勇,解答青少年防溺水的有關知識,釐清誤區。

在「游泳安全進校園」課堂上,申勇與小學生互動。 受訪者供圖在「游泳安全進校園」課堂上,申勇與小學生互動。 受訪者供圖

暑假是溺水高發期

新京報:青少年溺水高發期集中在幾月?

申勇:我國的青少年溺水高發期集中在暑假期間,尤其是中高考之後。這期間學生放假了,家長還在上班,出現了監護空白,學生們三五成群就容易去野外玩水。

新京報:青少年溺水集中發生在哪些水域,通常有什麼特點?

申勇:事故高發地通常是沒有任何安全保障的野浴場地,位於農村和城郊,當地人認為適合野浴的地方——看上去水面平靜、環境優美、水質好。而水流湍急、水質渾濁的水域比較容易發生失足落水等意外情況,事故量不大。

新京報:據媒體報導,7月16日,廣東梅州兩名留守少年在水庫游泳溺亡。從公開報導來看,農村留守兒童似乎更容易溺水,原因是什麼?

申勇:相比城市,鄉村缺少安全的游泳場地,更別提配備救生員、救生衣、救生器材等保障設施;農村家庭購買能力比較低,往往不會花錢送孩子學習游泳技能;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往往是高齡的祖輩,監管能力相對有限;師資力量匱乏,很少有學校能夠開展防溺水安全教育,更別提開設游泳課。

「防溺水先學會游泳」與「淹死的都是會水的」不矛盾

新京報:俗話說「淹死的都是會水的」,這與實際情況相符嗎?

申勇: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不完全同意。很多人所謂的「會水」達不到我們認為的會游泳的標準。所謂的「會游泳」很多時候指的是,在相對靜止的水域里能遊個幾十米,在水裡能漂起來,但其實並沒有完全掌握動作和呼吸。而在有一定流速的野浴場地,水下情況複雜,如果以為自己「會游泳」就盲目下水,遇到突發情況就會很驚慌,容易發生危險。

我主張,青少年預防溺水首先要學會游泳。這裏說的會游泳有三條標準:第一,要具有持續游泳200米以上的能力,達到這條標準需要一定的體能鍛鍊和訓練;第二,要具備判定游泳場地是否安全、是否適合游泳,以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夠在此地游泳的判斷能力;第三,要具備突發意外情況下的自救能力。在我的標準里,具備這三種能力才算會游泳。如果達到了上述標準,溺水概率就很小了。

新京報:有哪些原因導致青少年溺水現象高發?

申勇:根本原因是缺乏安全意識。一方面,青少年缺乏安全意識,缺乏對水的敬畏和瞭解,對游泳場地危險性和自身能力的瞭解也不夠;另一方面,監護人也缺乏安全意識。這些年來,我國大力推進青少年防溺水工作,不斷提醒、不斷教育,但家長的重視還是不夠。

第二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安全的、普惠性的游泳場地供不應求。游泳場所的安全保障設施及人員配備是有國家標準的:水面面積在250平方米及以下的游泳池,應至少配備游泳救生員3人;水面面積在250平方米以上的游泳池,應按面積每增加250平方米及以內增加1人的比例,配備游泳救生員。北上廣這樣一線城市的經營性游泳場館也許有一部分能達標,但是很多四五線城市、縣城、鄉鎮、農村,甚至一所達標的場館都沒有。游泳場所達到了上述標準,運營成本就會比較高,價格也會攀升,有多少家庭具有這樣的支付能力?但愛玩水是孩子的天性,這時候很多孩子就瞄準了一些危險的野浴場所。

2022年5月,申勇錄製廣東省防溺水宣講課程。 受訪者供圖2022年5月,申勇錄製廣東省防溺水宣講課程。 受訪者供圖

未成年人不要下水救人

新京報:目前國內在防範青少年溺水方面都採取了哪些措施?哪些有比較明顯的效果?

申勇:國家層面和整個教育系統非常重視青少年防溺水問題。幾乎每年,從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到各級教育系統,都會發佈防範學生溺水的相關文件通知,要求學校開展防溺水宣傳教育。

目前國內的青少年防溺水工作還是以開展游泳安全教育為主。有關部門聯合各地的救生協會組織了「游泳安全進校園」一類的活動,以講座的形式面向師生強化游泳安全意識,普及針對不同水域的游泳和救生安全知識。

大家反響比較好的就是對「會游泳」這個概念的糾偏。我聽到最多的來自學生和家長的反饋是,之前報了游泳班,跟著教練上幾節課,遊了25米,孩子以為自己會遊了,家長也認為孩子會遊了,再去景區、海灘這些地方,安全意識就放鬆了。其實這是不對的。

新京報:如果遇到青少年溺水,施救應當遵循怎樣的原則?過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申勇:在學校講課時,經常有學生問我:「我的夥伴溺水了怎麼辦?」實踐中,我們也總看到新聞,一個孩子溺水,其他孩子來救,一下子搭進去幾個孩子的性命。正因如此,講課的時候我會告訴學生:「不要下水,不要下水,不要下水!」未成年人不要下水救人。

成年人也應首先確保自身安全,再進行安全救援。施救的原則總結起來是:岸上優於水下,器械優於徒手,團隊優於個人。遇到別人溺水了,可以站在岸上大聲呼救,撥打110、120,在岸邊把救生器材和漂浮物扔給水裡的人,跑去叫家長、救生員,這些都是施救方法。

新京報:當前青少年防溺水工作面臨的困難是什麼?

申勇:理想狀態下,游泳安全教育應該是理論課和實操課的結合,既在課堂里講怎麼注意安全,又在泳池里教游泳技能,在實地演練中講解如何使用救生器材。但是目前的條件很難達到,要想把游泳安全教育推廣到更多學校,往往只能採用錄播課的形式。

另外,我發現國內預防青少年溺水的基本原則不統一,流派比較多,內容良莠不齊。比如我曾經看到過一家地方救生協會在給孩子上游泳安全課時,教孩子給同伴做心肺復甦,這個教學我不認同,因為小孩根本沒有醫療急救能力。

中國救生協會目前正在編寫一份預防溺水的安全講義,也在全國開設預防溺水的培訓課程,就是為了形成一套比較科學的防溺水標準和指南。

新京報記者 劉思維

編輯 彭衝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