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引導千億國資陪伴「硬科技」

據新華社消息,歷經18個月,北京清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第一個「大算力」芯片近期終於實現流片,但聯合創始人李秀冬卻樂不起來:搞芯片是「馬拉松」,加上錯綜複雜的內外環境影響,資金上「壓力山大」,產品開拓、後續研發都成問題。

就在這當口,北京信息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出手」,投資1.5億元股權,不強調短期收益,並提供智力支持。如此,解了企業「燃眉之急」,還帶動社會資本跟進,讓客戶更有信心,迅速打開了市場。

「政府‘耐性資本’的出現,讓我們有了‘耐住性子’的底氣,用持續攻關實現更多突破。」李秀冬說。

「耐性資本」,顧名思義就是「長錢」,不受短期市場波動干擾,專注於長期的項目或投資活動,並對風險有較高承受力,能陪伴硬科技、科學家與創業者「長跑」。

作為全國首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這兩年,北京積極引導國資做「時間的朋友」,給力「從0到1」創新,鍛造「明天的產業」。2023年12月,北京成立4支百億級政府投資基金,瞄準機器人、人工智能、醫藥健康和信息產業,緊抓發展變革窗口期,力撐關鍵技術產業化;2024年6月,在先進製造和智能裝備、綠色能源和低碳等領域再設一批基金,累計規模達千億元。

國資如何練就「耐性」?北京打破傳統政府股權投資模式。在架構上,採用「國有+市場」雙管理人,既滿足安全要求,也保證了靈活度;在決策上,政府部門、管理人共同推薦形成「項目庫」,實現產業引導、市場選擇「雙贏」;在管理上,打破以往存續期的限制,按單個項目的投資週期進行滾動管理。

「政府看的是綜合收益的‘大賬’,基金將重點發揮逆週期調節作用。」北京市經信局規劃處副處長鄒根紅說:「對有利於戰略佈局、打通行業堵點的領域,即使週期長、收入低,也要保持定力、耐性持有。」

用好「指揮棒」,讓考核考出正能量、考出高質量。作為投資「操盤手」之一,北京京國瑞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梁望南介紹,在考核設定中,財政、經信等多部門反復徵求意見,給了初期不要求內部收益率(IRR)等很多「包容空間」。

以「耐性」強「信心」,為更多企業、產業賦能,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截至目前,前4支基金已完成45個項目的投資決策,涉及金額約51.46億元。

編輯 劉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