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美的中國故事迎來新篇

    7月17日,北京永定門外,一列複興號高鐵列車從永定門城樓前的鐵路橋上經過。遠處中軸線上的正陽門箭樓等建築依稀可見。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劍/攝

    這是7月21日在北京正陽門箭樓上拍攝的前門大街和永定門。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攝    這是7月21日在北京正陽門箭樓上拍攝的前門大街和永定門。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攝

    當地時間7月27日11時15分,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9項。

    「北京中軸線」由古代皇家宮苑建築、古代皇家祭祀建築、古代城市管理設施、國家禮儀和公共建築以及居中道路遺存等五大類遺存共同組成,其15個遺產構成要素為:鍾鼓樓、萬寧橋、景山、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太廟、社稷壇、天安門廣場及建築群(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國家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正陽門、南段道路遺存、天壇、先農壇、永定門,遺產區面積589公頃,緩衝區面積4542公頃。

    「北京中軸線」縱貫北京老城南北,始建於13世紀,形成於16世紀,此後經不斷演進發展,形成今天全長7.8公里、世界上最長的城市軸線。其選址、格局、城市形態和設計體現了《周禮·考工記》所記載的理想都城範式,展現了中國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規劃傳統,見證了北京城市的發展演變。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稱讚其道:「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可「北京中軸線」符合世界遺產標準3和標準4:「北京中軸線」所體現的中國傳統都城規劃理論和「中」「和」哲學思想,為世界城市規劃史作出了重要貢獻(標準3);「北京中軸線」作為中國傳統都城中軸線成熟階段的傑出典範,代表了世界城市歷史中的一種特有類型(標準4);認可「北京中軸線」的完整性、真實性和保護管理狀況。世界遺產委員會表示,「北京中軸線」的真實性體現在其作為都城核心的延續性,天安門廣場及建築群是「北京中軸線」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認可保持其現有形式的必要性。

    在此之前,北京中軸線上已有天壇、故宮、萬寧橋(大運河)3處世界遺產。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文本團隊負責人呂舟表示,每一處世界遺產都具有自己的核心價值,北京故宮、天壇都展現了中華文明特定的方面和藝術成就,它們作為北京中軸線的組成部分,與北京中軸線其他構成要素一道,更為完整地講述了中華文明的故事。

    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在世界遺產大會上表示,申遺成功是新的起點,中國將切實履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在文物建築保護修繕、應對自然災害影響等方面持續發力,確保「北京中軸線」得到妥善保護傳承。中國將繼續統籌做好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與國際組織和各締約國的交流合作,借助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平台,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以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為抓手帶動北京老城整體保護,為探索我國乃至世界其他國家古代都城保護理念與做法,妥善處理好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的辯證關係,提供了中國案例和中國經驗。

    範來友是鼓樓腳下土生土長的北京市民,這些年來,他深切感受到了古建築周邊環境的改善。「政府對街巷和院落進行了系統治理:翻建老房子、修整路面、鋪上滲水磚……現在公共空間寬敞了,環境變好了……生活在鍾鼓樓腳下真美!」

    中學生楊自若小時候每年重陽節都會登上景山,俯瞰故宮,不過曾經的她並不理解「中軸線」是什麼。3年前,還是小學生的她參加了中軸線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大賽,開始瞭解這條與歷史和現實都息息相關的「線」,併成立了一個中小學生公益誌願團組,從身邊的小夥伴開始,自發組織中軸線主題誌願講解活動。

    「我們小小講解員們足跡遍佈社稷壇、太廟、天壇、景山等地,在講解遺產點的過程中,更多的人,包括我們自己,進一步加深了對北京中軸線的瞭解。有很多同齡人都同我一樣,從小就樹立起了文物保護和遺產傳承的理念。」楊自若說,「有了今天的學習,將來,當珍貴的遺產和未來的城市傳承到我們手中時,我們一定會全力守護!」

    本報北京7月27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7月28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