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深處有「蓮」鄉

央廣網撫州7月27日消息(記者胡斐 實習生吳滔滔)將蓮子從進料口倒入,隨後識別、轉向、通芯、出料,經過這一系列工序,頃刻間蓮子通芯機便完成了一顆蓮子的通芯作業。日前,記者走進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儘管天氣炎熱,在廣昌某機械製造公司廠房內,工人們依然有條不紊地操縱著機器,幹得熱火朝天。

「蓮子的剝殼、去皮、通芯等工序都能用機器完成,大大降低了我們人工的成本。」廠房負責人說。廠房中除了全自動蓮子通芯機,還有蓮子剝蓬機、蓮子去皮機、蓮子專用烤乾機以及多功能蓮子剝殼去皮一體機。

小小的蓮子,為何要經過這麼多工序?加工之後又作何用處呢?

原來,對於廣昌人而言,白蓮不只是《愛蓮說》中的「君子之花」,更是蘊含著鄉村振興和富農興農之道的「發展之花」。

江西廣昌蓮花競相綻放(央廣網記者胡斐 攝)江西廣昌蓮花競相綻放(央廣網記者胡斐 攝)

科技賦能白蓮產業 十年堅守終收碩果

廣昌縣白蓮種植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是「中國蓮文化之鄉」。當地居民以白蓮為業,以白蓮為榮。然而,早先的廣昌白蓮產業,常規品種多,優質品種少;種植面積多,農民收入少;並且均為初級加工蓮子食品,高附加值健康產品少。

近年來,為解決白蓮產業的痛點與難點問題,廣昌縣積極推進與南昌大學等省內外知名院校的合作。

2014年,南昌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健康團隊丹恩澤元教授領銜,劉小如副研究員為主要技術骨幹,成立了廣昌白蓮科技特派團,致力於為廣昌蓮農、蓮生產加工等相關產業提供科技服務。

針對廣昌白蓮及其副產物加工利用過程中的各類瓶頸問題,科技特派團多次前往廣昌實地考察,分析實際需求,將問題和樣品等帶回實驗室,再進行相應的技術研發,真正做到「發現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問題」。

廣昌白蓮科技特派團在生產線上考察 (央廣網記者胡斐 攝)廣昌白蓮科技特派團在生產線上考察 (央廣網記者胡斐 攝)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014年至2024年,科技特派團深入蓮鄉,從蓮子褐變、深加工技術、產品創新等多個方面入手,進行了系統研究。他們的研究揭示了蓮子褐變的根本原因,打破了純蓮子飲料的生產技術壁壘,攻克了澱粉類飲料產品易沉澱的難題,獲得國家技術發明專利授權,還創新了以荷葉為主的系列飲料配方和生產技術。

「新鮮蓮子容易發生褐變,這是因為多酚氧化酶使得蓮子中的酚酸氧化從而變黑,就和蘋果、土豆切開後會變黑是一個道理,」丹恩教授深入淺出地講解道,「我們研發的蓮子雪藏保鮮技術共有三種方法,一是隔絕氧氣,也就是整個加工流程都將蓮子浸泡在水中;二是使蓮子中的酶鈍化;三是將溫度降至零下18攝氏度讓酶失活。」

丹恩澤元教授在講解蓮子雪藏保鮮技術(央廣網發 吳滔滔 攝)丹恩澤元教授在講解蓮子雪藏保鮮技術(央廣網發 吳滔滔 攝)

有了雪藏保鮮技術,蓮子的保鮮期就能極大延長,同時還可以保持良好的觀感和品質,為後續延長產業鏈和提高附加值提供了重要基礎。

解決了蓮子保鮮難題,科技特派團在製成飲品的過程中又遇到了一個難點:植物澱粉和蛋白飲料易沉澱問題。

但是,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通過有限生物酶解等技術方法,把澱粉和蛋白質變成小分子結構,並且能穩態化分佈在水中,就能有效地解決蓮子飲料易沉澱、分層和穩定性差的難題。該技術還可應用於其他澱粉含量高的原料做成飲品,比如紅米乳、蓮麥奶等。」劉小如笑著告訴記者。

產教融合實現雙贏 綜合年產值近30億元

在廣昌縣,隨處可見大片的蓮田或者小小的蓮塘。夏日的微風拂過,白蓮婆娑,蓮花的清香撲面而來,沁人心脾。

近年來,廣昌縣通過實施「科技特派團/員」「揭榜掛帥」項目、平台共建、「一博一企」、企業人才服務專員、產業研發中心科技顧問等多元化舉措,積極推動產學研融合發展。

「2023年,廣昌全縣白蓮產業綜合年產值達到近30億元,這離不開廣昌縣政府部門、相關企業和南昌大學食品學院之間的通力合作。」丹恩教授手中捧著一把蓮子,頗有感慨地說道。

如今,小蓮子已經做成了大產業。在科技特派團的協助下,專注於蓮系列食品深加工、銷售的江西廣昌某食品公司已成長為省級龍頭企業,今年該公司預計產值將超過1億元。「這對廣昌白蓮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江西省科技廳產業二處副處長李慧文如是說。

流水線工人正在工作(央廣網發 吳滔滔 攝)流水線工人正在工作(央廣網發 吳滔滔 攝)

該公司與南昌大學食品學院丹恩澤元教授團隊之間深度緊密的技術合作,為產學研融合發展打造了一個可模仿可複製的樣板。廣昌縣副縣長黃懿告訴記者:「目前,廣昌縣已柔性引進院士2名、國家級人才及博士30餘名,引入10餘個省級科技特派團共建省市級創新平台20餘家,為推動廣昌白蓮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與人才支撐。」

科技特派團在生產線上考察 (央廣網發 吳滔滔 攝)科技特派團在生產線上考察 (央廣網發 吳滔滔 攝)

談及下一步規劃,劉小如說:「南昌大學食品學院緊跟江西省‘1269’行動計劃,出台了一系列助推食品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年青人有更多機會參與生產,與企業合作也讓我們能更加瞭解市場需要什麼樣的產品,企業需要什麼樣的技術。這樣我們的科研更有針對性,能把實驗室研究用到生產線上,同時也增強了我們服務社會和地方經濟的信心。」

鄉村振興展新顏 蓮農每畝增收4000元

當天,記者一行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一路行進來到了廣昌縣楊溪鄉江背村的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映入眼簾的是大片的蓮田,朵朵白蓮點綴其中。

該生產基地也是由江西廣昌某食品公司投資建造,該公司負責人王方亮向記者介紹道,「公司深加工產品多了,原料用量更大,我們在山區選了蓮子品質好的基地,和農戶簽訂保底收購協議,能夠保證農民增收,提高了他們的種蓮積極性。」

從生產基地再往前走,便來到了蓮農廖迎旭的家中。小小的院子裡擺滿了剛採摘下來的荷葉、蓮蓬,廖迎旭和家人正在處理剛從田里采回的蓮子。「有了科技特派團的幫助,我們的種蓮技術更好了,產量更高了。有公司收購加工蓮子,保證了銷路,我們不用擔心蓮子賣不出去。蓮子的價格也從20多塊提到近50塊一斤,我們的收入也提高了。」看著家門口不遠處的蓮田,廖迎旭的眼神中流露出期盼與堅定。

江背村內的蓮田 (央廣網發 吳滔滔 攝)江背村內的蓮田 (央廣網發 吳滔滔 攝)

記者瞭解到,通過蓮子飲料的生產,廣昌縣蓮子的價格從2016年20元/斤上漲到近年來40-50元/斤,直接使農戶增收4000元/畝。

有了科技的助力,蓮農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增收,日子越過越紅火。

眺望遠方,連綿不絕的蓮田與藍天白雲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令人心曠神怡的田園畫卷。在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上,勤勞的人們與亭亭淨植的白蓮一樣,向下紮根,向上開花。他們以汗水為墨,以科技為筆,書寫著鄉村振興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