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明瀚:把海昏侯博物館建到考古現場去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入口。受訪者供圖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入口。受訪者供圖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入口。受訪者供圖
    海昏侯劉賀墓園鳥瞰圖。受訪者供圖

    劉賀墓園的展覽區域。受訪者供圖

    彭明瀚在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受訪者供圖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內陳列的金餅。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佳冰/攝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內陳列的金餅。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佳冰/攝

    博物館是一個公共文化機構,應該充分嵌入時代的文化消費和審美需求中。社會有什麼需要,我們就要想自己能做什麼,要試圖在滿足每一個社會需求的過程中,找到自身發展的柱蠆式。

——————————

    這是一個會看上市公司總裁管理心得的博物館館長。

    20多年前,彭明瀚還在擔任江西省博物館(以下簡稱「省博」)的館長,為此特意寫過幾篇文章,談論博物館走向市場的路。他說:「沒有觀眾的博物館,最多隻能是一座文物收藏倉庫。」

    2017年,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以下簡稱「海昏侯博物館」)開工建設。彭明瀚來到這裏,成為這個新生的博物館的第一任館長。他有了更多空間來施展自己的想法。

    把博物館建成一個文化消費體驗區

    中青報·中青網:今年5月,海昏侯博物館成為國家一級博物館,作為這個年輕的博物館的「老館長」,你的感受如何?

    彭明瀚:這是業界對我們工作的認可,更多的是一種責任和監督。事實上,海昏侯博物館一開始就是按照一級博物館的要求來建設的,整個公園也是按照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標準來建的。

    中青報·中青網:為什麼一開始就定了這麼高的標準?

    彭明瀚:這批文物的價值,就應該讓我們這麼去建設。海昏侯國遺址印證的是中國歷史上的漢武盛世。過去,我們對「盛世」都停留在概念中,到底發展到什麼程度,並不清晰。現在,在這麼偏遠的地方、一個身份並不很高的侯爺的墓裡,能出這麼多珍貴的文物,這就是盛世最好的展示。對這樣一批文物進行保護和展示,一定是用現有的最高標準去規劃建設。

    中青報·中青網:作為漢代考古出土金器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遺址,這478件、重達115公斤左右的金子,我們如何保護?

    彭明瀚:因為這些文物太珍貴,當時我們對保安極為重視。在2019年完成設計的時候,我們的保安是當時博物館里最先進的。例如,展櫃里有位移報警,文物移動3毫米,系統就會報警,控制室馬上就會顯示畫面,保安會到現場處理。

    中青報·中青網:海昏侯博物館還有哪些定位、設計上的不同?

    彭明瀚:再建一個以前那樣的城市博物館,不是我想要的。20年前,我在江西省博物館做館長,那是綜合性的博物館,是城市里一個大而全的文化機構。但海昏侯博物館是一個專業化的博物館,在規劃的時候,我們決定把博物館建到考古現場去,把文物和文化遺址有機地對接起來,讓觀眾能有現場的體驗。館里的文物、考古現場、遺址周邊的生態環境,都是展覽體系的一部分。我要把博物館做成一個文化消費體驗區。

    尤其這裏的村居環境,是我最中意的一點。這裏離南昌市區40多公里,屬於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山水、田園都是自然的肌理。漢代的海昏侯國是2000多年前的文化,那2000年前的農業社會是什麼樣的?建遺址公園的時候,我們把老百姓的地租過來,讓他們以傳統的方式去種,給他們補貼。種的農作物必須是劉賀時代的東西,比如水稻、荷花。種地也不能用機械,要用牛耕。我們還在海昏侯國考古遺址公園外圍引導農戶建設採摘果園,就這樣逐步引導社會資本進來,把它建成一個文化休閑的景點。

    海昏侯國遺址所在地,過去交通不便。以前考古的時候,我們從南昌過來要花兩個多小時。在建博物館之前,我就提出,要先修路,沒有通達的路徑是不行的。我們修建了一條旅遊景觀公路,建這條路比建海昏侯國考古遺址公園的投入還大。現在遊客從城區過來,只需約40分鐘。

    怎麼讓來滕王閣旅遊的人也到博物館來

    中青報·中青網:你在2003年寫的文章里,就在思考博物館走向市場化的問題,當時為什麼敏銳地發現了這個問題?

    彭明瀚:我覺得博物館要長期地、高質量地發展,必須要走與旅遊相結合的路子。我們談博物館的文化傳播、教育,這些功能的實現首先得有人來。如果你的博物館的受眾只是城市居民,城市就那麼多人,去兩三次就差不多了。旅遊就不一樣,世界各地的人來,有不斷的人流。

    我以前在江西省博工作的時候,「鄰居」就是滕王閣。那時候我就想,怎麼讓來滕王閣旅遊的人也到我的博物館來。

    我們很早就開始做文創,除了做省博的文創,還做滕王閣的文創。我們把停車場免費向旅行社開放,讓他們把到滕王閣的旅遊大巴停放到我們那裡,讓導遊告訴遊客,省博有文創店,可以買到滕王閣的紀念品。

    我每年把各大旅行社找來開座談會,跟他們探討,怎麼讓他們願意把旅遊團帶到博物館來,怎麼適應旅行社、導遊和公眾的需求。

    中青報·中青網:他們有哪些想法讓你覺得很新穎,後來確實也這樣做了?

    彭明瀚:過去博物館的普及工作做得不夠。旅行社的人跟我說,你要把這些東西弄得很簡單,讓我們聽得懂,我們才能夠幫你傳播出去。這是我印象最深的,所以這些年我一直在做文化科普。

    現在我們面向公眾的部分是市場化的,有旅遊公司和物業公司來做管理,購票、講解、擺渡車……觀眾的評價是我們對公司進行績效考核,甚至決定人員去留的重要標準。觀眾的意見、反饋、投訴,包括網絡平台上的留言,我們都有記錄,有一個專門團隊在做。

    中青報·中青網:在海昏侯博物館,你最滿意的設計是什麼?

    彭明瀚:我覺得是應用現代科技,讓觀眾看得懂。漢文化距今2000多年,怎麼用最簡單的辦法讓大家看得明白,這是我為了做好這個博物館,一直在考慮的問題。

    我們有一個2000多平方米的遊戲體驗互動區,用了很多以前沒用過的技術,VR/AR、超薄屏幕、虛擬裸眼3D等,用現代科技來解釋漢代文化。這個展區全部是數字展覽項目,沒有用一件實體文物,比如3D試衣鏡技術,在屏幕前揮手就可以換上漢代服飾。這個空間還可以提供給中小學生來研學,能同時容納兩三個課程,教他們漢代的禮儀、服飾、音樂等。

    去年,我去香港參加博物館高峰論壇,分享了怎麼用科技賦能博物館。我認為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現場的反饋很熱烈,館長們都來和我交流,覺得這些方法很新穎。

    真正融入社會,就是好的博物館

    中青報·中青網:國家文物局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23年,我國博物館總數從3866座增長到6833座,這種發展速度不但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在全球範圍內也是相當罕見的。你怎麼看待「博物館熱」?

    彭明瀚:在中國,博物館怎麼發展都不為過。我們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國家,傳統文化的根脈是維繫中國人的重要橋樑,中國人對尋根有一種特殊的情感,這是中華民族骨子裡的東西。

    現在是博物館事業所面臨的最好時機,這是改革開放幾十年以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這些年,博物館數量增長最多的是社會各界與個人辦的博物館。過去是文博界來辦博物館,現在變成全社會創辦博物館,所以才有這種數量的增長。這肯定是好事,文化建設本來就是大家的,不是文化界幾個文化人的事。

    現在,中國是世界上博物館事業發展最快的地方,我們的舞台很大。世界各地的好技術、好材料,都可以用來滿足我們的需求,所以我們有條件整合各種資源,把博物館建好。

    中青報·中青網:現在各大博物館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走紅,也有人提出「過度娛樂化」的質疑,對此你怎麼看?

    彭明瀚:我認為不存在雅俗之分。博物館是一個公共文化機構,應該充分嵌入時代的文化消費和審美需求中。社會有什麼需要,我們就要想自己能做什麼,要試圖在滿足每一個社會需求的過程中,找到自身發展的柱蠆式。

    我們正在籌備拍攝一部海昏侯題材的微短劇。現在大家可能不喜歡看那麼長的,那我們就用這種方式,把內容嵌進去。如果還是用傳統的方式,你認為很好、做得再多,大家不來關注你,那也沒用。觀眾與博物館之間的關係,應該設定在精神層面的認同。

    為了拍攝這部微短劇,我們在遺址公園里建了一個小型的影視基地,有一些漢代集市、村居生活之類的場景。等影片上線以後,大家先在家裡看,看完以後來現場打卡,這些場景之後也會成為展覽體系的一部分。

    中青報·中青網:海昏侯博物館仍在持續建設,目前的進展怎樣?

    彭明瀚:我們作為一個新單位,考古不足是短板。現在,劉賀墓園的考古發掘結束,下一步就要推進劉賀的宮殿區考古。先把考古做清楚,然後做展示,這個急不得。

    文化項目的建設,我們也在慢慢投入。海昏侯國考古遺址公園的面積還在擴大,我們計劃建一個漢式的村莊。未來,遊客在博物館里看完五銖錢,來到這個村莊,就會看到一個做五銖錢的手工作坊,可以親身體驗;在博物館里看到漆器,這裏就有一戶做漆器的家庭;可能還有豆腐店,遊客來喝杯豆漿,體驗漢代人的生活。

    中青報·中青網:你覺得未來的博物館會是什麼樣子?

    彭明瀚:博物館作為一個公共文化機構,未來一定是跟市場貼得越來越近。真正融入社會,就是好的博物館。

    中青報·中青網:你做博物館館長這麼多年,最有幸福感的事是什麼?

    彭明瀚:我覺得是我們幹的事,大家能喜歡。我始終在思考,怎麼讓我們的表達方式更切合大眾的認知,更適應社會的精神文化需求。展覽、科普、文創做出來了,反響不錯,這是我最大的幸福。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佳冰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7月26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