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餐飲加速擁抱團餐市場

今年3月,坐落於陝西西安華為研究所的海底撈首家企業餐廳正式開業。圖為該餐廳一角。史寶冬攝今年3月,坐落於陝西西安華為研究所的海底撈首家企業餐廳正式開業。圖為該餐廳一角。史寶冬攝
位於北京市海澱區的一家連鎖品牌餐廳校園店內,消費者正在用餐。王藝曉攝位於北京市海澱區的一家連鎖品牌餐廳校園店內,消費者正在用餐。王藝曉攝

在企業園區、大學校園,除了吃食堂、點外賣,還有哪些就餐選擇?

餐飲市場競爭激烈的當下,一批餐飲企業正把目光投向企事業單位、學校、醫院等團餐市場。比如,在越來越多高校校園內,就能吃到肯德基、麥當勞、海底撈,喝到瑞幸咖啡、蜜雪冰城。隨著消費需求變化,客群穩定的團餐市場正成為社會餐飲試圖撬開的商業版圖。品牌餐飲擁抱團餐市場,會產生哪些影響?

品牌餐飲發力團餐市場

肯德基、麥當勞、淮南牛肉湯、星J.巴克、瑞幸咖啡……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的潘韋嘉發現,最近一兩年,公司所在園區內陸續開出了一批餐飲品牌店。「就餐選擇更豐富了,平時可以換換口味,體驗還是不錯的。」潘韋嘉說,尤其合作夥伴到訪的時候,品牌餐飲店環境相對好一些,午餐園區內就能解決,方便了不少。

在湖南長沙一所高校就讀的大學生李經南也發現,跟自己以往印象中學校食堂就是「大鍋炒」不同,在校園的不同位置,坐落著西式連鎖快餐和幾家當地常見的品牌餐廳,食堂的檔口也有不少社會餐飲入駐,「吃飯不用怕單調,尤其是跟同學聚餐,身邊就有好去處」。

進校園、進企事業單位、進開發園區,越來越多社會餐飲品牌把目光投向以往相對封閉的團餐市場。

3月25日,坐落於陝西西安華為研究所的海底撈首家企業餐廳正式開業,研究所上萬名員工不出園區,就能以專享價享受到海底撈的產品和服務。海底撈有關負責人介紹,海底撈西安華為研究所店擁有近400平方米的獨立空間。研究所員工在店裡既能選擇各種套餐,也可自由點餐,各式鍋底、菜品、小吃甜品和酒水一應俱全。門店還會在每週不同時段設置專場,提供撈面服務和變臉表演。

更早之前,海底撈「校園火鍋」已在多地試水。去年10月以來,海底撈針對大學生用餐需求,推出校園特色菜單和專享價。例如,不久前海底撈在山東外國語職業技術大學的食堂內開了一家窗口店,主打「高性價比」,番茄面售價9.9元,缽缽雞售價13.9元,引發網民關注。

不只是海底撈,越來越多社會餐飲企業通過檔口入駐、進駐美食廣場、開設獨立門店等方式進入團餐領域。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6月底發佈的數據顯示,麥當勞、肯德基校園店總數量已分別突破百家,瑞幸咖啡、蜜雪冰城、書亦燒仙草等茶飲咖啡連鎖也遍佈各大企業園區和校園。此外,和府撈面、廣州酒家、蓉李記等餐飲企業也紛紛進軍團餐市場。

餐飲市場的中堅力量

一個普通工作日的中午,正是就餐時間,不到40平方米大小的店面內座無虛席——這是一家開在北京某互聯網公司工區負一樓的品牌連鎖快餐店的就餐情形。在這裏,市面上售價37.5元的招牌牛肉飯只要29.25元,單人套餐種類更加豐富,該公司員工持工卡還可以打9折。採訪中,餐廳工作人員介紹,品牌去年底進駐到辦公樓負一層的美食廣場,「營業狀況不錯,能達到預期。」

團餐市場究竟有何特點?吸引力在哪兒?

市場數據顯示,近年來,團餐市場規模保持增長,由2019年的1.5萬億元增至2023年的2.1萬億元,佔全國餐飲市場的比例也由32.1%增至40.5%,已經成為餐飲市場的中堅力量。

從市場構成來看,《2024中國團餐產業趨勢解讀》顯示,在校生是團餐最大的消費群體,佔比77%;其次是企事業單位就業人員,這些群體因集中生活或工作特性,對集中供餐模式高度依賴。

隨著團餐覆蓋群體不斷多元化,每個群體都有其特定的餐飲需求與服務期待,共同構成了團餐市場多樣化的消費生態。比如,在校生追求口感和營養的均衡,更對食品安全有著極高的要求;企事業單位人員更注重團餐的品質和服務,追求高效、便捷的用餐體驗。

賈澎是一家商業運營管理公司總經理,公司主要業務就是團餐的招商與運營工作。「一般企業和高校園區的生意還是比較好做的。」賈澎解釋,因為這裏有穩定的消費群體,客流有保障,而且相對封閉的園區內,大家消費的目的性比較強,比如就是為了中午和晚上的就餐,這樣的客群對商家來說也有很強的吸引力。

據賈澎觀察,坪效,即每平方米面積可以產生的營業額,是餐飲行業衡量收益的重要指標,在高校、企業園區等團餐場所,因為客源有保障,坪效相對較高。

更重要的是,這裏聚集著關鍵消費群體——消費高頻的年青人,而且高校、企業、醫院、事業單位食堂等團餐場景下客流相對穩定,競爭沒有外部激烈,經營較為長久。有分析認為,團餐市場是多變的市場環境中難得的客群穩定、銷售額穩定的市場,也是社會餐飲值得關注的增量市場。

「品牌化」賽程開啟

多年來,團餐市場一直相對封閉發展。哪些因素加快了團餐市場擁抱社會化品牌餐飲的進程?

從團餐提供方看,這首先源於市場需求的變化。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文分析,隨著社會餐飲的滲透,團餐客群也有了更多選擇,比如食堂不好吃,就點外賣。漸漸地,團餐客群對餐飲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團餐市場也面臨著優勝劣汰。

實際上,部分有創新意識的團餐提供方已經開始以檔口的形式豐富其品類,除了自助餐線外,開設麻辣燙、麻辣香鍋、米線、麵條、餛飩、沙拉等窗口,少數開有燒烤、湯品等窗口。「整體看,這些沒有品牌的檔口產品升級迭代能力有限,大多處於有品類無品牌、有形式無口味的狀態。」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在有關團餐市場的分析文章中稱。

外賣發展、消費升級、需求變化,多種因素推動下,高校、企業食堂餐飲運營方也有了引進品牌化社會餐飲的意識。據瞭解,今年以來,就有多家團餐相關運營主體向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提出引薦品牌餐飲進駐的需求。

從餐飲品牌方看,這也是走近年輕消費群體的好機會。

「近年來,團餐市場消費規模不斷擴大,且呈現出持續增長的發展態勢。但整體看,產品升級迭代能力有限,品牌化、集約化、標準化有待提高。」海底撈團餐業務板塊相關負責人介紹,以中大型企業、高校等就餐場景為例,大學生、年輕白領等主要消費群體對餐飲的口味、形式等多元化要求越來越高。在這一趨勢下,海底撈持續進行多種形式的創新探索,開設校園火鍋、企業火鍋等新業態,並推出針對校園和企業的特色菜單和專享價格,與新一代消費者「更近一步」。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社會化餐企關注團餐市場,團餐市場也開啟了「品牌化」賽程。

賈澎認為,相較傳統的食堂,社會品牌餐飲可以提供更多品種、口味上的選擇,同時他們需要面對市場競爭的壓力,這也會倒逼商家做得更好,更好適應團餐消費者的飲食習慣。

「非常歡迎,多多益善。」大學生李經南說,更多餐飲品牌進來,可以豐富選擇,讓餐飲更熱鬧便利。「但也希望原先的粉麵店不要關門,那裡便宜,是我最常光顧的地方。」她說。白領潘韋嘉則希望,公司食堂和社會餐飲品牌可以生態平衡,豐儉由人。(李婕 王藝曉)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08月01日 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