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家園 幸福美好新甘肅】甘肅甘南:顏值變產值 鋪就致富路

在甘肅省西南部有一處美麗迷人的地方,這裏不僅是黃河、長江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也是藏、漢文化的交彙帶,它就是美麗的甘南藏族自治州。這裏不僅有燦爛的文化和美不勝收的自然風光,也有讓百姓致富的產業。

重走「唐蕃古道」——冶力關

冶力關旅遊區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東北部,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帶,是青藏高原東北邊緣、秦嶺褶皺帶上集高山湖泊、丹霞地貌、亞高山草甸、梯田花海於一體的復合型生態旅遊區。

這裏曾是「唐蕃古道」「茶馬古道」上關鍵的一處驛站,藏、回、漢文化在這裏交融彙聚,留下了許多史蹟典故、傳說故事、遺址遺蹟和民族風情。

正值炎炎夏日,冶力關旅遊景區卻分外涼爽。景區內湖水青中泛綠,山巒、樹木倒映湖中,山水雲天渾然一體,隨波搖曳,景緻壯觀,令人流連忘返。

在景區附近的八角鎮廟花山村,隨著當地旅遊業的發展,當地的農民百姓吃上了「旅遊飯」。八角鎮廟花山村黨支部書記魏建平介紹,廟花山村以前非常貧窮與落後,但隨著當地旅遊業的發展與政府的扶持和幫助,村民從山上搬遷到山腳下來開起了花廬民宿。據悉,該村擁有民宿17家房間39間,每年給村民們帶來的收入在2萬元左右。不僅如此,村子裡面還成立了馬隊公司,為前來旅遊的遊客提供騎行服務,每匹馬每年也可以帶來2萬元左右的收入。村民們吃上了「旅遊飯」掙上了「旅遊錢」,日子也越來越好。

廟花山村只是當地旅遊業發展福利的一個縮影,臨潭縣還有許多的「廟花山村」。

近年來,隨著臨潭縣冶力關旅遊景區旅遊資源的開發,當地在旅遊交通、遊覽、旅遊安全、衛生、郵電、旅遊購物、綜合管理、資源和環境保護等方面也作出了巨大的改進,正在努力讓它從4A級景區蛻變成為5A級景區。

甘南大地上的綠色明珠——大峪溝

大峪溝國家4A級旅遊景區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木耳鎮轄區內,是洮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重要保護片區,也是國家級森林公園、省級地質公園。

這裏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多樣的自然生態,有悠悠藍天和白雲,有清澈的溪水,奇特美麗的山石,連綿的綠林和草甸……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獨特風景。

大峪溝因山水石林而知名,也因原始生態而富有特色,有「人間仙境,聖境天堂」「山雄石奇,水麗林秀」的美譽。景區的9條支溝造就了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觀,9個兄弟的傳奇故事形成了大峪溝濃鬱的民俗風情,9個形態各異的湖泊為大峪溝的美錦上添花。

目前,大峪溝景區基礎設施完備,遊客接待服務功能齊全,配套服務設施健全,成為甘南州重點開發建設的主要景區。

高原上的致富產業——食用菌

卓尼縣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氣候等自然條件,栽培的食用菌品相好、肉質厚、蛋白質含量高,富含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及礦物質等營養物質,口感鮮美。

近年來,卓尼縣緊抓打造「五無甘南」和創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戰略機遇,全力推進現代種植業食用菌、中藏藥材、高原夏菜、青稞、油菜「五個萬畝」產業培育行動,以黑木耳為主的食用菌產業成為卓尼的優勢特色產業之一。

截至目前,卓尼縣建成黑木耳標準化栽培大棚2000多座,引培美美石菇源、菌味生態、納朵朵、山珍土特產等龍頭企業,開展產品研發、加工銷售,基本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鏈。在栽培基地實行「黨組織+龍頭企業+集體經濟+基地+人才+農戶」的產業聯動模式,4家龍頭企業、35家合作社帶動農牧戶5680餘戶,戶均增收6000元以上,並建成年生產1500萬棒、500萬棒菌棒生產線兩條。同時,通過統一菌種研發供應、種植技術培訓、提供生產資料、回收木耳產品、組織精深加工、品牌上市、分享利好,細化服務體系,延長加粗產業鏈條,將木耳產業做深做實,實現產業興農、科技興農、實業興農。

在卓尼縣木耳鎮的多壩村赤鬆茸種植基地,71個食用菌大棚裡面全種滿了價格喜人的赤鬆茸。卓尼縣納朵朵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納欣介紹,這裏夏季氣候涼爽,非常適合赤鬆茸的生長,使其可以錯季種植錯季上市。該公司聯合天津農學院一起研究適合高原的菌種和種植方式來提高產品質量和數量,還通過線上銷售、採摘園建設、短影片拍攝等推廣方式,將卓尼特色食用菌種植與鄉村旅遊相結合,增加產品附加值,提升銷量。

憑藉這些,該基地產出的赤鬆茸不僅銷售到上海、深圳等大城市,還成功出口到了巴西、法國等國家,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

種植基地的建設也為當地的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2023年,該基地為木耳鎮及周邊的49名群眾提供了就業崗位,人均年增收8000餘元,並且用以工代訓的形式培訓了100餘名村民參與食用菌種植。同時,種植技術團隊通過交流和下地指導的方式為卓尼木耳合作社提供免費技術指導服務,幫助農戶解決種植難題,共同促進食用菌發展,為當地村民鋪就致富道路。

【責任編輯:閆景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