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來產業圖譜⑥|北上廣深科研單項排名前四 北京三單項居首

7月9日,在「中國經濟向新而行」夏季峰會深圳分論壇「新質生產力下的中國智造」中,新京報貝殼財經首次發佈《2024中國未來產業之城發展指數》(以下簡稱《報告》)。在清華大學二十國集團(G20)創業研究中心的指導下,推出「2024中國未來產業之城發展指數」,通過梳理六大未來產業方向中初具規模的21個產業共710萬餘條企業數據,對32個萬億GDP城市及準萬億GDP城市的未來產業發展程度進行評價,綜合城市政策、科研基礎等,挖掘城市未來產業發展潛力。

在針對各城市未來產業的科研評價上,新京報貝殼財經主要選取以下五個指標:各城市研發投入佔地方GDP比重、普通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相關產業科研論文數量、專利授權數量、產業園及孵化器數量,權重佔比各3%。根據每個城市對應的數據情況,將各數據維度進行標準化處理,再加總形成對該城市的整體科研評價分數,結果滿分為15分。

《報告》顯示,根據科研維度的綜合評價結果,總分計15分的情況下,北京以13.03分位列第一,顯示出其在科研領域的全面優勢。

科技創新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城市未來產業的發展與相關學科研究能力之間存在密切關係。當前全球貿易環境變化、產業與技術的激烈競爭已日趨白熱化,將科技創新真正落實到產業發展的需求十分緊迫。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工程科技和產業創新在科技創新鏈條上環環相扣,相互促進,共同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

科研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對於未來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科研院所密集的城市,緊跟世界科技前沿,把握產業變革與發展趨勢影響,更有機會培育符合未來產業發展要求的優質企業。例如,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在長達28年的時間里,不斷探索體制機制創新,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孵化體系,現已孵化企業3100多家、培育上市公司30多家。

此外,基礎研究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科技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的高低,進而影響國家的綜合實力。加強基礎研究是提升科學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徑,而高校、科研院所與業界的合作,更有助於促進高質量科研成果的轉移轉化,為前沿研究與產業需求之間的互通創造條件。 

北京市有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強大的研發投入和高效的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在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高校及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產業園及孵化器三個科研維度排名均為第一。

2023年,北京市全社會研發投入(R&D)佔GDP比重超過6%,是全國唯一超過6%的城市;到2023年,北京市R&D經費投入強度已連續五年保持在6%以上。32個城市中,北京還擁有最多普通高等學校(92所)和國家重點實驗室(77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佔全國的28.1%。在產業園及孵化器數量方面,北京共259個,也排在全國首位。在賸餘兩個維度——相關產業科研論文數量、專利授權數量方面,北京排名第二。整體來看,北京的科研實力領先全國。

上海、深圳位列科研維度綜合評價第二、三名,上海在相關產業科研論文數量方面排名第一;深圳則在專利授權數量方面位列榜首,2023年全市國內專利授權量達23.51萬件。在其他科研維度上,兩個城市的排名也均在全國前列——2023年,深圳研發投入佔GDP比重為5.81%,排名全國第二,僅次於北京;上海在五個科研維度上發展均衡,均排在全國前四。

廣州、武漢、蘇州、南京四城位列第四至第七名,在不同的科研維度上各有優勢。

武漢高校及研究機構集中,與廣州在高校及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方面分列第二、三名。除高校及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外,蘇州各個科研維度均排在前五,其中專利授權排在第四。南京擁有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在科研維度各指標上表現都較為均衡。

西安、杭州、成都、天津、重慶五城位列第八至第十二名,分數區段在5至6分之間。

西安排名第八,在研發投入、高等學校及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方面具有明顯優勢,2023年研發投入佔GDP比重為5.23%,是全國除北京、深圳外第三個超過5%的城市,但其科研水平存在發展不平衡、轉化效率較低的情況,在未來產業相關論文數量、國內專利授權數量方面受到掣肘。杭州在產業園及孵化器數量上有明顯優勢;成都在未來產業相關論文數量方面名列前茅;天津在高校及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產業園及孵化器數量方面具有相對優勢;重慶的未來產業相關論文數量排名較高。

合肥位居第十三名,主要受限於未來產業相關科研論文的數量,在專利授權、產業園及孵化器數量上也相對落後。但2023年,合肥全社會研發投入佔比為3.91%,在32個城市中排名第七,體現了當地對科研的重視。

排名靠後的城市中,大部分為非省會城市,所擁有的高等教育及科研資源相對較少。值得注意的是,福建省各城市(廈門、福州、泉州)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但由於長期以來注重對外貿易,針對未來產業的科研潛力不強,均排在20名開外。

高校及科研實力較為集中的城市 更有利於發展未來產業集群

從區域的角度看,東區沿海城市以及北京、深圳等城市在科研實力上普遍較強,這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對外開放程度、高校集中度較高有關。

「未來產業之城」科研維度綜合評價排名前十中,有四座城市位於長三角地區,廣州、深圳帶動下的珠三角地區潛力也不容小覷。而中西岸城市如武漢、西安、成都等,雖然當地高等教育資源相對豐富、科研實力有所提升,但仍需加強研發投入和科研環境建設。東北地區的城市在科研實力上相對落後,需要加大改革力度,促進科研與產業的深度融合。

整體上看,直轄市及省會城市在科研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在前十名中,僅深圳、蘇州為非省會城市,其中深圳為副省級城市。省會城市的高校及科研實力較為集中,且一般擁有當地省份的政策傾斜,以及較為充足的科研經費投入,更有利於發展完善產業集群,在未來產業的研究和實踐中有所突破。

深圳的高等教育發展雖起步較晚,但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十三五」期間,深圳市出台《關於加快高等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旨在推動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此外,深圳還積極推進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支持新建高校申請研究生學位,以提升整體教育質量,目標到2025年,高校數量達到20所左右,併成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

蘇州在科研維度方面的劣勢也在於高等學校及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其餘四個方面均排在前列,尤其是專利授權數量,2023年,蘇州國內專利授權量為13.08萬件,僅次於深圳、北京、上海,超過廣州排在第四位。基於當地的產業優勢,蘇州也在致力於促進前沿科學研究的產業化進程。例如,蘇州光電技術研究院聚焦於光電子領域,近年來通過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形成了光子產生、傳輸、調控、接收的光子產業發展全鏈條。通過積極引進高水平研究型高校,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共同發展的戰略,蘇州形成了獨特的高等教育發展模式,也為未來產業的發展積蓄了力量。

出品:新京報貝殼財經 

學術指導:清華大學二十國集團(G20)創業研究中心

數據支持:天眼查

出品人:蘇曼麗

統籌:任嬌

記者:方靜怡

數據分析師:董怡楠

設計:任婉晴

校對: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