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芋汐/全紅嬋一路領先,中國隊女子雙人十米台奧運七連冠!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中鐵 劉長煌 環球時報赴法國特派記者 孫龍飛】香港時間7月31日下午進行的巴黎奧運會插水女子雙人十米台的決賽中,陳芋汐/全紅嬋延續中國插水隊的奪金浪潮。兩人從第一跳開始就一路領先,最終以359.10分輕鬆登頂,領先第二名北韓隊43.20分。為中國代表團拿到本屆奧運會的第七金,並實現了該項目的奧運七連冠。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稱,陳芋汐和全紅嬋雖然只是十幾歲的少年,但在參加巴黎奧運會之前,她們已經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插水運動員之一。「她們此次奪得的金牌是中國插水在巴黎奧運會上獲得的第三枚金牌,也是中國插水在奧運歷史上獲得的第50枚金牌,正式超越美國,成為奧運會插水金牌最多的國家。」

陳芋汐/全紅嬋「複製黏貼」式動作。李昊攝陳芋汐/全紅嬋「複製黏貼」式動作。李昊攝

再現「浪花消失術」

「31日的奧林匹克水上中心,陳芋汐和全紅嬋每次登場都能引發山呼海嘯般的歡呼聲,彷彿回到主場」。奧林匹克官網稱,中國組合陳芋汐/全紅嬋在巴黎奧運會女子雙人十米台決賽中再次取得「降維打擊」式的勝利,領先第二名北韓隊43.20分奪金。3年以來,全紅嬋與陳芋汐一直在努力克服身高和體重增長的困難,不斷進行技術的磨煉。來到巴黎賽場,她們再次展現了神奇的「浪花消失術」,兩人的動作猶如「複製黏貼」一般。

「感謝前輩為我們打下的堅實基礎,很榮幸作為中國插水‘夢幻隊’的一員,和隊友一起拿下這枚沉甸甸的金牌。」陳芋汐在賽後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在陳芋汐眼中,能和全紅嬋攜手走過3年的備賽之路,共同站上奧運會的最高領獎台,是最幸福的事。「搭檔3年來,我們共同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比賽,也一起克服了許多困難,感謝全紅嬋,陪我度過了這段最美好的時光。」

陳芋汐/全紅嬋巨大的領先優勢引發關注。香港《南華早報》稱,女子雙人十米台決賽全部五跳結束後,中國隊以359.10的高分位居榜首,毫無懸念地拿下冠軍,「陳芋汐/全紅嬋即便有一跳化身‘炮彈’直接炸進水池,仍然可以從這裏撈走金牌。」

「在巴黎的比賽中,18歲的陳芋汐和17歲的全紅嬋配合默契,讓其他選手望塵莫及」。NBC稱,陳芋汐和全紅嬋是僅有的在前兩個動作中獲得超過50分的插水選手,而前兩個動作的難度係數必須達到2.0。在最後三個沒有難度限制的動作中,她們每次插水都至少獲得了80分。全場沒有其他人的分數能達到。

這是中國插水隊本屆奧運會的第三枚插水金牌,包攬了迄今為止巴黎奧運所有插水項目的金牌。前幾天的賽場上,陳藝文/昌雅妮在女子雙人三米板上摘金,練俊傑/楊昊在男子雙人十米台上封王。自2000年雪梨奧運會以來,中國插水隊從未讓女子雙人十米台的奧運冠軍旁落,實現了七連冠。

「神仙」打架將成最大看點

賽程顯示,陳芋汐、全紅嬋還將於香港時間8月6日參與女子單人十米台的角逐,兩人當中只有一位會在本屆成為奧運「三金王」。

東京奧運會上,陳芋汐搭檔張家齊獲女子雙人十米台冠軍,全紅嬋獲女子單人十米台冠軍。在2022及2023年的世錦賽,陳芋汐連續兩屆封后,而全紅嬋悉數摘銀。到了今年世錦賽,輪到全紅嬋站上最高領獎台,陳芋汐屈居次席。

奧林匹克官網稱,女子單人十米台,「雙保險」全紅嬋和陳芋汐是中國插水隊的穩定奪金點。過去的3年里,全紅嬋和陳芋汐橫掃了各項大賽冠軍,包括世錦賽、插水世界盃和亞運會在內。巴黎奧運會上,陳芋汐距離大滿貫只差單人十米台最後一塊拚圖,而全紅嬋則以衛冕冠軍身份亮相,兩人之間的「神仙」打架將成為奧運會最大的看點。英國廣播公司(BBC)此前把全紅嬋列為巴黎奧運會值得關注的希望之星,「2007年出生的全紅嬋在東京奧運會女子十米台的比賽中獲得金牌,此番在巴黎她將挑戰奧運會兩連冠」。

有望包攬8金

陳芋汐/全紅嬋拿到的這枚巴黎奧運會女子雙人十米台金牌也捍衛了插水「夢幻隊」榮耀,使中國插水隊在曆屆奧運會的金牌總數升至50枚,繼續擴大與美國隊(48金)的領先優勢,進一步坐實「奧運會插水歷史上最成功的隊伍」名號。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稱,自從奧運插水賽在2000年雪梨奧運會增設雙人項目以來,中國就一直稱霸女子雙人十米台,迄今已取得七連冠。「中國在上屆東京奧運插水賽僅在男子雙人十米台失手,不過日前中國隊已重奪此項目的金牌,所以中國隊有望橫掃本屆奧運插水8金」。

中國插水隊未曾在單屆奧運包攬所有插水項目金牌。不過,隨著練俊傑/楊昊在男子雙人十米台上幫助中國插水隊「收複失地」,以及陳芋汐/全紅嬋的碾壓式奪冠,中國插水隊距離本屆橫掃全部8枚金牌的目標越來越近。按照香港「01」網的說法,後續要比的女子單人十米台、男子單人三米板等項目的金牌幾乎是中國插水隊的囊中之物,男子單人十米台金牌的競爭則相對激烈。NBC稱,中國在前兩屆奧運會上都獲得了7枚金牌。「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在一屆奧運會上包攬所有8項插水項目的金牌,但如果說,有哪個國家能做到這一點,那就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