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誌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共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其中對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等經濟領域的改革提出了多項具體舉措。

近日,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經濟學院院長董誌勇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談了他對全會公報及《決定》涉及的經濟領域改革舉措的認識。

董誌勇認為,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大勢不可逆轉。他表示,更好地發揮我國經濟發展優勢和潛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續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

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經濟學院院長董誌勇。資料圖片/鄭新洽 攝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經濟學院院長董誌勇。資料圖片/鄭新洽 攝

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大勢不可逆轉

新京報:結合近幾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你如何看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判斷?

董誌勇:結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及《決定》,我認為,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大勢不可逆轉。特別是近年來,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國經濟更是展現出了強大的發展韌性與活力。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0%,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0%,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實現8.7%的增長,高技術製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喜人,分別增長10.1%、11.7%;市場銷售增速回升,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7.5%;貨物進出口較快增長,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5.2%;就業形勢穩定向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下降到5.1%。各項數據顯示經濟運行延續了回升向好的積極態勢。

我國經濟實現穩健增長離不開多方面的政策協同發力。過去6個月,我國統籌穩增長和增後勁,突出固本培元,注重精準施策,把握宏觀調控時、度、效,加強逆週期調節,圍繞擴大內需、優化結構、提振信心、防範化解風險,延續優化一批階段性政策,及時推出一批新政策,打出有力有效的政策組合拳。特別是在擴大內需方面,我國圍繞穩定大宗消費、擴大服務消費、促進農村消費、拓展新型消費、完善消費設施、優化消費環境等六個方面,提出20條具體政策舉措,出台支持汽車、家居、電子產品、旅遊等消費的政策,大宗消費穩步回升,生活服務消費加快恢復。

新京報:當前,中國經濟運行情況如何?你如何看待經濟發展的「大勢」?

董誌勇:經濟運行的多個領域、多項指標已經呈現出積極變化。例如,隨著經濟穩定增長、就業改善和居民收入增長,消費能力不斷提升,信息技術應用和服務消費的擴大顯著增強了消費動力;高技術產業投資佔比穩步提高,通過產業鏈供應鏈優化、新型城鎮化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長形勢良好;國內國際經濟循環不斷改善,在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進一步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合力支持下,我國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銜接更加通暢。同時,科技創新正在催生新發展動能,我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等產業快速成長,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綠色智能產品蓬勃發展,勞動者素質提升並形成新的人才優勢,成為產業升級、結構優化的重要驅動力。

面對世界科技和產業發展大潮,各國均進行了賽前分析性謀劃和佈局。近年來,我國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開展新質生產力,培育壯大新動能,既為中國經濟發展增添了強勁動力,也為各國企業創造了更大合作空間。特別是新產業的快速興起,順應了全球科技革命、綠色發展的大勢。我國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有利時機,大力推進科技創新,鼓勵企業在前沿領域率先佈局、持續投入,歷經多年澆灌培育,一批具備國際先進水平的企業和產業已經脫穎而出。

新京報:對於發揮我國經濟發展優勢和潛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你有什麼建議?

董誌勇: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仍然面臨困難和挑戰,如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等。但從長遠來看,由於我國具有諸多有利的發展條件,包括超大規模的市場需求、完備的產業配套體系、豐富的人力人才資源、多樣化的應用場景等獨特優勢,這為應對風險挑戰、促進經濟長遠發展提供了基礎性保障。

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迴旋餘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也不會變。更好地發揮我國經濟發展優勢和潛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續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

其中,尤其要把握好兩個著力點:一方面,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推動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另一方面,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從而為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紮實推進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決定》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的關鍵時期。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闢廣闊前景。未來應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不斷增進人民福祉,為實現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而努力奮鬥。

有效提升新質生產力,加快打造創新生態體系

新京報:你剛剛講到全球科技革命和我國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問題,《決定》對此也作了部署,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內容?

董誌勇: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技創新逐漸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展現的新質生產力,將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決定》指出,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在當前日益複雜的國內外發展環境下,應充分認識科技創新和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重要位置,不斷推進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深度融合。我想,至少包括這幾個方面的舉措——形成教育、科技和人才之間的良性循環;加快培育一流研究人才隊伍,推動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融通;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打造創新生態體系。

新京報:你說的這幾方面的舉措涉及學術、教育、產業等多方面內容,首先在培養基礎研究人才方面,我們應該怎麼做?

董誌勇:《決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為提升基礎研究水平,應充分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科教資源優勢和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成為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同時,基礎研究必須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結合起來,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才能使其功效最大化。要打通產學研創新鏈、價值鏈,疏通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連接的快車道,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實現科研創新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三級跳」,把科技成果充分應用到實踐中去。

同時,加快培育一流研究人才隊伍,推動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融通。強化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企業在產學研深度融合中的作用,特別是重點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吸引國內外資金、技術,提升產業競爭力。這樣在推動實現科技人才「有能力創新」的同時保證人才「有動力創新」,有助於夯實創新發展人才基礎。

新京報: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是我們近年來一直努力在做的一項工作,對此你有什麼建議?

董誌勇:加快科技創新,不斷拆除製約科技創新的「籬笆牆」,加快經濟「補短板」,打通國內大循環的斷點堵點,有效增強我國產業鏈和供應鏈韌性。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大需求,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著力突破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

我覺得還要注意的就是加快打造創新生態體系。一方面,暢通國內大循環,實現從科研到應用的跨越,需要不斷打通創新鏈上的斷點堵點,提升科技創新效率。另一方面,也要持續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擴大科學研究等國際交流合作,整合好全球創新資源,發揮好創新網絡效應,實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

完善金融安全防線和風險應急處置機制

新京報:《決定》對金融的改革發展提出了哪些重要舉措,你對實體經濟和金融發展之間的關係怎麼看?

董誌勇:《決定》指出,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而作為現代經濟的「神經中樞」,金融已經成為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處理好實體經濟與金融發展之間的關係是面臨的一個日益重要的話題。要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讓金融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須強化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能力;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須落實好防範化解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重點領域風險的各項舉措。金融是現代市場經濟健康高效運轉的保障,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是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進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重要保障。

新京報:你對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處置重點領域金融風險有哪些建議?

董誌勇:在宏觀調節方面,增強政策的賽前分析性。豐富工具箱,在必要時及時推出有效政策,加強對政策執行情況的跟蹤評估,以企業和群眾的滿意度為重要標尺,及時進行調整和完善,增強資本市場的穩定性,維持人民幣彙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在體制機制方面,以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為牽引,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穩妥處置重點領域金融風險,高度關注地方債務、房地產市場、影子銀行等風險點,著力加強風險源頭管控,完善金融安全防線和風險應急處置機制,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

新京報:當前,發揮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你認為應該注意哪些方面?

董誌勇:我認為,要不斷髮展和壯大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具體來說,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為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奠定市場基礎,引導和支持各類金融機構開展科技金融服務,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大對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業績的評價考核力度,鼓勵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長期穩定的融資支持。

同時,進一步健全普惠信貸體系,降低綜合融資成本,優化信貸投向,支持小微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及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鼓勵商業銀行為健康養老服務產業提供更加便捷和便宜的貸款支持,提高老年人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滿意度。加大對數字金融的人才培養投入,全面推進金融領域數字化轉型,深化數字技術金融應用,健全安全與效率並重的科技成果應用體制機制,搭建業務、技術、數據融合聯動的一體化運營平台。

新京報首席記者 吳為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