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位且唯一被授予馮·卡門獎的女航天科技專家吳美蓉逝世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著名的中國航天科技專家,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主席團成員之一,世界首位且迄今唯一被授予馮·卡門獎(譽為「宇航科學盧保獎」)的女航天科技專家,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原主任,資源衛星工程應用系統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中國遙感應用協會創始人之一、首任理事長、高級顧問吳美蓉同誌,因病醫治無效,於2024年7月28日5時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吳美蓉同誌1936年1月生於江蘇常州,曾就讀於江蘇常州高級中學;1952年考入西北工學院(現為西北工業大學);1953年去北京俄專留蘇預備部學習;1954年到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就讀;1960年獲得碩士學位歸國,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一支隊(後改為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12所)從事導彈控制研究;1961年擔任東風導彈橫向製導方案討論組負責人,出色完成任務;1962年至1964年,擔任坐標轉換課題組組長,解決了系列關鍵問題,成果成功應用於我國第一個自行研製的全慣性製導型號;至1977年,參加過20多次大型試驗,16次擔任試驗隊副隊長,多次排除重大故障。

20世紀80年代初,吳美蓉同誌承擔長征火箭測控發射的信息化、數字化轉型任務。1982年參與組建原航空航天工業部的計算機測量與控制聯合公司,從副處長到總經理始終負責技術工作,在戰略/戰術導彈、運載火箭、衛星等20多個型號中有效應用計算機輔助測量與控制技術(CAMAC),使我國航天測控發射技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1985年,面對建國以來首次承辦的大型綜合國際運動會——第11屆亞洲運動會(以下簡稱亞運會),吳美蓉同誌勇挑重擔,擔任亞運會電子服務系統總設計師;經過5年多克服重重困難,開創性地完成計算機、通信、廣播、電視等分系統建設並經受住運行考驗,為亞運會的成功舉辦提供了關鍵支撐,形成航天科技的民用典範,也為我國後續舉辦系列重大國際運動賽事奠定了堅實基礎、積累了寶貴經驗。

20世紀80年代後期,我國緊跟國際推進自主的傳輸式陸地遙感衛星研製。為加強衛星地面和應用系統建設,吳美蓉同誌1990年6月受命組建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並擔任主任;面對當時壓縮編製、精簡機構的國家大環境,經過艱苦努力,在1991年10月5日成功完成創建。在此基礎上,就各界對衛星地面和應用系統普遍缺乏重視的嚴峻形勢,吳美蓉同誌擔任中巴資源一號衛星應用系統總設計師,組織形成了數十萬字的論證材料,向國務院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到相關部委、各領域事企業單位等進行了數百次彙報和溝通協調,為我國陸地遙感衛星地面系統建設、應用推廣和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遙感的需求日益迫切。在原國家計委、國防科工委、航空航天部等指導下,由山西、湖南、江蘇、甘肅、陝西等省市支持,醞釀組建我國遙感領域的國家級行業協會。吳美蓉同誌積極參與、多方協調、大力組織、創新發展,支持全國地方遙感工作會議1992年8月在山西舉行,決議成立「全國地方遙感應用協會」(2002年9月經民政部批準,更名為「中國遙感應用協會」),並依託當時新組建的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成立秘書處。吳美蓉同誌1992年12月3日被原航空航天工業部任命為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後請莊逢甘院士接任;1993年10月5日至7日,在協會第一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被選舉為第一屆理事會副理事長;2009年4月8日,在協會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被選舉為第四屆理事會名譽理事長;2014年9月28日,在協會第五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被聘為第五屆理事會高級顧問;2020年10月17日,在協會第六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被聘為第六屆理事會高級顧問。為協會創建、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2000年後,吳美蓉同誌以國際宇航科學院、亞太空間合作組織等為平台和抓手,積極從事國際宇航交流工作。2001年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IAA)院士,後擔任主席團成員和社會科學部主席。2002年擔任亞太空間多邊合作空間技術應用首席專家。2014年1月10日,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世界航天局長峰會上,吳美蓉同誌被授予「馮・卡門獎」,以表彰她50多年為航天事業和國際航天合作作出的突出貢獻。IAA秘書長康坦先生稱讚「在她身上體現了中國人勤勞勇敢、堅忍不拔、無私奉獻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