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幹部守到快天明,雨漸停了才敢闔眼

下了大半宿的雨,總算停了。一連數天的悶熱消散。北京密雲區大城子鎮聶家峪村駐村第一書記龐俊,走出村委會的屋外,長舒一口氣。山村四面漆黑,只有村委會的燈亮著。他看了下手機,已經是淩晨三點了。

北京市氣象台7月23日預計,7月24日午後至25日傍晚,北京有一次明顯降雨過程,累計雨量可達大雨到暴雨。密雲區氣象台預計,7月24日17時至25日20時,密雲大部分地區將出現小時降雨量超過70毫米的強降水。

為應對強降雨天氣,大城子鎮政府派出77名包村幹部,下沉到每個行政村,重點檢查各村值守、險戶轉移、防汛物資的儲備及其他前期準備工作情況,並和屬地村幹部在7月24日晚上之前,完成險戶66戶135人轉移工作。

7月25日9時25分,密雲區氣象台解除暴雨橙色預警,稱影響密雲區的降雨雲團已減弱。這一夜,村里的降雨量不大,經過這場澆灌,莊稼變得更加鮮亮,安置點里的村民也準備返回家中。幾乎一夜未眠的村幹部們,短暫休息後,繼續一天的工作。

7月24日晚8時許,密雲區大城子鎮聶家峪村下起小雨,駐村第一書記龐俊和村黨支部書記王立柱前往檢查下塘壩的路上。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雨前完成所有險戶轉移

處於京郊東區山區的大城子鎮,林木覆蓋率近90%,向來夏天較為涼爽,但近些時間人們卻感到異常悶熱。今年56歲的聶家峪村黨支部書記王立柱說,哪怕在淩晨五點,人在河邊走幾分鐘後,身上都會起一層黏糊糊的汗。

「天太悶熱,就容易下大雨。」早在7月中旬,王立柱就和村幹部們商討防汛計劃,他們根據村里地形,找出易發泥石流、山洪等災害的區域。打算在氣象台發佈強降水天氣預警信息時,提醒住在這些區域的險戶轉移到安全區域。

7月23日21時5分,北京市氣象台發佈暴雨黃色預警信號。王立柱看到這個信息後,隨即去村里險戶家裡走訪,提醒他們做好轉移準備。7月24日上午9時10分,北京市氣象台升級發佈暴雨橙色預警信號,稱山區及淺山區可能出現強降水誘發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災害,低窪地區可能出現積水,請注意防範。

「我們村里共有三個險戶,是在7月24日上午轉移的。他們恰好在城里都有房子,就都臨時搬到城里住去了。」王立柱介紹,險戶轉移有多個選擇,可以選擇投親靠友,也可以選擇去大城子鎮政府安排的轉移安置點。

緊挨著鎮政府的大城子學校,是鎮政府所設立的轉移安置點。據鎮政府介紹,現在學生放暑假,大城子學校有足夠的空間供被轉移村民們居住,村民所用的食品是由鎮政府供應。

大城子學校轉移安置點里,多是下柵子行政村張家台自然村的村民。這個自然村是泥石流易發區。根據當地政府安排,在大雨來臨前,整個張家台村都需要轉移。7月24日下午4時,張家台村常住人口共40餘人都完成了轉移工作,有約20個村民選擇去大城子學校轉移安置點。村民都覺得轉移安置點環境不錯,因為房間里有空調、飲用水和每頓葷素搭配的套餐。

7月24日下午,一些村民轉移進大城子學校安置點。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7月24日下午,一些村民轉移進大城子學校安置點。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村幹部通宵在村委會值班

北京市氣象台7月24日9時10分發佈消息稱,預計7月24日17時至25日20時,本市大部分地區將出現小時降雨量超過70毫米的強降水。「我們要做好下午五點就要下雨的準備,所有事項,都得在五點前完成。」7月24日下午兩點,王立柱對龐俊說。實際上,他們兩個在午飯前,就把村里角角落落都檢查了一遍。

從地圖上看,聶家峪村是由兩條山穀組成的,每條山穀里有一座自然村,東邊的是蔡家峪自然村,西邊的是聶家峪自然村。每個自然村又都被溝渠貫穿,還各有座塘壩。王立柱說,聶家峪村的防汛重點是塘壩,如果降水過多,需要安排人及時開閘泄洪,降低水位。為了保障工作萬無一失,王立柱要求所有村幹部都要留宿在村委會待命。

到了下午五點,聶家峪村沒有雨滴落下,空氣卻顯得更加悶熱了。龐俊拿著衛星電話走出了屋外。根據大城子鎮政府要求,每個行政村要在晚上之前撥打鎮政府值班電話,以測試衛星電話通訊是否正常。「大城子鎮聶家峪村衛星電話使用正常。」龐俊撥通號碼,向鎮政府值班人員報告了設備情況。他再走回屋裡時,後背衣服已經被汗濕透了。

7月24日下午,龐俊在測試衛星電話。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7月24日下午,龐俊在測試衛星電話。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晚上八點,天上下起了雨。王立柱和村兩委班子成員盯著雨量計的液晶屏幕。液晶屏幕上實時顯示著降雨量數據。龐俊走出屋外,看地上的雨滴,「這雨越下越大了。」王立柱聽到後,看了下雨量計數字,「我們得看後半夜的雨勢,要一直這樣下,得準備泄洪。」

到了晚上十點,村里民居的燈幾乎都熄滅了。龐俊說,村里常住人口多半是老人,他們習慣早睡。王立柱一邊盯著工作群信息,一邊看著雨量計在逐漸走高的數據。他介紹,聶家峪村在十多年前曾經遭遇過洪災,當時街道上就像噴泉一樣,衝倒了不少莊稼還有房屋。後來,村集體在政府支持下重建了塘壩,並加固了河堤,此後聶家峪村再也沒受過洪災。但每到汛期,聶家峪村人心裡的弦仍會繃起來。

「我們不僅是幹部,還是村里為數不多的中年人。所以,我們有義務保護好村子。」龐俊說。他淩晨一點出門時發現,雨勢漸漸小了。等到淩晨三點,他發現雨停了,草叢里響起了一片昆蟲的鳴叫聲。雨後的夏夜涼爽起來,他伸了伸腰,說終於能睡著覺了。

7月25日淩晨三點,龐俊走在門外,發現雨停了。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7月25日淩晨三點,龐俊走在門外,發現雨停了。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汛期度過後繼續發展鄉村產業

7月25日淩晨五點,天空飄起毛毛細雨,聶家峪村主幹道上已經有老人在散步了。80歲的張桂榮,卻走到一處玉米田塊前停下,蹲在地上拔草。她說,昨天的雨下得不錯,把土壤都澆得鬆軟了,這使得她拔草更省力了。約一個鍾頭後,來村里田地邊上散步的老人多了起來,他們發現莊稼被雨水一澆,比以前更鮮亮了。

7月25日淩晨五點,聶家峪村毛毛細雨,村民正在散步。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7月25日淩晨五點,聶家峪村毛毛細雨,村民正在散步。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被轉移安置到大城子學校的下柵子村村民張永旺,是在淩晨五六點鍾起的床,發現窗外雨停後興奮不已,他估計今天大概率可以回家了,而且他判定,經過這場雨田裡頭的蔬菜肯定比以前長得更好了。

「現在來看,這一場雨對村子來說是好的。」王立柱淩晨四點時候,在辦公桌上打了個盹兒,但到七點,離開村委會去忙村里事務了。臨走時瞄了下雨量計數據:13毫米。按照我國氣象部門規定,24小時內降雨量在10到24.9毫米之間只能被判定為中雨。「下場中雨,能退暑氣,還不影響村里的正常生產。」他說。

在王立柱看來,即使沒有如天氣預報預計的那樣遭遇持續性強降水,但村幹部們付出大量精力去防汛仍是有必要做的,「安全是生產的前提,人只有都平平安安的,才能有條件發展產業不是?」

他說,聶家峪村沒有成規模的蔬菜糧食種植業,但村民幾乎家家都種了一點兒蔬菜、玉米,供自己吃。2018年,村集體註冊合作社,打造了養蜂產業,這幾年特別受市場青睞,每年能為村集體創收約10萬元。7月24日晚上八點多,雨越下越大,王立柱和龐俊打著雨傘,特意去蜂場查看蜂箱情況。蜂箱是防雨材質的,雨滴順著箱子邊沿流淌在地上。

王立柱冒雨檢查蜂場。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王立柱冒雨檢查蜂場。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這些蜂子,是我們村的寶貝。下雨了,我不來看看,是真不放心。」王立柱說,聶家峪村和大多村莊一樣,村莊老齡化空心化顯著,產業結構比較單一。他認為,農戶掙不到錢,大多是缺乏一技之長,同時,年齡結構偏大、缺少家庭就業項目,也是原因之一,而養蜂是勞動強度小、較易學的技術,比較適合村民去做,而且蜂業產品比較豐富多樣,還可以拉動文旅行業發展。

聶家峪村蜂場。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聶家峪村蜂場。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龐俊一屆任期只有兩年時間。他來村里快半年時間了,但他已經對聶家峪村產生很多期待。他說,他在想辦法怎麼能讓村莊的河道變得更有觀賞價值,這樣能吸引更多的遊客進村消費,「當然,現在我們村首先要團結起來,平穩度過汛期,然後再一起建設家鄉。」

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編輯 唐崢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