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山裡的「第二故鄉」讀懂國情實現成長

    中國科大研支團第18屆支教隊在寧夏海原縣體育館舉辦科普展。中國科大團委供圖    中國科大研支團第18屆支教隊在寧夏海原縣體育館舉辦科普展。中國科大團委供圖
    中國科大第25屆支教隊員在六枝三中參與地震演習。中國科大團委供圖    中國科大第25屆支教隊員在六枝三中參與地震演習。中國科大團委供圖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一場特殊的電商直播開始了。屏幕上主播正激情講解,鏡頭前卻沒有人。這位「主播」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師生開發的虛擬數字人模型,根據音頻即可生成直播帶貨影片,7月26日投入使用。

    近年來,海原縣打造電商直播基地,希望打開特色產品新銷路。2023年,中國科大第25屆研究生支教隊來到這裏,隊員杜奕成與中國科大陳恩紅教授團隊,利用研究成果,幫助當地建立虛擬數字人主播,助力鄉村振興。

    中國科大是全國最早參與中國青年誌願者研究生支教團項目的高校之一。2000年起,支教隊開始前往寧夏海原縣支教。2022年起增加貴州省六盤水市六枝特區支教點。一屆屆研究生支教隊跨越山河,投身當地教育發展、陪伴孩子們成長,隊員們不僅傳授了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為這些大山裡的孩子打開了眼界,讓他們找到了學習的動力,明確了人生的目標,堅定了長大後報效祖國的理想信念。

    對於很多隊員來說,支教即是「行走的思政課」,在家訪過程中,在與當地政府部門打交道時,他們讀懂國情,意識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使命感。值得一提的是,曆屆隊員中,有不少人正是因為支教經歷,後來從事了教育工作,將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職業。

    「它們終將要飛出大山」

    第20屆支教隊成員王瑞標2018年到海原縣第三中學支教。他發現班上有位特殊的學生,上課時總拿個放大鏡,經常不按時交作業。他後來才知道,這個孩子曾在放羊時發生意外導致雙眼受傷。支教結束後,王瑞標通過中國科大團委聯繫,向校醫院遞交了醫療援助申請,帶孩子來到安徽合肥治療眼睛。

    孩子平時沉默寡言,王瑞標曾陪他一起去山上放羊,兩個人躺在山坡上敞開心扉暢聊,抬頭看到一隻鳥衝過天際,王瑞標告訴他:「有些鳥兒是關不住的,它們終將要飛出大山。」

    5年後,聽到這個故事的中國科大數學科學學院學生孫天陽被深深觸動,選擇加入第25屆支教隊前往寧夏海原。在海原三中,孫天陽教授《道德與法治》。「為什麼要學習」是課堂上學生們反復拋出的困惑。最開始,孫天陽理所當然地回答:「我覺得學習很有意思,學數學可以鍛鍊邏輯思維。」但是這樣的答案說服不了當地學生。

    一天,下台鈴已經打響,還是有學生堅持提問,孫天陽決定換一個答案:「只有努力學習,你的世界才能擴大,才能去更遠的地方。」

    「老師,你覺得你的世界擴大了嗎?」

    「我的世界當然擴大了,我能來這兒支教,遇到你,就是我世界擴大的一個證據。」聽到孫老師的回答,孩子們若有所思。

    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支教地學生們的渴望。

    支教過程中,有不少隊員像孫天陽一樣獨立承擔了《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工作。在教學中,他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切身感悟,將學生帶入生活的真實場景,引發了集體的共鳴,讓課本上的知識入腦入心。朝夕相處的一年時間里,這種朋輩教育在孩子們的心靈中「種下」家國情懷,讓他們開始思考自己與社會、與世界之間的關係,逐漸樹立自己的「三觀」,從而實現潛移默化的思政教育。

    中國科大研究生支教隊打造了讓學生們看遠方的窗口。近年來,支教隊舉辦「海原科技展」,每年吸引2000餘名學生參加;開展「瀚海遊學」活動,帶領當地學生來到中國科大近距離參觀前沿實驗室,體驗大學生活。

    在貴州支教的第25屆支教隊員張靜怡還記得,在進行遊學活動時,有一個女孩興奮地打開話匣子,這是她第一次坐上飛機,第一次見到大學校園。打那以後,女孩把考大學作為求學目標,當地的老師對支教隊員說:「你們真的改變了一個孩子的人生方向。」

    2023年是中國科大支教隊前往貴州六枝特區第三中學支教的第二年,支教隊員帶領學生參加當地船模、航模等科技比賽,夏季中午烈日炎炎,但大家爭分奪秒進行集訓,沒人選擇去陰涼地休息。這一年,第三中學在比賽中取得了歷史性突破,有學生以貴州省第二名的成績入圍全國青少年航海模型教育競賽總決賽。

    第25屆支教隊貴州分隊的董一鳴說,支教隊希望能夠盡己所能,提升孩子們的自信,堅定他們的信念,讓他們飛得更高。

    造「月球探測車」培養孩子們的自信

    「少年工程師」是董一鳴支教時創辦的科技社團。在六枝特區第三中學,董一鳴、張靜怡和其他隊員成為科技社團的指導老師。每週三下午的社團課上,支教隊員帶領孩子們用小刀、膠水、零部件搭建出遙控船模等物件。張靜怡回憶,一年下來,自己走在學校里,會有科技社團里的學生大聲告訴她:「老師,我這次考試又進步了!」

    千里之外的海原縣第一中學,教室里擺放著過去8年來中國科大支教隊員開展科創活動的成果。8年前,中國科大第17屆支教隊在該校建立了科創中心。2023年10月,第25屆支教隊隊長周紹晅決定帶著3位學生建造一輛「月球探測車」。繪製3D模型、購買零件、組裝搭建、銲接線路、學習代碼……從秋天到深冬,4個人在科創中心從零開始「造車」。周紹晅還記得,次年寒假結束後,學生們輸入代碼,第一次讓「月球車」動起來,大家興奮地蹦了起來。

    組建「造車」團隊前,這3位中學生還因為擔心做不出來而不敢報名,5個月後,他們帶著「月球車」參加寧夏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對著評委和觀眾侃侃而談。「科創活動激發了學生的自信心,給了他們自我認同感。」周紹晅說。

    支教隊也用技術力量助力當地產業發展。

    得知杜奕成在海原縣支教,中國科大陳恩紅教授團隊提出科技幫扶的想法。瞭解到海原縣有牛肉、枸杞、甘草杏汁等特色產品,且缺少專業的電商主播,實驗室決定打造一個公益的「數字人」,為農特產品銷售插上互聯網翅膀。支教閑暇時間,杜奕成幫助實驗室採集當地數據,克服算力等難題,最終形成電商直播帶貨數字人。

    除了辦科普講座、開設科普展覽、分發農科衛生宣傳冊等常規活動,20多年來,中國科大支教隊力所能及地為當地社會和經濟發展獻策獻力:第1屆支教隊協助學校建立了機房;第3屆支教隊的杜少甫為海原縣政府和多個部門建立了網站;第7屆支教隊為學校建立了局域網,實現了網絡資源的有效共享……

    「下一個目標,希望科創中心讓海原縣各學校學生都能參與、受益。」周紹晅說。

    「一分錢都不能錯」

    在支教過程中,給更多學生接觸新科技的機會,也是張靜怡的想法。作為六枝特區第三中學瀚海船模社團的指導老師,她想辦法節省科創經費。在購買船模時,支教隊員貨比三家,相互比拚誰的價格更低,誰爭取到的贈品更多,如此精打細算,是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能用上船模。

    因為不瞭解情況,剛開始訓練時,學生一味地提高速度,船的電機時常出問題,「一艘船很貴,修好一個電機就能省下幾百元」。隊員們不捨得買新船,開始鍛鍊「修船」的能力。一年下來,董一鳴等支教隊員修修補補,練就了修電機的好技術。

    由於支教隊的科創經費是由所有支教點的隊員共同使用,所以學生們能省則省。周紹晅帶學生搭建「月球車」時,特意在寒假期間回到中國科大,在機器人球會社團的「廢墟」里淘出能用的分電板、單片機等二手零件,裝在書包里帶回海原。他的隊友帶學生製作「自動澆花器」時,正好在科創中心的教室里找到了舊的小水泵,又省了一筆費用。

    董一鳴坦言,在給孩子們購買零件和設備時「一分錢都不能錯」。為了保證經費使用準確,每次記賬時,隊員們相互核實。

    支教期間,周紹晅一直用紙質賬本記賬,這是他在校時參與機器人比賽等活動的過程中養成的習慣。一個項目需要幾台電機?分別是什麼型號?為什麼需要?打開周紹晅的賬單,每一筆支出都精確到分。他說:「錢花出去了,就要對這筆錢負責,這也能培養大家勤儉節約、認真負責的習慣。」眼下,第26屆支教隊即將出征,周紹晅等第25屆的老隊員們把整理好的電子賬單傳遞給下一屆支教隊,裡面附上了每一件商品的購買鏈接。

    認真嚴謹是中國科大支教隊一直以來的自我要求,支教隊負責的「一幫一」啟明星助學導航活動已經開展20多年,每一屆支教隊員都會利用週末和假期對學生進行家訪。董一鳴感慨,有的山頭,汽車開不上去,支教隊員們只能步行上山,他們保證每一戶需要資助的學生都能被家訪到,確保每一筆金額都發放無誤。

    難以割捨的「第二故鄉」

    今年7月,一年支教臨近結束時,董一鳴的桌子上放滿了學生們的信件和禮物。同樣是今年夏天,結束支教的第25屆支教隊寧夏分隊的朱誼不忍看到孩子們離別的眼淚,選擇悄悄離開,沒想到走的那天,早上五點半,他打開宿舍門,看到的是在門外等候的學生們。

    2023年支教結束後,海原縣第二中學的學生告訴第24屆支教隊員林嘉瀅,自己已經喜歡上學習了。

    2024年支教的最後一節課上,一位女生給支教老師孫天陽寫信表達感激。原來,一年前,孫天陽讓所有學生寫了一封信,這位女生寫下自己因為聲音沙啞而缺乏自信的煩惱,孫老師在回信中對她進行開導和鼓勵,解開了她的心結。

    「我們留戀黃土高原上留下的腳印,我們無法忘記那群如花朵般綻放的孩子,我們已很難割捨這第二故鄉所給予我們的一切……」中國科大支教隊成立10週年時,隊員們寫過這樣一句話。支教隊員早已把支教地當作第二故鄉,離開後,也常回這個家看一看。

    第23屆支教隊隊長欒宇軒記得,兩年前,在離開海原縣的大巴車上,看著海原縣第三中學學生為他拍的送別影片,大家一起唱「因為有你,溫暖了四季」,他內心百感交集。2023年3月,他再次回到海原三中,坐在教室後面,觀看一場屬於他的歡迎晚會,學生們表演了原創相聲節目,把他支教時說過的有趣的話語融入了台詞。

    王瑞標曾聽導師楊鋒回憶他前往海原支教的經歷:多年前,楊鋒和第2屆的支教隊員們從北京坐大巴車前往海原縣,一路歡聲笑語,西行過了黃河,窗外再難看到綠色的植被,車里彷彿被按下「靜音鍵」,大家不約而同地安靜了下來。

    如今,又是一個夏天,第25屆支教隊圓滿完成支教任務,他們記得在海原家訪時眺望遠山,山上的綠色已經肉眼可見。在王瑞標看來,支教過程就像20年來的山川著綠,一屆屆支教隊跨越山河的接力,帶來微小且長久的改變,同時,支教隊員在基層實踐中認識國情,感受基礎教育,實現自身成長,這也是一堂生動的大思政課。

張淑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7月28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