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反補貼調查終裁倒計時,電動汽車駛入角力場

圖/IC圖/IC

自去年10月歐盟發起反補貼調查,到今年7月初開徵臨時反補貼稅,一場關於電動汽車的角力,已持續9個月時間。

7月20日,一場工作會談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會談中,出席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第二次聽證會的代表團與歐盟中國商會就案件的進展、歐盟機構和產業界動向,以及如何保護中國汽車企業在歐發展權益等交換了意見。

按照歐盟反補貼程序規定,預計歐委會將於2024年11月初做出最終裁定。在此之前,中國車企密集採取行動,捍衛合法權益亦在爭取轉機。

當地時間7月18日和19日,歐委會應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簡稱「中國機電商會」)和上汽集團要求,分別舉辦了聽證會。

「中方仍然對本次調查取得一個平衡的解決方案持開放的態度,並抱有希望。」作為本次調查的中國電動汽車行業抗辯方,中國機電商會表示,歐委會初裁中關於補貼、損害威脅、因果關係以及程序方面違反了WTO規則,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對此非常擔憂,並呼籲歐委會在終裁中進行糾正並終止調查。

歐盟開徵臨時反補貼稅,抽樣過程存爭議

經歷幾個月起伏,歐盟反補貼調查靴子逐漸落地。

7月4日,歐委會公佈了初步裁定,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臨時反補貼稅,三家抽樣企業中,上汽集團關稅加徵稅率達37.6%,吉利汽車加徵稅率為19.9%,比亞迪為17.4%。

此外,其他配合調查但未被抽樣的中國汽車生產商將被徵收20.8%的加權平均關稅,包括愛馳、江淮、華晨寶馬、奇瑞等13家車企;未配合歐盟調查的電動汽車製造商稅率與上汽集團加徵稅率相同。

歐委會微調了6月12日預披露的加徵稅率。其中,吉利從20%下調至19.9%,上汽集團及其他未配合調查企業加徵稅率則從38.1%下調至37.6%。歐盟現有汽車進口關稅稅率為10%,這意味著中國產電動汽車進入歐盟總關稅稅率將達到27.4%、29.9%、30.8%和47.6%不等。

臨時關稅已於7月5日起生效,最長期限為4個月。在此期間,歐盟成員國將投票決定是否將其轉為為期五年的正式關稅。

在歐盟電動汽車行業未主動申請調查,且歐盟內部意見不一的情況下,歐委會一意孤行採取徵稅措施,遭到多方強烈反對。

中國商務部表示,歐委會在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中,未採用出口量最大代表性標準,只選擇了3家中國本土企業作為抽樣企業。歐委會抽樣標準不合規,抽樣過程不透明,抽樣結果不公正,有關做法涉嫌違背世貿組織規則、歐盟法律,是對中國電動汽車企業的歧視性選擇,將嚴重扭曲補貼調查結果。

在7月18日舉行的聽證會上,中國機電商會副會長石永紅在發言中提到,歐委會對中國出口商未按照規則和以往實踐採取出口量最大原則進行抽樣,只抽取了代表中國總出口39%的三家中資企業,同時對歐盟產業抽樣的產銷量代表性較低,抽取的四家歐盟企業合計佔歐盟產業的產銷量分別只有30%和32%,導致歐委會的價格影響分析以及歐盟產業微觀經濟指標的數據收集等方面都存在底層代表性問題。

面臨市場準入障礙,中國車企抗辯

按照歐委會反補貼調查流程,初裁結果公佈之後,利益相關方可以在7月5日後5天內要求歐委會舉行聽證,並在7月5日後15天內提出抗辯意見。

7月5日臨時反補貼稅生效當天,上汽集團率先提出,要求歐委會舉行聽證會,進一步依法行使抗辯權。

根據全球汽車行業信息資訊機構JATO數據,2023年上汽集團在歐洲十三國的出口量最多,去年全年出口量為242861輛。

「在調查過程中上汽已提交了數以千計的書面資料,但歐委會忽略了上汽提交的部分關鍵信息和抗辯意見,虛增了多個項目的補貼率。」在7月19日反補貼調查專題聽證會上,上汽集團表示。

不過,目前歐委會尚未反饋進一步的結果。「對方沒有明確回應。」一位知情人士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在聽證會過程中有些不清楚的地方進行了個別討論,但最終對一些訴求並沒有直接回應。我們希望能夠達成雙方都滿意、還能夠接受的一個解決方案。」

2021年歐洲成為中國出口新能源汽車第一目的地。歐盟中國商會調研顯示,對大多中國車企而言,歐方加征10%以上關稅即為高位區間,將對中國車企對歐出口帶來直接負面影響。

在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章弘看來,歐盟針對中國車企的高額稅率,影響顯而易見。首先,這輪徵稅將直接導致中國車企出口歐盟的電動汽車價格上漲。對於歐洲消費者而言,無疑會削弱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市場的競爭力。

不過,中國作為全球電動汽車產銷第一大市場,國內市場銷量遠高於歐美市場銷量的總和,對歐電動汽車出口僅佔中國電動汽車產量的5%左右,且大多為歐美品牌。中國自主電動汽車品牌在歐洲的市場佔有率也遠低於歐洲本土企業。

中歐雙方磋商進行時,「磋商層級比以往更高」

此次臨時反補貼稅是否成為永久性關稅,取決於歐盟27個成員國能否在終裁前達成一致(除非多數反對,否則將視為達成一致),這也成為我國與歐盟及其成員國進行談判或協商的關鍵窗口期。

根據商務部信息,在歐委會正式立案後,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於2023年10月24日即致信歐委會執行副主席兼貿易委員東布羅夫斯基斯,希望通過對話磋商妥善解決此案。2024年2月,王文濤在世貿組織第13屆部長級會議期間會見東布羅夫斯基斯,當面提出同歐方進行對話磋商。5月19日,再度致信歐方,重申希望對話磋商解決此案。

此外,中方技術層自立案伊始就通過實地核查、聽證會等各種渠道向歐方密集釋放願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處理經貿摩擦的信號。6月12日,歐方發佈此案初裁的當天,東布羅夫斯基斯回信王文濤,表達希望雙方加強對話以推動解決此案的願望。

僅10天后,王文濤應約與東布羅夫斯基斯舉行影片會談,雙方商定就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案啟動磋商。中方於6月23日派出工作組赴歐會談,雙方還以影片形式同步舉行了多輪技術磋商。

「在初裁階段我國官方就已較為正式地介入,並提供了更強的支持,磋商的層級跟以往相比也更高。」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在接受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

貝殼財經記者梳理看到,4月王文濤在法國巴黎主持召開在歐中資電動汽車企業圓桌會,吉利、上汽、比亞迪、寧德時代等十餘家企業代表參加了會議;6月在西班牙巴塞隆拿主持召開中資企業圓桌會,製造、綠色能源、運輸等領域十餘家中資企業和歐盟中國商會負責人參會。

  「兩次圓桌會重點關注中歐經貿關係中的挑戰和機遇,包括市場準入、技術壁壘、政策環境、企業競爭力和貿易保護主義等問題。」一位知情人士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企業、商會和監管部門普遍關注如何應對歐盟的貿易保護措施,以及如何在這種環境中實現穩步發展。企業代表們指出了在歐市場面臨的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等挑戰,並對未來的市場發展提出了建議。

「目前,中歐雙方正在就電動汽車反補貼案進行磋商,事實和規則是磋商的兩大支柱。這裏的事實是指雙方認可的客觀事實,而不是單方認定的所謂‘事實’。」7月11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詠前表示,希望歐方正視中國電動汽車競爭優勢並非來自補貼的事實,正視中歐汽車產業合作有利於共同發展的事實,正視歐盟業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事實,真正作出基於事實和規則、合理且客觀的決定。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張冰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