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蕪湖大米」這樣種成

中聯重科峨橋智慧農場全景。

無人拖拉機進行旋耕作業。

智慧稻米產品。

中聯智慧農業農場管理平台。採訪對象供圖中聯智慧農業農場管理平台。採訪對象供圖

在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等部門日前發佈的《數字鄉村建設指南2.0》中,安徽省蕪湖市三山經濟開發區峨橋鎮的智慧「蕪湖大米」,成為智慧農業和種植業數字化的經典案例。

蕪湖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是近代「四大米市」之一。智慧「蕪湖大米」怎樣種成?其生產銷售過程中有哪些數字化應用?對此,本報進行了採訪。

農業有「大腦」

走進中聯重科峨橋智慧農場,大片大片的稻田里,滿眼皆是綠色。眼下,中稻南粳46正處於分蘖中期,晚稻美香佔2號則處於移栽插秧階段。前段時間,田間莖葉除草飛防等農事作業已完成,在分蘖結束前,還需做好田間見干見濕管水工作和病蟲害預防。

「在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指導下,我們將水稻生產過程劃分為播種、插秧、分蘖、孕穗、成熟等13個環節,進一步地,細化出品種選擇、用種量、播種密度、平整土地、氮肥用量、稻曲病防治關鍵時間、最佳收穫時間等49個決策點,實現了全過程各環節的信息感知、定量決策、精準投入、智能作業。」中聯智慧農業有限公司業務部副經理楊貴傑告訴記者,智慧「蕪湖大米」的關鍵,就在於對水稻種植全過程的數字技術創新和應用。

簡單來說,稻米從種子到收穫,全程都有數據在發揮作用,做到了科學化、精準化種田。

例如,在耕作方面,運用衛星數據指揮旋耕機等智能農機,對土地進行規模化平整,可以精準控制農機耕作區域、面積、深度等,保證土地高低落差不超過3釐米。這樣平整後的田地,能提高農藥防治效果,減少農藥用量,降低生產成本。

在種植方面,有序拋秧機等智能農機,可以實現機械化有序耕種,確保秧苗密度統一。畝均秧苗穩定在1.6—2.2萬穴,秧苗成活率約100%。

到了收割環節,運用AI收割機動態收集糧食產量、作業位置、含水率、含雜率等數據,通過傳感器上傳至中聯智慧農業雲平台,後台實時分析數據,在此基礎上調整農機行駛速度、作業高度、風機功率等,能有效降低稻穀折損率。

楊貴傑說,中聯智慧農業研發了環境、作物類、風險管理三大算法體系和病蟲害、土壤肥力、農業氣象等水稻全生命週期生長模型,開發了農藝、農機、農信融合的「農業大腦」,創建了工廠育秧物聯網、全生育期管理物聯網、農事作業車聯網、水稻烘乾智能監控網、品牌銷售電商網「五網合一」的智慧農業經營服務模式,用數字化全面賦能水稻種植。

據瞭解,從2016年開始,中聯重科在峨橋鎮開啟智慧大田種植的先河,通過技術創新和實踐探索,不斷積累經驗。2019年,中聯峨橋基地完成2043畝水稻的數字化改造,2020年實現水稻的數字化、標準化種植,此後逐步推廣,擴大種植面積。可以說,智慧農業技術一步步從實驗室走進了田間地頭。

田間科技多

在田間,可以看到水位儀、土壤墒情儀、鷹眼等許多物聯網設備。其中,一個長寬約1米、高約2.3米的設備,格外引人注意。

「這是智能化蟲情測報燈,它實時測算病蟲害的數量、種類,數據實時上傳,後台分析災害發生程度和危害程度,然後通過手機APP指導病蟲害防控。」楊貴傑說,在它的助力下,農藥用量能下降38%。

作物要豐產,就要加強田間管理。在這方面,中聯智慧農業構建了「天空地人機」五位一體的方式採集相關數據,即衛星遙感、無人機、地面傳感器、地面服務團隊、智能農機五個維度。

楊貴傑介紹,借助小型田間氣象觀測站、多光譜無人機、360度高清探頭等設備,中聯作物智能決策系統能夠實時監測田間小氣候,全天候展示農作物長勢情況,為田間管理提供依據。

在施肥環節,基於目標產量下作物的需肥量,根據土壤檢測指標、品種特性、長勢等因素,利用模型算法推算出肥料用量,進行精準施肥。通過肥料傳感器,推算秧苗需肥量和土壤肥料利用率,實現每畝氮肥和磷肥用量分別下降32.5%、16.8%。

在灌溉環節,依託水位和土壤傳感器,就能判斷田間需缺水情況,通過智能化灌溉系統,農戶在手機APP上就能實現遠程灌排。

說起應用中聯智農雲APP後的便捷,蕪湖萬發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桂萬發感觸很深。

桂萬發說,水稻施肥有幾個關鍵節點,到時間了智農雲APP會自動提醒,包括每畝的用量都能測算出來。它還能利用歷史氣象、歷史病蟲害發生數據,結合氣候、品種、算法及蟲情測報燈的監測,預測出病蟲害發生風險,告知防治時間、防治區域、防治辦法,讓農戶知道什麼時候打藥、打什麼藥、怎麼打藥。

種植過程中,基於氣候和土壤數據以及目標產量,系統會推薦種植品種、播期和投入品用量,在產前形成種植方案,在產中還能根據農事執行情況、氣候變化等因素動態優化方案。

「過去很多決策只能依靠人工,大家都是憑肉眼去看,憑經驗決定。」桂萬發表示,使用2年多來,中聯智農雲APP大大提升了像他這樣的種糧大戶的生產效益。「這幾年,我的種植面積從900畝地擴大到1萬多畝。如果沒有這個APP幫助我們管理,是不可能有這個能力的。」

智慧的種植過程、科學的田間管理造就了智慧「蕪湖大米」「三高一低」——品質高、產量高、收益高、成本低的特點。2020年底,蕪湖市農業農村局邀請國內權威專家組對峨橋鎮的智慧「蕪湖大米」核心示範基地進行測產,報告顯示:智慧「蕪湖大米」畝均增產128斤、單產提高14.3%,畝均節約成本約108元,農業數字經濟效益顯著。

信息可追溯

除了農戶端使用的智農雲APP,中聯智慧農業的產品還包括農場管理平台、農產品溯源系統、稻米產業互聯網平台。

如今,消費者掃瞄智慧「蕪湖大米」包裝上的二維碼,就可以知道大米的生產信息。

稻米質量安全可追溯,離不開一個農產品溯源系統。系統應用區塊鏈技術建立技術互信、數據互信、合作夥伴互信,確保智慧「蕪湖大米」從田頭到餐桌全程可追溯,讓顧客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農場管理平台,可以為大規模農場提供農事進展、秧苗長勢、收穫期預測、產量預估等「農場一張圖」管理和農場收支經營分析,實現灌溉設備、無人機、智能農機的遠程調度。

稻米產業互聯網平台,則以「1個監管中心+1個數據中台+N個管理場景的配套子系統」為架構,助力蕪湖市政府實現產業基礎盤點、產業服務提升、產業監管決策。

智慧「蕪湖大米」的諸多優勢激發了農戶種植積極性。

2023年,蕪湖市繁昌宏慶米業自種1100多畝「蕪湖大米」,又與農戶簽訂了近萬畝訂單。負責人曹晶晶說,這些「蕪湖大米」全部銷往長三角、珠三角一帶,批發價每斤6元,而普通大米批發價只有2元多。「效益增加了,種植、加工環節都受益。預計今年我們的訂單量將同比增長10%左右。」

今年3月,蕪湖市農業農村局召開智慧「蕪湖大米」示範推廣工作會。2024年,蕪湖將深入實施「831行動提升工程」,即打造智慧「蕪湖大米」示範鎮8個、示範村30個和示範片100個,以示範鎮為中心,輻射帶動,確保完成45萬畝種植面積;同時,通過標準示範區建設,引領智慧「蕪湖大米」提質增效。

目前,中聯智慧農業的技術和產品已覆蓋安徽、湖南、四川、廣西、江西等省份,累計服務面積突破100萬畝。楊貴傑說,希望先進的產品和技術能更廣泛地應用到普通農戶的生產中,切實有效地節本增效,讓農民增收。(本報記者 葉子)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7月26日   第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