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臨港海邊看日出太火:上千輛車擠得無法動彈,有人通宵等候……

「浦東惠南宣橋,有車,3個空位,8月2日晚或者8月3日淩晨1點出發,有誌同道合的人一起嗎?」「今晚有一起的嗎,拚個車,在靜安,可以AA油費。」……

暑假以來,去上海臨港海邊看日出大火,社交平台遍地都是找搭子拚車看日出的信息,而上週日,由於預報有火燒雲出現,更是吸引了大批本地市民以及來上海旅遊的遊客前往臨港。

「我是個攝影愛好者,已經在臨港住了16年,無數次去海邊拍攝,上週日可以說是這十幾年來堵車最嚴重的一次。」市民盧先生告訴記者,上週日,為了拍攝火燒雲畫面,他淩晨4點15分駕車抵達小桉路堤頂路,結果發現,馬路已經成為大型停車場,預計有數千輛車,混雜著電單車、單車,根本無法動彈,最後被困3小時才得以脫身。

更讓他擔憂的是:現場很多人翻越鐵絲網下海。「既然這片美麗的海灘如此受歡迎,不如變堵為疏,通過優化管理手段,讓‘上海天空之鏡’更明亮。」盧先生等多位市民提出建議。

開車去臨港看日出,1.4公里被堵3小時

「坐標嘉定,有車,找拍照搭子」「有車,在浦東,今晚出發」「水瓶女一枚,嘉定江橋,求看海搭子,懂拍照,可以AA油費」「明天淩晨1點有去的嘛?開車接你,拚個油費」……在社交平台搜索「臨港看日出」,可以找到許多拚車找搭子去看海、看日出的信息,也可以看到很多臨港日出的美圖。

然而,7月28日的經歷卻讓很多人差點「崩潰」。「今天到臨港海邊,結果在大堤上堵了40多分鐘,人太多了,體驗感太差!」市民萬先生在經歷大擁堵的混亂場面後忍不住在社交平台發文。

萬先生告訴記者,自己是一名觀鳥愛好者,2015年買房搬家到臨港,「臨港是一個不錯的觀鳥區域,7月28日大潮汛,而大潮汛對觀鳥來說是一個有利時機,加之颱風‘格美’影響,有可能會有意外觀鳥收穫,所以,我當天淩晨4點50分就駕車抵達了小桉路,然而一到那裡,現場的情況令人吃驚,只見道路兩側都停滿了車,中間只留出一條車道,想要掉頭離開此地已經絕無可能。」

萬先生說,他估計當時馬路上停了兩三千輛車,許多人被困在原地動彈不得,而已經下到海邊的有上千人,從車牌號來看,外地牌照的超過一半,「當然,僅憑車牌號無法完全斷定是本地人還是外地遊客,但從一些交流中我發現,是有很多來上海旅遊的遊客,特地來臨港看海、看日出,特別是一些內地城市的遊客,可能沒有體驗過海邊看日出。」

在等待一個多小時,現場秩序依然得不到緩解的情況下,忍無可忍的萬先生選擇了報警,20分鐘後,警察趕來疏導,交通秩序才慢慢開始恢復。「我大概被堵了2小時左右。」萬先生說,他居住的小區到海邊只有3公里,平常開車5分鐘都不到,當天堵車最嚴重的區域是小桉路堤頂路至東港大道堤頂路,這段路才1.4公里左右。

市民盧先生被堵的時間更長。「我是4點15分到的小桉路,大概7點15分才得以離開海邊道路。」盧先生說,他是一名攝影愛好者,自2008年隨就職單位一起,搬遷到臨港生活後,無數次去過海邊拍攝,「這些年,每年暑假來臨港看海、看日出的市民、遊客都不少,但從來沒有像上週日人那麼多、現場如此混亂。我是週五、週六和週日淩晨連續三天都去了,週五淩晨人一點不多,開車很順利,週六淩晨人稍微多一點,但也沒有大面積擁堵,而週日淩晨可能是因為軟件預報有火燒雲的可能,人一下子就非常多。」

盧先生說,他還看到不少通宵守候在海邊的人,有的睡在車里,有的帶了摺疊桌椅,吃吃喝喝聊天,直到日出,「從外地趕來的學生也不少,他們有的打網約車,有的打摩的,有的騎行。平時,只有愛好攝影的人或者本地趕海抓黃泥螺的人才會淩晨三四點來海邊,現在人真的越來越多。」

萬先生認為,網絡推動也是很多人通宵達旦來臨港看日出的原因,「很多人就是為了拍照片、影片發朋友圈、發新媒體平台,或者開個直播。」

大美海邊日出背後,翻越鐵絲網安全隱患不小

從網民們曬出的照片來看,臨港海邊的日出可謂驚豔。然而,也有不少人指出,自海邊設置鐵絲網以後,眾人不得不翻越鐵絲網才能下海,很容易被劃傷。

社交平台上,也有人曬出被劃傷或者摔倒的照片、影片。有人戲稱:「臨港一日遊必看日出,也必去六院臨港分院。今後隨著滑雪場的開放,又多了一個去六院的理由。」

盧先生拍攝了一些遊客翻越鐵絲網的照片和影片,「鐵絲網可能是比停車混亂更可怕的事情,因為會割傷人。」

記者從盧先生以及網上其他影片看到,男生一般都可以一步跨越鐵絲網,而女生通常跨不過去,需要他人助力,裙子經常被鐵絲網勾住。於是,有人在鐵絲網上鋪了一塊木板,但並不是十分平穩,依然存在安全隱患。

萬先生也對鐵絲網的存在十分擔心,「這不是阻止人們下海的好的管理辦法,反而容易傷人。」

市民建議:不如「變堵為疏」

「臨港的海灘雖然不像海南的細沙灘,而是硬沙灘,但它有它獨特的美,所以才有‘上海天空之鏡’的美稱,我們應該優化管理措施,在安全的前提下,讓更多人能夠欣賞臨港海灘的美,讓它成為臨港一張靚麗的名片。」曾經在2021年至2022年,花費兩年時間專門以臨港海灘為主題進行過拍攝的盧先生建議,首先要在遊客高峰安排力量對交通進行疏導,其次必須調整鐵絲網。

萬先生則從交通秩序、下海安全兩個方面提出了他的想法。

「在交通秩序方面,我認為,應該在週末、節假日以及預報有朝霞、晚霞的日子,現場安排交警等相關力量進行疏導;或者在遊客量大的時間段,將相關道路設置成單向通行,比如從小桉路進,從東港大道出;道路設置單側停車,而不是可以隨意佔據道路兩側停車,留出應急通道的空間。」

「在海邊安全方面,一是恢復或者開闢專門的安全的下海通道,同時現場可以設置每日潮汐預報,告訴人們什麼時候漲潮、什麼時候退潮。潮汐預報是可以通過官方途徑查詢的,但是我發現有不少人不提前查詢,盲目趕過來,導致在大潮汛的日子或者漲潮的時候還有人來看海,實際上根本下不去海。」

萬先生認為,「堵」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從實際情況來看,現在的措施並沒有堵住源源不斷前來看海、看日出的人們。」

市民黃先生從小在臨港長大:「我從小在海邊玩,現在有了鐵絲網,感覺隔斷了童年回憶。」他認為,如果這片區域是生態保護區不讓進入,則可以向市民、遊客充分告知理由。即便成為了生態保護區也不代表不能對外開放,可以根據潮汐規律,劃定一個區域和開放時間段。

市民陳先生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建議:首先,他認為一定要進行交通疏導和管理,可以設置停車場,哪怕這個停車場離海邊有一定距離,市民、遊客需要步行抵達海邊,但相信大部分人能夠理解這樣的做法,總比現在亂停車好;其次,鐵絲網給人的形象不佳,可以換一種溫馨提示的做法;此外,要進行公共設施的配套,「我目測7月28日早晨至少有1萬人在海邊,有的在大堤上,有的在海邊,但現場沒有廁所、沒有垃圾桶,就有人隨地大小便、亂扔垃圾。」

「我覺得,臨港海灘是上海,乃至杭州灣最漂亮的海邊,應該要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去進行管理,歡迎更多的人來欣賞臨港的美。」陳先生表示。

(原標題為《上海這裏太火!大批人通宵等候,數千輛車擠得無法動彈,市民「抽水」「十幾年來堵得最嚴重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