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尼推廣中國民樂(僑界關注)

吳章義(後排右一)與學生合照。受訪者供圖吳章義(後排右一)與學生合照。受訪者供圖

在印尼首都雅加達的老城區,弘華音樂學校的教室里,絲竹交錯,餘音繞樑。2007年,吳章義來到印尼後創辦了這所學校,成為最早在當地推廣中國民樂的音樂人之一。

幾度嘗試 落地印尼

出生於福建漳州的吳章義從小喜愛音樂,9歲開始學習樂器,之後便走上了音樂道路。畢業後,吳章義進入了一個閩劇樂團,從此他與傳統藝術的推廣便結下了不解之緣。幾年的時間里,吳章義從見習樂手做到了樂隊首席,也看到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閩劇,關注傳統藝術。

但說到把中國傳統的音樂推向海外,就要提起吳章義的一段經歷。1988年,吳章義得到一個去日本交流學習的機會,在那裡一住便是6年。旅日期間,吳章義和好友一起組建了一個4人小樂隊。

不滿足於自娛自樂,又沒有好的演出機會,吳章義便帶著樂隊走上街頭,在地鐵口、公交站演奏起胡琴、琵琶和竹笛,引得路人紛紛駐足。時間一久,樂隊還真有了些名氣,不少觀眾甚至為了欣賞民樂專門趕來。「儘管街頭的演出條件簡陋,但觀眾還是願意為此站上幾個小時」。這也讓吳章義看到了在海外推廣中國民樂的可能性。

回國後,吳章義繼續從事民樂演出和教學的相關工作,但是把中國民樂推向海外的念頭一直留在他的心裡。「我在等一個機會。」吳章義說。

吳章義的祖輩曾經從事商業,百年前便有家族里的人跟著商隊「下南洋」,千里迢迢來到了印尼。2007年,吳章義第一次踏上印尼的土地,藉著探親訪友的機會,對當地的情況開展考察。走訪期間,他意外地發現當地有不少中文輔導班,「我很受啟發,既然中文教育可以得到推廣,那麼中國民樂應該也可以」。吳章義決定留下來。

在親戚的介紹下,吳章義認識了一名在附近開民樂樂器店的華人老闆。見面之後,吳章義把自己想在印尼教民樂的想法告訴了店主,並即興拉了一段二胡。見吳章義技術純熟,老闆馬上同意合作。他們約定一人負責招收學生,一人負責教學。然而這樣的嘗試並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由於沒有特意宣傳,只靠店裡的顧客幫忙介紹,3個月之內招到的學生寥寥無幾。

「與其受製於人,不如自己出來幹」。吳章義索性結束了合作,租下一處門面,自己花錢裝修,成立了音樂學校。

父女齊心 克服困難

起初,吳章義是隻身前往印尼,雖說有些遠房的親友,可在教民樂這件事上,幾乎沒人能幫得上忙。要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吳章義最先想到的便是自己的3個女兒。

在吳章義的影響下,幾個女兒從小開始學習樂器,請她們來當老師是最合適的選擇。在聽完他的想法後,剛從大學畢業的小女兒不放心父親在海外獨自打拚,決定跟隨他來到印尼。

學校剛成立時,吳章義忙於管理和宣傳,小女兒便幫著開展校內的教學。對於一所新成立的學校,招生成為了擺在眼前的一個大問題。吳章義回憶說:「學校創辦的頭3個月,只有兩個學生前來報名。」他決定「主動出擊」。

吳章義認識到,最大的問題在於人們對中國民樂不瞭解。由於沒有錢在媒體上投放廣告,他就自己印製廣告,到街頭、小區分發給路人。他聯繫當地的中小學,去免費演出,希望更多人看到後能產生興趣。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個月下來,報名的學生增加到幾十人,學校總算能運行下去。

幾年下來,學校的運營有了起色。2012年,在吳章義的動員下,兩個女兒也先後辭去國內的工作,來到了印尼。想起當初的決定,大女兒感慨道:「其實糾結了很久,畢竟國內的工作穩定又有保障,但父親對民樂的熱愛和堅持打動了我。」如今,他們的父女組合在印尼的華人音樂界傳為美談。

教學摸索 堅守傳承

由於文化差異,印尼的教學方式與中國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作為學校的老師,就必須適應當地習慣。

吳章義聘請的老師較多,一些專業老師對當地不熟悉,難免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情況。曾有一次,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有7個學生向學校提出退學申請,這讓吳章義感到十分困惑。他找到這些學生,與他們詳談之後得知,任教的老師會在上課時「手把手」教學,這讓他們很不習慣。

還有一些老師,平時的教學風格比較嚴肅,學生們難以適應,也紛紛放棄了學習。「在國內,很多人是相信‘嚴師出高徒’的,但印尼的學生往往不太接受這樣的教學方式。」為了防止類似的情況再度發生,吳章義會在老師入職時向他們強調要尊重學生的學習習慣。

吳章義的學生涵蓋了各個年齡段的人群,下至五六歲的孩子,上至八旬老人。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教學方法也要作出相應的調整。

剛開始辦學時,吳章義並沒有注意這一點。那時他按照年齡給學生分組,但各組採取的教學模式基本相同。有一些年齡偏大的學生在學習兩個月之後相繼退出,吳章義後來才瞭解到,對於高齡的學生而言,他們把學習樂器當作消遣娛樂,但在這兒接受的幾乎都是基本功的教學,較為枯燥,並沒有達到他們的期待。

吳章義隨即調整了教學方案,減少基礎練習,轉而教大家一些簡單的歌曲。他把幾位學生請回來,這一次,大家沒有再走。

吳章義對推廣中國民樂的堅持也漸漸得到了當地人的認可。在吳章義的學生里,有一對70多歲的夫妻。他們是最早的一批學生,從2007年堅持至今,每週一次開車四五個小時來學校上課,這讓吳章義十分感動。

知名度逐漸提升後,學校會接到來自各類學校、公司、婚慶活動的演出邀請。除了《彩雲追月》《步步高》等經典的民樂曲目,樂隊還會根據客人的特殊要求,用中國傳統樂器演奏當地歌曲。吳章義的樂團在印尼的華僑華人群體中也受到了廣泛歡迎。「春節是我們演出的高峰期,最多的一個春節我們演了26場。」吳章義說。

吳章義把學校命名為「弘華」,推廣中國民樂是他畢生的追求。談到未來,吳章義說:「我們正在積極地培養下一代,希望學校能夠存續百年,把中國民樂傳承下去。」(楊寧 李春強)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7月26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