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幼兒園「整容」

    新桃源幼兒園變得四通八達。受訪者供圖    新桃源幼兒園變得四通八達。受訪者供圖
    在九祥嶺幼兒園新拓展的戶外平台上,孩子們在放紙飛機。受訪者供圖

    海月華庭花園幼兒園的活動平台,是用兒童喜歡的玩具連接的。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晞/攝    海月華庭花園幼兒園的活動平台,是用兒童喜歡的玩具連接的。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晞/攝

    起初只是一次開會後的閑談。周紅玫聽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建築工務署的同事提起,他們即將接手143所學校的修繕項目,工期短,要在暑假內完成,學校遍佈南山區,「面大量廣」,其中許多是剛剛「民辦轉公辦」的幼兒園,單個項目小,資金有限,不可能推倒重建一個新的,只能在原有基礎上做小微改造。

    而且,每個學校希望修繕的問題都不一樣:有的漏水漏電,有的有結構、消防等安全問題,有的要改造廁所,有的想在不增加建築面積的情況下,儘可能拓寬體育用地,增加公共活動空間,特別是適合南方多雨炎熱天氣的半室外活動空間。

    一旁的周紅玫聽完,即興起名,「就叫百校煥新」。這位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城市和建築設計處四級調研員長期關注校園建築,一直想找機會把那些年久失修的校園建築翻個新,「小微工程也有建築學的價值,要給校園加分,而不是顛覆」。

    1

    等到實地調研,周紅玫發現,問題比她想像中複雜:瓷磚脫落,管線分佈混亂,滲水漏電,建築主體結構不穩定;大批「民轉公」的幼兒園年久失修,無法滿足採光通風等基本要求;還有少量地產商開發小區時配備的幼兒園,沒有內裝就直接交付;每換一個園長,學校會換新的風格,四處加建,使得整個校園視覺雜亂,「就像一本錯亂無章的通識課本」。

    「欄杆越加越高,就像牢籠。家長趴在街道欄杆外看孩子在狹小的空間裡踢球。」這與周紅玫理想的幼兒園不太一樣,她認為,「幼兒園是孩子對空間、環境的認知啟蒙,孩子是靠身體摸爬滾打去探索環境,空間體驗很重要。」

    周紅玫發現,這類日常性的校園修繕工程往年由深圳市政府撥款給教育局,再由教育局撥款給學校,學校自行找施工方承包工程,施工方會贈送設計,但工期很短,設計費低,以往吸引不了好的建築師,思路停留在裝修思維,注重實用,難以整體提升。「一次修繕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於是每年暑假都得修修補補。」

    項目開始前,許多幼兒園提交的修繕清單也延續了以往的實用風格:刷新外牆、換個門……

    「不能重覆過去的問題,(百校煥新)不是表面的美化工程,這次改造後,至少未來幾年,校園不需要再修修補補。」周紅玫計劃,要精準針對每個學校的核心問題,用建築學的方式對症治療。

    但這類小微工程吸引不了大型建築事務所。周紅玫就把許多有國外學習背景的青年建築師拉進來,「他們有天賦、有想法、也有技術,但缺少實踐的機會,也沒有太多落地的作品,同樣量大面廣,但是他們幹勁足,也願意在這類‘硬骨頭’項目上傾盡全力付出」。

    她請示南山區政府後稍微調高了設計費的比例,讓建築師提前進入學校,發現問題,給出策略方案和改造清單,校方也提前參與進來,避免了以往「交鑰匙工程」帶來設計與使用的錯位。

    在這批等待修繕的幼兒園里,深圳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楊鎮源選了九祥嶺幼兒園,「改造難度大,有挑戰」。

    這所幼兒園由20世紀90年代的一個工廠改建而成,二、三樓的走廊砌的是實體牆,孩子踮起腳也看不見走廊外的世界,樓梯是設計給成人的,對孩子來說,台階太陡了。而且,這是九祥嶺城中村唯一的幼兒園,招來的都是附近租戶的孩子。

    楊鎮源在幼兒園門口蹲守過,發現接送孩子的大多是爺爺奶奶,很多孩子不願意回家,因為回到城中村,可以玩的公共空間更少。

    逼仄!從空中俯瞰,九祥嶺幼兒園幾乎要被「包圍」了:一面朝著西麗小學,另一面和居民樓貼得很近,幾棟「握手樓」和幼兒園的邊界不足兩米。由於戶外空間不足,孩子做運動只能錯峰出行。

    「要是沒有百校煥新,我們也是要請施工隊來加固的。」九祥嶺幼兒園副園長高若娟介紹,幼兒園的結構鑒定報告顯示,有安全隱患,「我們和別的幼兒園不一樣,別的幼兒園是在良好的校園基礎上構建最新的教學理念,我們的重點是結構加固和空間提升」。

    另一個同樣建設於20世紀90年代的新桃源幼兒園,在「民轉公」後,也面臨各種修繕難題。

    新桃源幼兒園園長欒紅楓回憶,她第一次走進幼兒園,就有被勸退的感覺,「校門口走進來很黑很暗,外面下多大雨,裡面有些角落就下多大雨,衛生間是農村溝槽式廁所,沒有扶手,沒有遮擋,男孩女孩混在一起上廁所」。

    而且,原先民辦幼兒園的教師薪金低,吃住都在幼兒園里,3300平方米的幼兒園要住30多位教職工,只剩下一半空間留給孩子。長期在公立幼兒園工作的欒紅楓有一套自己的教育理念,「幼兒園的空間應該孩子優先」。

    2

    兒童優先。這個教育理念在欒紅楓和對角線建築工作室主持建築師印實博的第一次溝通中,被反復提及。欒紅楓回憶,當時,兩人沒有聊具體的修繕項目、設計思路,反而聊幼兒園的孩子是什麼樣的、孩子的童年是什麼樣的、應該給孩子什麼樣的空間……

    「他有很好的兒童觀。」那次溝通後,欒紅楓和印實博的教育理念一拍即合。後來,印實博給出設計方案,要把一樓的教師辦公室打通,拓寬戶外空間,教師搬到二樓辦公,把一樓留給孩子。欒紅楓說,教育理念通過建築師的設計成為現實。

    另一個打通空間的做法是,把教室的隔牆改為玻璃摺疊門。「以前走廊是走廊,教室是教室,現在教室可以像工具箱一樣,打開門以後,連接走廊,成了加大版教室。」周紅玫介紹。

    印實博回憶,新桃源幼兒園的建築圖紙不全,要依靠建築師一點點摸排整個園區的建築結構,承重牆無法打掉,只能在原有結構上改造設計,後來施工時還因承重牆問題,臨時修改了好幾次圖紙。

    他想保留20世紀90年代的風格,沒有選用當下常用的鋼扶手,保留了原來樓梯的木扶手。「木扶手摸上去有溫度,而且扶手的棱角已經被孩子們的手磨圓了,那是時光的痕跡」。

    印實博做過不少校園建築的設計,其中,幼兒園是最難把握的,因為幼兒園的孩子與建築師的年齡相差最大。他不希望設計一個故意低幼化的、七彩的幼兒園,「明明可以正常交流,就說吃飯,而不是吃飯飯」。他選擇保留白色作為底色,把原先大紅色的圓錐屋頂刷成淺紅。

    他認為,以往幼兒園建築設計缺少建築師參與,教師們大多根據教學需要採購傢俱、添置大型遊樂玩具,沒有考慮建築整體性,以至於新買的遊樂玩具更像傢俱,和原來空間不協調。

    欒紅楓也說,大眾對幼兒園的印象很刻板,幼兒園一定要是七彩的、濃烈的、鮮豔的,有各種具象的形象,比如米老鼠、機器貓,但孩子創造力不該局限在具體符號上。她很喜歡最後以白色為基底的新校園,素雅、別緻。

    楊鎮源同樣為九祥嶺幼兒園選擇了白色為底色,「城中村顏色太多,很混亂,把幼兒園刷白後,孩子一走進學校有靜下來的感覺。」他把實體的圍欄、圍牆改為細欄杆,讓孩子站在走廊上就能看到隔壁西麗小學辦運動會。

    他甚至拆除教師宿舍,讓幼兒園有了後院,孩子能繞著幼兒園跑步,做體能大循環項目。他還把淨寬1米的走廊,向外用鋼結構拓寬至2.4米,走廊也成了體能大循環的路線之一,孩子能從一樓跑到三樓,再跑下樓。

    還有的建築師把玩具嵌進建築里。顧田建築工作室主持建築師顧田在海月華庭花園幼兒園的操場,設計了12個高低交錯的活動平台,就像12張嬰兒床,增加幼兒園的活動空間。一開始,他選用階梯連接活動平台,後來轉念一想,應該用兒童喜歡的玩具去連接。

    於是,連接12張「嬰兒床」的是滑梯、鞦韆、吊橋、攀爬的吊繩……「幼兒園應該像一個小型遊樂場,校園建築就像個大型玩具。」顧田說,這種創意未知感很強,能激發孩子的探索欲。

    落地那天,在許多建築工人的注視下,他第一個鑽進攀爬網里——一個成人在狹小的空間里像孩子一樣扭來扭去,「有點糗,但親測很好玩」。

    3

    「百校煥新」項目至今已經兩年。建築師的創意體現在幼兒園的各處細節里:拱形的音體室、V形的支撐柱、彎曲的漸變色的欄杆;幼兒園的綠植種在死角,建築師用連廊讓孩子親近自然;教師食堂選用玻璃牆,孩子能趴在玻璃外看著老師吃飯,營造平等的師生關係。

    周紅玫對其中彎曲欄杆的設計印象很深:「從外面看,彎曲的欄杆像波浪,像一把豎琴,走到裡面,彎曲處是孩子們的座椅。」更重要的是,她認為應該讓孩子意識到,堅硬如鋼管,也可以變得柔軟。

    高若娟說,2022年暑假改造完成後,九祥嶺幼兒園再也沒有修繕過,老師們根據課程需要,填充建築師預留的空間。最近,孩子們提出想學紮染、做木工。新的學期,幼兒園計劃添置工具,把美術館和科學館改造成編織區、木工房。

    目前,少子化的浪潮席捲了中國多地,許多地方選擇把幼兒園改為養老院。但深圳的幼兒園老師卻說,目前仍感受不到少子化對招生的影響。

    周紅玫也說,深圳目前還面臨學位緊缺的問題,對少子化有滯後性反應。她曾和一位校長建議,學校能退讓一塊校前區給接送的家長休息,放學後提供給社區居民有個聚會的地方。校長一開始很猶豫,但改造後一看,覺得校前區對家長、學生都好,「他後來說面積應該做得更大」。

    楊鎮源設計深圳大學附屬南山幼兒園時,在入口的拐角處設計了校前區,為家長放了幾把座椅。最近,幼兒園又聯繫楊鎮源,希望在校前區加蓋雨棚,為家長遮陽避雨。

    寶安區一個幼兒園想新建繪本館。印實博把繪本館選在了最靠近校門口的房間,還設計了第二道校門,等到週末和寒暑假時,幼兒園可以打開第一道校門,讓社區居民和家長們帶孩子來繪本館讀書,又可以關上第二道校門,保護幼兒園的教學環境。最近,他發現,在幼兒園的公眾號上,已經可以預約進入繪本館了。

    周紅玫認為,這都是很好的嘗試,讓學校開放一部分空間服務周圍社區。

    原先的新桃源幼兒園,只能依靠樓梯直上直下。印實博搭起了各種活動平台、連廊,把不同樓層、不同班級連接起來,幼兒園變得四通八達,多了很多通道。

    「孩子可以通過走廊一直爬到屋頂。從教室去往沙地,多了好幾條能走的路,孩子可以計算怎麼走更方便,哪一天心血來潮了,繞路走也可以。」欒紅楓舉例,等孩子爬到屋頂,又有3種方式可以攀爬,攀岩、攀爬網、台階。

    她解釋,幼兒園的孩子跑跳蹦爬比較多,上肢鍛鍊不足,把繩索類器械揉入建築里,讓孩子在探索校園的同時,彌補上肢運動不足。

    大班的孩子觀察連廊,覺得很像城市里的地上鐵,於是在連廊的地面貼上鐵軌的路線,還為校園地鐵的開通辦了剪綵儀式,有人製作安檢機,有人充當講解員,有人發放乘車幣,隔壁班的中班孩子扮演乘客,不同年齡的孩子混在一起玩。

    新桃源幼兒園還辦了建築設計大賽,開設「小小建築師」課程,鼓勵學生設計校園。最後,大班、中班、小班的孩子聚在一起投票,選出最喜歡的方案:那是一位孩子手繪的創意,要在連廊上蓋一截光影屋頂,陽光透過屋頂的彩色玻璃照射到平面上,呈現不同的顏色。下學期,這個光影屋頂將在師生的合作下成為現實。

    以前,為了騰挪更多活動空間,新桃源幼兒園沒有栽樹,也沒有綠化。如今,孩子在新開闢的草地上,搭起帳篷,架起躺椅,中班的孩子用磚頭砌成野炊爐,小班的孩子扮演廚師假裝在又煎又炒。

    「教育孩子不只是老師的事,需要一個村子的人,」欒紅楓說,需要不同專業不同背景的人加入教育的隊伍,越多越好。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晞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7月31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