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強縣名單發佈:GDP千億縣域達59個 城市群成重要推動因素

7月31日,賽迪方略縣域經濟研究中心對外發佈《2024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報告。

數據顯示,2016-2022年,中國縣域地區生產總值由33.1萬億元增長至46.7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5.9%。同時,2023年,GDP千億元以上的縣域有59個,超過400億元有312個,200億元以上的有761個,100億元以上的有1298個。

報告提出,城市群和都市圈在中國縣域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成為推動千億縣誕生的重要因素。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快速發展,江蘇省的園區經濟、浙江省的塊狀經濟以及福建省的民營經濟均在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形成了重要的經驗。

全國千億縣達59個 形成六大典型發展模式

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有59個千億縣,10個縣(市)GDP超2000億。千億縣以全國1.2%的陸地總面積、4.5%的常住人口,貢獻了全國7.6%的GDP、10%以上的規上工業企業產值、10%左右的專精特新新「小巨人」企業。

截至2023年,全國有崑山市、江陰市、張家港市、晉江市、慈溪市、長沙縣、義烏市等7個超強縣,其中,2023年,崑山市、江陰市GDP達到5000億元左右,一舉超過烏魯木齊、蘭州、呼和浩特等7個省會(首府)城市。

報告指出,城市群和都市圈在中國縣域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推動千億縣誕生的重要因素。

報告進一步研究發現,千億縣形成了六大典型發展模式,一是以崑山市、江陰市、慈溪市、義烏市等為代表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創新驅動主導模式;二是以晉江市、南安市等為代表的粵閩浙沿海城市群產業集群驅動主導模式;三是以長沙縣、瀏陽市、寧鄉市為代表的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融合驅動主導模式;四是以龍口市、膠州市為代表的山東半島城市群傳統產業升級驅動主導模式;五是以神木市、準格爾旗為代表的呼包鄂榆城市群資源驅動主導模式;六是以仁懷市為代表的核心企業驅動主導模式。

以粵閩浙沿海城市群產業集群驅動主導模式為例,該模式下,政府致力於構建完善的法製環境、市場環境和一流公共服務功能。

具體舉措包括打好民營經濟、品牌經濟、實體經濟「三張牌」;圍繞優勢產業集群打造產業生態,提升產業競爭力等,以晉江市為典型,其培育出了紡織服裝、製鞋2個超千億產業集群,同時,圍繞運動鞋培育體育科技、體育賽事等產業業態,還培育出了49家上市企業和系列知名品牌,優勢產業技術裝備已全面趕超國際同業水平。

最新百強縣名單發佈 11縣市與之無緣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還發佈了2024賽迪百強縣名單,從經濟實力、增長潛力、富裕程度、發展質效四個維度設置評價體系。

具體來看,排名前十的百強縣包括崑山市、江陰市、張家港市、常熟市、晉江市、太倉市、慈溪市、龍口市、宜興市、長沙縣。

從榜單可以發現,中國縣域經濟的區域分佈極不均衡,百強縣中,東區地區佔66席,中部地區佔18席,西岸地區佔13席,東北地區僅佔3席。

與2023年相比,不同區域進入百強的縣域數量有所波動,東區地區上榜縣域數量增加1個縣域,中部地區減少2個縣域,西岸地區減少1個縣域,東北地區增加2個縣域。

此外,百強縣中,江蘇省、浙江省、山東省三省表現突出,分別佔25席、15席和12席,其中,百強縣前10名中江蘇省獨佔6席,并包攬前4位。黑龍江省、吉林省、山西省、甘肅省等11省(市、區)縣域均無緣百強縣。

最後,報告還對縣域經濟的發展提出了五大建議: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引領縣域經濟實現新突破;加快開展新質生產力,培育縣域經濟發展新動能;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厚植縣域經濟發展新沃土;深入推進農業現代化,夯實縣域經濟發展基礎;加快城鄉要素流動,促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

報告稱,促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應當聚焦「人、地、錢」等核心要素,以縣域為重點,引導縣域著力破解阻礙城鄉要素市場化流動的各種障礙,重點降低縣域城鄉要素配置成本,保障鄉村生產要素公平交易,避免城市虹吸效應。比如,吸引城市人才以多種方式參與鄉村建設,如投資、合作、兼職等。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潘亦純 編輯 陳莉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