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歷史與現實交彙 巴黎奧運會給出一道開放題

    用奧運五環點綴的埃菲爾鐵塔佇立在巴黎的夜色中。視覺中國供圖
    用奧運五環點綴的埃菲爾鐵塔佇立在巴黎的夜色中。視覺中國供圖    用奧運五環點綴的埃菲爾鐵塔佇立在巴黎的夜色中。視覺中國供圖

    當地時間7月26日舉行的巴黎奧運會開幕禮上,一簇簇激光點亮埃菲爾鐵塔,喚醒百年前的奧運記憶,讓奧林匹克的熱潮蔓延至巴黎的3473條街道、544個廣場和373條大道……

    經過一個世紀,巴黎再次因奧運會而熱鬧起來。奧運會也在巴黎迎來了暌違已久的觀眾,結束了連續兩屆賽會因疫情被迫出現的空場。

    4年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東京奧運會推遲一年舉辦,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表示,「奧運會是幽暗隧道盡頭的光亮」。北京冬奧會,和疫情的對抗仍在持續,「雙奧之城」交出完美答卷,讓奧林匹克之光鼓舞了困在黎明前夜的人們。

    如今,疫情陰霾消散,但人們仍在期待奧運會,期待它像一盞明燈,幫助人們為地區衝突、性別平等、氣候變化等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尋找更開放的答案。

    「奧運會之所以能從一個地區性的宗教祭祀活動發展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盛會,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百餘年來,所有參與者都積極傳承顧拜旦在奧林匹克運動思想體系中有關‘教育’和‘國際性’的初心。」在首都體育學院教授裴東光看來,不同於其他國際體育賽事,奧運會的經久不衰,是因為它早已超出體育範疇,總與時代休戚與共。

    正如五戰殘奧會的法國殘奧會冠軍赫雅德·薩拿姆所說:「迎接奧運會就像迎接一個孩子的誕生,你知道會發生什麼,但當它真的發生時,它仍然是你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天。」

    奧林匹克與世界同頻共振

    根據歷史記載,第一屆古代奧運會在公元前776年舉行,位於希臘的奧林匹亞地區,最初是為了向希臘諸神獻禮,同時展示古希臘各城邦的體育才能和團結精神。

    1892年,法國人皮埃爾·德·顧拜旦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在巴黎索邦大學發表演講《奧林匹克宣言》,成為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起點。作為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創始人,他提出:「奧運應該向一切國家、一切地區和一切民族開放。」

    「顧拜旦的倡議,使現代奧運會從一開始便打破民族和國家的界限,具有鮮明的國際性。」著名奧林匹克學者、北京體育大學「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主任黃亞玲表示,顧拜旦於1894年創立了國際奧委會(IOC),距今130年,奧林匹克運動曆久彌新,關鍵在於奧林匹克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始終符合世界發展的需要。

    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在希臘雅典舉行,標誌著奧運會的重生;1924年,巴黎奧運會正式允許女性運動員參加,男女平等的號角在奧運會上吹響;電視機的出現讓1936年柏林奧運會走進千家萬戶,1964年東京奧運會經衛星向全球實況轉播,奧運和科技有了更密切的聯繫;1972年,「慕尼黑慘案」拉開奧運反恐序幕,人們面對恐怖勢力的不妥協,讓世界空前團結;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商業化的巨大成功幫奧運擺脫困境,奧運生態從此改變;1994年,利勒哈默爾冬奧會開創「綠色奧運」;2008年,中法英三種文字共同寫就的《奧林匹克宣言》在北京向全球正選,成為奧林匹克文化發展的新起點;2021年東京奧運會,在人類至暗時刻點燃團結之光,「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團結」;2022年北京冬奧會,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承諾讓奧林匹克教育深入人心……

    歷經百餘年,奧運會像一場場人類文明發展的彙報演出,以體育之名展現著關於人體極限、科技進步、文明智慧的永恒追求。黃亞玲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奧運會起源於西方,但隨著奧運會在全球的開展和奧林匹克精神的普及,奧運會已成為全球文化多樣性與差異性互補共存的平台,「尤其在當下,地緣政治衝突加劇、國家自我保護主義盛行,能把世界人民團聚在一起的奧運會,對世界的安定團結能起到積極作用。」

    「奧運會本身就是祈求和平的產物,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本身就以建立一個和平的美好世界作為宗旨。」在著名奧林匹克學者易劍東看來,一個世界範圍內戰亂頻發的年代,不具備舉辦奧運會的基本條件,而一個世界大同的時代,恐怕人們參與和舉辦奧運會的動力也會有所不足,「當前世界上局部戰爭和矛盾衝突不斷,恰恰是奧運會最能發揮作用、也最有吸引力的時刻。從這個意義上看,巴黎奧運會對於通過體育實現世界的團結具有更大的特殊價值。」

    2024年巴黎奧運會的口號是「讓奧林匹克運動更開放」。易劍東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更開放的意義,不僅在於面向世界上所有的體育利益相關者,還在於世界上更多與體育處於同樣環境和條件下的其他領域,「通過相互競爭與彼此認同的方式,世界可以在一個大家共同認可的平台上實現相互理解與共同進步。這是奧運會高水平競技最直觀的象徵意義,也是目前世界實現和平最亟須的前提條件。」

    當然,這種理念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易劍東強調,畢竟,政治、經濟和軍事等勢力不會輕易地放棄自己的能量,「然而,人類不能沒有理想,為理想而奮鬥恰恰就是人類趨向和平的不竭動力與鮮明寫照」。

    在理想和現實的碰撞中前行,確實是現代奧運會的寫照。國際奧委會(IOC)奧運會部執行主任祖斯迪斯·杜比表示,從巴黎奧運會申辦成功至今,7年發生了太多的變化,本屆奧運會是新冠疫情基本結束後舉辦的第一屆奧運會,新冠疫情影響儘管沒有了,但通貨膨脹、可持續性發展和氣候變化、安全保障等公共挑戰,都在考驗著巴黎奧運會的籌辦工作。

    「你無法保持平衡,必須迎接挑戰。」在杜比看來,體育尤其是奧運會,永遠無法免受世界上任何好消息或壞消息的影響,「好在體育家精神能讓我們擅於面對挑戰,在某種程度上,奧運會還要提出解決方案或引領趨勢。」

    例如,受到地緣政治局勢、戰爭或恐怖主義等影響,世界上有近1億人流離失所,「奧運會不僅不能忽略這樣的現實,而且還要給他們提供參與體育的機會。」杜比提及的難民體育代表團,從2016年里約奧運會開始登上奧運賽場,不到百人的奮鬥故事,用真實經歷向世界發出了震撼人心的聲量。此外,網絡安全問題極其複雜,「如果說有一項賽事面臨壓力,那肯定是奧運會。」杜比表示,從法國政府到任何參與者,都必須團結起來,共同對抗這一邪惡勢力,「所以,國際奧委會必須始終保持開放、主動、警惕和勇敢。」

    「要麼改變,要麼被改變。」杜比透露,國際奧委會主席湯馬斯·巴赫是「改變」的積極倡導者,這種態度滲透到了國際奧委會的各個層面,這讓他對參與奧林匹克工作感到振奮,「因為這裏的人們總是樂於接受挑戰」。

    奧運會是最直擊人心的課堂

    「遵守規則、公平競爭、直面失敗、勇於迎接挑戰。」在裴東光看來,奧運會的傳承與發展,不僅需要具有運動家精神的領導者,更要培養具有同樣優秀素質的下一代,「教育是顧拜旦創立現代奧林匹克的核心訴求」。

    顧拜旦的青年時代正值普法戰爭之後,整個法國社會被籠罩在戰敗的陰鬱氛圍中,和其他社會人士一樣,他也在積極尋求興國之道。作為教育家,顧拜旦曾多次前往英國考察,而當時英國的體育教育位於世界前列,尤其拉格比公學校長湯馬斯·阿諾特所推行的以競技運動為主的綜合培養體制啟發了顧拜旦,讓他決心用體育運動幫助法國怯懦、低迷的年青人重振士氣。

    「奧運會的影響力不能限定在十幾天的比賽日程中,奧林匹克應該成為一場思想運動,激勵世界和年青人。」國際奧林匹克收藏家協會(AICO)主席基斯多夫·艾特·布拉漢姆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每屆奧運會都會留下珍貴遺產,相較物質遺產,有深厚教育意義的文化元素和創新理念影響更為重要。

    漫步巴黎,如果要回溯100年前巴黎奧運會的歷史魅影,伊夫·杜·馬諾瓦球場(1924年奧運會使用的科隆布奧林匹克球場——記者注)、托尼爾斯游泳池保留了珍貴片段,「留下的‘遺蹟’寥寥無幾。」祖斯迪斯透露,但當年的海報、獎牌以及「誕生了第一個奧運村」的創舉依然能鮮活反映時代的底色。

    正在進行的2024巴黎奧運會能留下什麼呢?祖斯迪斯透露,自從巴黎成功申辦奧運會以來,許多文化和教育項目已經啟動,尤其面向法國的學生群體。「例如,倡導所有學校每天都有30分鐘的體育活動;‘2024一代’計劃也讓許多法國年青人對奧林匹克價值觀產生了興趣。」據他介紹,「2024一代」是一個面向4-25歲人群的教育、文化和體育計劃,該計劃還擁有專門的網站,提供針對不同年齡段的指南、工作表或動畫,內容涵蓋海報、吉祥物、體育精神、火炬傳遞路線等。

    祖斯迪斯表示,為了追尋奧林匹克的歷史線索,巴黎奧運會期間,奧林匹克收藏館將首次向公眾開放,「24項奧林匹克遺產」展覽將勾勒出奧運會被世界文化碰撞出的成長軌跡,「將有一個展示中國在奧林匹克運動中的作用的櫥窗,北京是第一個雙奧之城,在奧林匹克運動的歷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記。」

    「經歷兩屆奧運會,中國的奧林匹克教育成果非常豐富,通過遞交《北京奧林匹克教育工作報告》等形式,為國際奧委會提供了一份解決奧林匹克教育難題的樣本。」裴東光表示,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彰顯了資本的力量,改變了奧運會的生態,可與此同時,奧林匹克教育的重要性也有所削弱。為傳承顧拜旦的「教育」初心,國際奧委會將奧林匹克教育作為重要義務,寫進主辦合約,要求城市、國家奧委會和奧運會組委會依照《奧林匹克憲章》的基本原則,採取各種行動,推動奧林匹克教育。

    從2008年到2022年,中國在一系列申奧辦奧的工作進程中,形成了由政府承擔主責、建立管理體系、組織專家團隊、典型項目推進、融入教育秩序、以姊妹校交流為核心的奧林匹克教育模式。儘管賽會已經落幕,但相關的奧林匹克教育活動已經在青少年群體中生根發芽,很多中小學將奧林匹克教育納入學校教育教學內容,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育課程、德育活動等方式,開展奧林匹克主題教育。

    國際奧委會前主席羅格曾經盛讚說:「在奧運會開幕禮之前,中國已經拿到了奧林匹克教育這第一塊金牌。」

    「我們都相信體育的力量。」杜比坦言,奧林匹克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奧運賽場、運動員總擁有直擊人心的魔力。他記得,在東京奧運會上,美國選手西蒙·拜爾斯、日本選手大阪直美等運動員坦承心理健康問題成為焦點事件,「年輕一代的心理問題不可忽視,當這些勇敢而成功的運動員直言自己也被心理健康問題困擾且給出解決辦法時,可能給了許多人信心。」他強調,儘管奧運會輿論的焦點依然是100米誰的速度最快、射擊比賽誰的槍法更準,「但比賽的意義遠不止於此,類似友誼、超越、反對歧視、包容等很多抽像的價值觀,會因賽場上真實發生的一切而變得具象,這就是奧運會與眾不同之處。」

    未來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奧運會

    奧運會可以成為課堂,更可以成為廣交朋友的「聚會」。

    踏上賽場前,作為巴黎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年紀最小的選手,年僅11歲的滑板少女鄭好好坦言「對奧運會沒確切概念」,她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對奧運會的「初印象」來自滑板選手張鑫在東京奧運會的表現,「覺得可以和那麼多外國選手同台競技,像朋友聚會一樣,特別有趣。」她預計,「奧運會可能是我最不緊張的一場比賽,我只要發揮出應該有的水平就好。」

    像鄭好好一樣,在緊張競技氛圍中加入切磋、交流「鬆弛感」的選手越來越多出現在奧運賽場,他們不僅代表著年輕一代運動員迭變的體育觀,也推動了滑板、衝浪、霹靂舞、攀岩等備受年青人推崇的體育項目興起。

    針對這些新興體育項目的人才選拔,國際奧委會創立了全新賽事「奧運會資格系列賽」,上海成為這項賽事的首站舉辦城市,充滿街頭嘉年華氣息的賽事氛圍探索出嶄新的奧運樣板。賽事舉辦期間,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表示,「我們正在推動體育運動更城市化、更年輕化、更包容、更可持續,並體現性別平等。這一全新賽事讓大家看見國際奧委會想像中的現代奧運會的樣子,目前,上海在這條道路上已經邁出了一步,巴黎奧運會將沿著這個方向繼續前進。」

    按巴赫的說法,巴黎註定要打上奧運會「變革」的烙印。

    「如果說,希臘是奧林匹克之母,那麼法國就是奧林匹克的長女。」祖斯迪斯表示,此前,法國舉辦過夏季和冬季共5屆奧運會,貢獻了很多奧林匹克歷史上的創新之舉。這種革新的「雄心」同樣會延續到2024巴黎奧運會:開幕禮上流動的冼拿河的輪船、薰衣草顏色裝點的田徑跑道、埃菲爾鐵塔下的沙灘排球……「這屆奧運會的很多畫面將讓我終生銘記。」祖斯迪斯表示,一屆提倡性別平等、更經濟、更環保、把城市地標當成賽場背景的奧運會,「註定會影響到未來的幾代人」。

    祖斯迪斯就將加入「歷史書寫者」的隊伍——8月10日,奧運會男子馬拉松比賽結束後,他將和2.4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普通跑者一起踏上奧運賽道,感受一場真正面向大眾的奧運會馬拉松,其中,就有來自中國的快遞小哥、鄉村振興特派員等。無論平時分飾什麼社會角色,但在巴黎奧運會期間,這些普通人也能像世界各地的運動員一樣,以奧運之名,相聚於此。

    在易劍東看來,無論是在冼拿河辦開幕禮、在地標等開放空間看奧運會,還是大眾可以通過選拔參與馬拉松賽,都讓奧運會變成了一個完全開放的場域,符合巴黎奧運會口號「讓奧林匹克運動更開放」的定義。

    「奧林匹克運動不僅僅是針對精英運動員,還針對普通大眾。」易劍東表示,除了倡導對世界不同種族、性別、宗教、意識形態和國家的人群採取開放的態度,剔除各種分歧和偏見,團結在奧林匹克五環旗下,口號中的「更開放」還在於倡導通過體育服務全人類,倡導老百姓通過體育鍛鍊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

    「現在,我們著眼於《奧林匹克2020議程》及全球社會趨勢,致力於構建一個能夠全面應對社會問題的範式,並同時推動體育運動更深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2024巴黎奧運會和殘奧會組委會首席執行官艾蒂安·托博伊斯表示,正是在此背景下,「全面開放的奧運會」與「為共享而生」的理念應運而生,「它們旨在讓儘可能多的民眾成為奧運會與殘奧會的一部分,鼓勵大家積極參與其中,同時也服務於奧林匹克運動本身。」

    「奧運會已經發生了變化。」自1992 年巴塞隆拿奧運會以來,托博伊斯以運動員、申辦大使、賽事顧問等身份參與了至今的每屆奧運會,他認為,許多全球共同面對的挑戰可以通過奧運會展示出解決問題的決心和可能,例如,「我們與國際奧委會一起解決了可持續發展問題,並履行了將碳足跡減少一半的承諾;我們為性別平等貢獻了自己的力量,讓男女運動員人數相同,包括為全民馬拉松賽事分配相同數量的男女參賽名額,在工作人員和誌願者計劃中實現性別平等;我們還將在殘奧會上討論人們看待殘疾的方式以及我們如何增強無障礙設施。」他確信,「我們能夠做到所有這些事情,同時保持很高的雄心,舉辦一場精彩而又負責任的奧運會。」

    大膽、雄心勃勃、確保與以往的奧運會不同。這是巴黎奧組委官員談及這屆賽會的高頻詞,展現了一個和奧林匹克淵源深厚的國家對影響奧林匹克未來的野心和共識。而對於隨之而來的質疑和不確定,2024巴黎奧運會和殘奧會組委會主席東尼·埃史丹蓋態度坦然,「永遠都不會完美。我曾是冠軍運動員,但我衝過終點線時,我也可能做得並不完美。我不確定每次出發之後會經歷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勇敢出發,我將會改變。」

    巴黎奧運會的比賽,正式開始。

    本報巴黎7月26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璿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7月27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