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來產業圖譜①| 「北深廣上」位列第一梯隊 處於領先地位

7月9日,在「中國經濟向新而行」夏季峰會深圳分論壇「新質生產力下的中國智造」中,新京報貝殼財經首次發佈《2024中國未來產業之城發展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清華大學二十國集團(G20)創業研究中心的指導下,推出「2024中國未來產業之城發展指數」,通過梳理六大未來產業方向中初具規模的21個產業共710萬餘條企業數據,對32個萬億GDP城市及準萬億GDP城市的未來產業發展程度進行評價,綜合城市政策、科研基礎等,挖掘城市未來產業發展潛力。

此外,通過分析各城市在未來產業上的投入及目前的發展階段,我們發現萬億城市及準萬億城市中最具「未來感」的城市,這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區域經濟的發展潛能和特點,以及它們如何通過產業創新支撐和引領國家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報告》顯示,根據「未來產業之城」指數評價體系,綜合產業、政策、科研三部分的權重得分,各城市「未來產業之城」指數的綜合排名如下圖所示。北京、深圳、廣州、上海位於榜單前四,一線城市未來產業發展處於領先地位。

根據評分結果,北京居「2024中國未來產業之城發展指數」綜合排名首位,並與第二名形成較明顯的分數差,反映了其作為國家首都的獨特地位和資源優勢。其中,北京在產業、科研維度的得分均排行第一,在政策維度方面僅次於上海。北京的眾多高等學府和研究機構,為其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其政策站位和宏觀戰略也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產業結構多元化、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為北京未來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深圳、廣州、上海分列「未來產業之城」綜合指數排名第二至四名,僅次於北京,體現了一線城市整體在未來產業發展潛力方面的領先地位。

深圳的三方面發展相對均衡,當地的創新力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迅速發展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其政策環境和科研投入也為未來產業的孵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分維度來看,深圳、廣州在產業方面的優勢較上海更為明顯,上海則在政策、科研方面處於相對領先地位。產業方面,廣州比深圳得分略高,2023年,廣州企業淨增19.81萬家,是全國企業增量最多的城市,體現了當地招商的決心與成果。

上海在政策維度的單項得分在32個城市中排名第一,當地從頂層設計上對未來產業進行了細緻的戰略謀劃。今年3月,上海市發佈2024「投資上海」政策包,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推動設立總規模1000億元的產業投資母基金,並發佈10個細分賽道投資機遇清單。

成都、杭州、西安產業具有相對優勢 蘇州科研競爭力較強

杭州、成都、南京、西安、武漢、重慶躋身「未來產業之城」指數綜合排行前十,均為省會城市或直轄市,它們在各自區域里資源相對集中,擁有較好的產業基礎和發展潛力。

六個城市中,成都、杭州、西安在產業方面具有相對優勢,成都單項總分最高,其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在當地形成多個萬億元級和千億元級產業集群;杭州、武漢、重慶、南京在政策方面相對領先,杭州單項總分最高,在政策發佈、金融支持、經濟激勵和人才引進方面均有較強勁的政策支撐;在科研維度,武漢、南京的排名相對靠前,二者均為高等教育發展歷史長、資源深厚的城市,地方科研實力不俗。

根據綜合分數區段,除排行前十名的城市外,還有蘇州的總分超過80分。其中,蘇州與重慶的總分十分接近,在科研維度的得分不僅高於重慶,共超過了5個排名處於前十名的城市,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但其在產業方面得分略低於重慶。

濟南、廈門、長沙產業方面排名相對靠前 福州、無錫和唐山有較完善政策規劃

「未來產業之城」指數綜合排名相對靠後的城市,在產業、政策、科研等方面普遍存在一定短板,但也有各自的優勢和特色。

濟南、廈門、長沙在產業方面的得分相對靠前;福州、無錫和唐山則有較為完善的未來產業政策規劃;科研方面,天津作為直轄市具有高校科研優勢,得分高於其他同梯隊城市。

傳統工業城市如唐山、徐州、瀋陽和大連,在綜合排名中相對靠後,與其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壓力有關,需在未來發展中加大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力度,以提升自身的競爭力。這其中,唐山出台未來產業相關的政策較多,為其得分提升助力不少。

出品:新京報貝殼財經 

學術指導:清華大學二十國集團(G20)創業研究中心

數據支持:天眼查

出品人:蘇曼麗

統籌:任嬌

記者:方靜怡

數據分析師:董怡楠

設計:任婉晴

校對: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