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而行之還要敢闖敢為

近日,《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正式發佈,涉及改革舉措300多項,都是體制機制制度方面的深層次改革。這些改革舉措能否取得一個好的效果,能否讓企業和老百姓更有感,各級領導幹部是關鍵。

《決定》專門指出,「鮮明樹立選人用人正確導向,大力選拔政治過硬、敢於擔當、銳意改革、實績突出、清正廉潔的幹部,著力解決幹部亂作為、不作為、不敢為、不善為問題」。

這句話是很有深意的,尤其是把「銳意改革」作為幹部選配的一條重要標準。我們期待,接下來將有越來越多的黨員幹部既起而行之,更敢闖敢為,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推動改革浪潮在全國各地熱烈奔湧。

錢塘江潮頭連天 圖源:視覺中國錢塘江潮頭連天 圖源:視覺中國

不難發現,在我國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史中,之所以能夠將改革不斷向前推進,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一批又一批銳意改革的實幹家。他們敢於發出時代先聲,率先衝破思想束縛、打破利益藩籬,成為推進改革的先鋒力量。

比如,「莫名其妙」「無中生有」「點石成金」的義烏髮展經驗並非憑空而來,義烏起步階段的「護航人」尤為重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義烏農民開始在城里逐漸自發形成小規模的路邊攤市場。但是,當時對能不能搞自由市場還沒有明確定論。在那樣的歷史環境下,時任義烏縣委書記謝高華立足群眾的實際需求和現實問題,果斷做出開放第一代市場的正確決策。若不是他敢於冒著丟「烏紗帽」的風險去支持農民經商,很難想像義烏如今能成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

當年,正因為一大批像謝高華那樣的改革實幹家衝在前,才有力推動形成了改革開放的澎湃春潮。隨著改革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我們將遇到更多難啃的「硬骨頭」,涉及的利益更為敏感,觸碰的矛盾更加尖銳,像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的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的問題,縮小城鄉差別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問題,等等,都是涉及體制機制深層次的難點,更需要各級領導幹部衝鋒在前,帶頭髮揚改革攻堅精神。

有人認為,改革方案都已經有了,自己跟著後面「依樣畫葫蘆」就是了。實際上,黨中央更多是作出頂層設計、戰略擘畫,具體推進落實過程中,還需要相應的細化方案,還要依靠各地各部門尤其是各級領導幹部因地製宜創新實踐。畢竟,基層的情況是千差萬別的,形勢的發展也是千變萬化的,我們無法「依樣畫葫蘆」,也不能「穿新鞋走老路」。這個時候,尤其需要一大批黨員幹部敢闖敢為,不遲疑不觀望,去敏銳感知時代脈搏,並且先行起步探索,在實踐中拓展改革半徑,讓各項改革舉措精準落地。

金華市金東岸鐵路金華南貨場,一列海鐵聯運班列發車 圖源:潮新聞客戶端金華市金東岸鐵路金華南貨場,一列海鐵聯運班列發車 圖源:潮新聞客戶端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也是各級領導幹部大顯身手的平台舞台,要堅決避免出現不願改、不敢改、不想改、不會改的傾向。

不能觀望猶豫。全會已經吹響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目標、原則、時間、要求等都已明確,各個領域各個部門都有自己的改革任務。各級領導幹部要起而行之而不是坐而論道,要下定決心而不是拖延等待,不能有「再等一等、再看一看」的觀望心理,更不能有「能拖就拖、能推就推」的錯誤思想。

不能畏難退縮。改革勢必會觸碰矛盾,甚至得罪人。改革是辦實事好事,而不是去當老好人,如果迴避逃避,把改革擱置在一邊,只會讓問題積重難返。當然,有些人對挺進深水區缺乏勇氣和信心,一個重要原因是能力上存在短板。但改革不等人,要增強緊迫感,鑽進去研究和實踐,加快補齊短板,確保適應改革需要。

不能應付了事。改革是要盯著問題動真碰硬,而不能停留表面、做做樣子。如果對改革心存敷衍,搞變通、減價扣、走形式,再好的改革、再好的政策也沒有用。「口號震天響行動輕飄飄」,這是黨中央明令禁止的,也是群眾深惡痛絕的。各級黨員幹部都要主動投身改革,把自己擺進去,在推進改革中建功立業,而不能置身事外。

不能顧慮重重。改革會面臨風險挑戰,幹事難免會出錯。一些幹部擔心在推進改革創新中的探索和失誤,被人當作「小辮子」揪住,搞「小題大做」「秋後算賬」。還有的擔心一些新思想、新做法打破既有利益格局,會引起恐慌,被人借題發揮、藉機打壓。擔憂之下,有的幹部權衡利弊,裹足不前。這些顧慮和心態,都要著力避免。

運行試驗車組駛過福廈高鐵湄洲灣跨海大橋 圖源:新華社運行試驗車組駛過福廈高鐵湄洲灣跨海大橋 圖源:新華社

改革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皆是如此,尤其在我們這麼大的一個國家,但我們沒有退路。對於各級領導幹部來說,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考驗,也是一次比拚。

敢闖敢為需要膽識、需要魄力、需要擔當。改革就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在各地推進改革的過程中,必然有支持方,也可能有觀望方,還可能會出現質疑和反對方。黨員幹部應對複雜局面的心理準備必須要有。特別是300多項改革舉措,並非一般性的常規工作,都是涉及各個領域的「老大難」問題。如果「三下五除二」「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幹成,那它就不能叫作改革。

領導幹部需要有這樣一種價值判斷:只要是黨中央支持、老百姓呼籲的,哪怕面對困難再大也要改,哪怕觸及矛盾再深也要碰,讓衝勁幹勁闖勁淋漓盡致地釋放出來。如果這也不敢試,那也有顧慮,想方設法給自己的不敢、不願、不想找藉口,那麼眼前的困難和矛盾不僅不會自動消失,還會錯過時代的風口,貽誤發展的時機。

敢闖敢為需要穩進、需要務實、需要耐性。全會召開後,一些人希望看到立竿見影的改革效果,這種期待改革見效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從各地各部門來講,也的確需要提高站位,提升響應和落實的速度、力度,讓改革成果早日惠及廣大企業和群眾。然而,很多改革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要一步一步來,不能脫離實際,急於求成。

膽識與魄力並不等於硬幹蠻幹、胡亂作為,而是要以看準方向、選對路徑、注重方法為前提,不能瞎折騰。在黨中央明確的改革要求和框架內,各地要立足實際情況,多一些調研摸底、需求對接和賽前分析謀劃,切莫搞成「上下一般粗」,否則改革就容易「空轉」,或者是「雨過地皮濕」,流於形式。

敢闖敢為還需要格局、需要胸襟、需要激勵改革為何改?為誰改?這些問題,領導幹部需要想清楚,真正想清楚了也就會義無反顧。改革的背後,是利益格局的重塑。對黨員幹部而言,個人利益應該服從集體利益;對一個地方或者一個部門來說,局部利益應該服從全局利益,短期利益應該服從長遠利益。領導幹部作為其中的「操盤手」,無私才能無畏。若想著怎樣對自己有利,而沒有在心中裝著大局和事業,這樣去抓改革很容易走偏。

在用人導向上突出銳意改革這一條,這是對廣大幹部非常重要的激勵。同時,鼓勵大膽探索、敢闖敢試,就要給予一定的試錯空間,去消除各級領導幹部的思想顧慮。建立健全改革容錯糾錯機制,對於激勵幹部改革創新乃至增強整個社會活力,都顯得必要和緊迫。黨員幹部敢闖敢為,發揮好帶頭示範作用,全社會每個人都不當改革的旁觀者,去支持改革、參與改革,凝聚起來的將是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之力。

各位讀者: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留言在本文發佈的24小時以內得到點讚數最高者,將獲贈《話必關風》一套。您覺得我們需要怎樣的改革精神?來評論區聊一聊吧!

聲明: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