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碳要聞:說說奧運碳減排的那些事情(碳報第108期)

正文

一、雙碳要聞

A、政策速遞

1.《2023、2024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發電行業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通過

7月31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生態環境部關於以高水平保護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的實施意見》《中國噪聲汙染防治報告(2024)》以及《2023、2024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發電行業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

零碳解讀:這些文件的審議通過,體現了我們在生態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應對方面的堅定決心和積極行動,旨在推動經濟的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尤其是《2023、2024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發電行業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採用基於強度的配額分配思路,不強製要求企業二氧化碳排放量絕對降低,而是根據實際供電量或發電量來確定配額,鼓勵企業提高能效,從而在不犧牲生產的情況下實現減排。

2.《新能源城市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補貼實施細則》印發

8月1日消息,根據交通運輸部官網信息,交通運輸部官網和財政部公佈了關於印發《新能源城市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補貼實施細則》的通知。根據通知,將對城市公交企業更新新能源城市公交車及更換動力電池,給予定額補貼。鼓勵結合客流變化、城市公交行業發展等情況,合理選擇更換的新能源城市公交車輛車長類型。

零碳解讀:該政策對城市公交企業更新新能源城市公交車及更換動力電池給予定額補貼。更新新能源公交車每輛車平均補貼8萬元,而更換動力電池每輛車補貼4.2萬元。各地可依據財政部和交通運輸部的安排製定本地補貼標準。公交企業應及時關注相關政策動態,確保能夠順利申請和使用補貼資金。

3.第二批CCER方法學發佈

7月30日,生態環境部發佈第二批中國核證減排量(CCER)方法學的公開徵求意見稿,分別是煤礦低濃度華斯和風排華斯利用、公路隧道照明系統節能方法學。本次發佈的兩項方法學均對項目額外性予以免證。

零碳解讀:第二批CCER方法學的發佈,標誌著中國在溫室氣體自願減排項目方面進一步擴展了領域和方向。生態環境部在首批造林碳彙、並網光熱發電、並網海上風力發電、紅樹林營造四個項目方法學的基礎上,為煤礦與交通運輸行業的綠色轉型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進一步促進了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實施以及經濟社會的綠色低碳發展。

B、行業動態

4.國家能源局:新型儲能已投運裝機超4400萬千瓦

7月31日,國家能源局舉行新聞發佈會。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邊廣琦在會上表示,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穩步增長,已投運裝機超4400萬千瓦;同時,新型儲能調度運用不斷增強,調節作用逐步顯現。

零碳解讀:截至2024年上半年,我國新型儲能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全國已建成投運的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到了4444萬千瓦/9906萬千瓦時,相較於2023年底增長超過40%。這一增長不僅體現在裝機規模上,新型儲能的調度運用水平和調節作用也在不斷增強。特別是在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經營區,2024年上半年新型儲能的等效利用小時數分別達到了390小時和560小時,較2023年上半年有了顯著提升。

5.我國充電樁總量保障2400萬輛新能源汽車充電需求

7月31日,國家能源局舉行新聞發佈會,發佈上半年能源形勢和可再生能源並網運行情況,介紹新型儲能發展和綠證核發工作有關情況。據發佈會介紹,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充電樁總量達到1024.4萬台,同比增長54%;其中公共樁312.2萬台,私人樁712.2萬台,公共樁額定總功率超過1.1億千瓦,保障了240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充電需求。

零碳解讀:通過大規模建設充電樁,形成覆蓋廣泛、密度適中的充電服務網絡,能有效緩解電動汽車用戶的續航焦慮,促進了電動汽車的日常使用和長途出行。國家能源局還組織了縣鄉地區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應用推廣,目前超過三分之一的省份已經將充電設施佈局至所有鄉鎮,有效支撐了新能源汽車的下鄉發展。國家能源局計劃繼續推動構建高質量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以助力交通運輸的綠色低碳轉型和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建設。

C、地方實踐

6.廣西上線「碳電尋源」系統助力碳排放監測

近日,廣西「碳電尋源」系統正式上線運行。該系統由廣西電力交易中心和廣州電力交易中心聯合研發,依託電力交易數據,實現度電精準溯源、碳排放全景監測,引領綠色低碳消費,推動行業和企業綠色低碳轉型。

零碳解讀:「碳電尋源」系統相當於電力市場用戶的「數字碳賬單」,它能夠通過準確分類統計用戶的購電成分,溯源度電到廠,並動態分析能源生產、傳輸、消納全過程數據,從而客觀度量電力市場用戶購電形成的間接碳排放 。這不僅有助於企業分析自身的用電結構,監測碳排放變化情況,還能為政府、行業和企業在用能轉型方面提供決策參考。

7.山西省開行首趟「光伏專列」

8月1日淩晨,位於山西省中部的山西轉型綜改示範區內,一趟滿載50車光伏設備組件的快運專列從中鼎物流園駛出,開往青海省,拉開了山西開行「光伏專列」的序幕。

零碳解讀:這趟光伏專列的開行,不僅展示了山西省在新能源領域的積極作為,而且對於多地的清潔能源技術開發和利用都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這樣的專列運輸,可以更高效地將光伏組件等新能源物資運送到需要的地區,為當地清潔能源項目提供支持,促進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8.北京: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 碳排放顯著下降

8月1日,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發佈關於全面建設美麗北京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出,到2027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綠色發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美麗北京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碳排放顯著下降,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全面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成為社會廣泛自覺,美麗北京率先基本建成。

零碳解讀:北京市政府的這些措施體現了其對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堅定承諾,旨在通過綜合性的政策和行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美麗北京。具體來說,北京將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嚴守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佔比不低於市域面積的27.5%,確保功能不降低、性質不改變。在碳排放方面,北京計劃實施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措施,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並逐步健全碳排放控制管理機制。

9.寧波推動創建「零碳工廠」,最高獎勵200萬元

為鼓勵綠色工廠進一步深挖節能降碳潛力,最終創建「零碳工廠」,寧波將對入選國家級、市級「零碳示範工廠」的企業分別給予最高200萬元、50萬元的獎勵。

零碳解讀:工業領域作為中國碳排放的主要來源,約佔整體碳排放的70%,因此工廠的綠色轉型尤為關鍵。寧波市設定了「零碳(近零碳)基礎工廠」和「零碳(近零碳)示範工廠」兩個評價等級,根據碳抵消比例和綜合評分來劃分,而且通過獎勵機制,激發了企業創建「零碳工廠」的積極性,為實現區域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持。

D、國際看點

10.新加坡成立全國碳市場聯盟

根據新加坡經濟發展局7月31號官方發佈,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與國際排放交易協會(IETA)宣佈,正式成立新加坡碳市場聯盟(SCMA),標誌著新加坡在推動全球碳市場發展和實現低碳經濟轉型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零碳解讀:新加坡成立全國碳市場聯盟是一個重要的舉措,旨在促進高質量碳信用的獲取和供應,符合《巴黎協定》第六條的規定,目的是將領先的國際供應商和碳市場推動者與對高質量碳信用感興趣的新加坡企業直接聯繫起來。SCMA作為一個平台,將為服務商、碳排放信用的潛在賣家和買家以及政府機構提供聯繫、共享和合作的機會。

專題碳討

回顧曆屆奧運會,說說奧運碳減排的那些事情

萬眾矚目的巴黎奧運會如期舉行,網上熱梗頻傳吸引了大量網民的關注與熱議。其中,關於碳減排的話題「奧運村不裝空調」「各國自帶空調」「60%以上素食佔比」等引發賽事減碳與舒適度如何平衡的相關討論。

儘管巴黎奧運會未承諾實現「碳中和」,但承諾將碳排放量比倫敦和里約奧運會的平均值減少50%,並在用實際行動向史上「最綠色奧運會」發起衝刺。

我們先來看看倫敦和里約奧運會排了多少碳,倫敦奧運會是夏季奧運會中首次計算碳排放量的一屆,2012年倫敦奧運會和2016年里約奧運會的碳排放量分別約為330萬噸和360萬噸二氧化碳。那麼巴黎奧運會就是設定了17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碳預算,這是2012年倫敦奧運會和2016年里約奧運會平均水平的一半。

再來看看巴黎奧運會為碳減排採取的具體措施:約95%以上的場館是現有或臨時搭建的,減少了建築材料的使用和能源消耗;奧運村的建設使用了大量低碳建材,床架、床墊等也採用了可回收材料;冼拿河上的浮動太陽能發電站承擔了奧運會部分場所的電能供應;儘管最初決定不在奧運村安裝空調以減少碳排放,但後來允許代表團自行出資購買或租賃空調;飲食方面,素食食品數量增加一倍,並將一次性塑料的使用量減半……

圖/IC圖/IC

1.曆屆奧運會為碳減排都做了哪些努力

奧運會的碳減排和碳中和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綜合考慮賽事的各個方面,從能源使用、建築設計、交通管理到觀眾行為等。一場賽事的碳減排需要通過科技創新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1994年利勒哈默爾冬奧會開啟了綠色奧運的先河,被譽為首屆「綠色冬奧會」。在籌辦過程中,組委會發起了20多個可持續發展項目,這些努力使得環境保護成為奧運會申辦和舉辦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考慮因素。國際奧委會也在此後的《奧林匹克憲章》中增加了環境保護條款,進一步強調了奧運會與可持續發展的緊密聯繫。

2006年拖連奴冬奧會目標為「世界上第一個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綠色標準的體育賽事」。拖連奴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更換低排放汽車、採用清潔燃料和可再生能源、推廣節能建築等,清潔能源的使用率由20%提高到了80%以上。組委會還通過支持一些森林、高能效和可再生能源項目對為期16天的拖連奴冬奧會碳排予以補償。

2012年倫敦奧運會是夏季奧運會中首次計算碳排放量的一屆,倫敦奧組委在2009年12月發佈了《2012年倫敦可持續發展計劃》,對整個倫敦奧運週期(2005—2012年)內產生的碳排放量進行了測算,最後,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碳排放量約為33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此外,倫敦奧運會還採用了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質鍋爐和風力發電,以及使用「發光地磚」技術,將行人腳步轉化為電力;同時,倫敦奧運會使用了一種「碳中性」的燃料——丙烷和丁烷的混合氣體,作為奧運聖火的燃料,進一步減少了碳排放。

北京2022年冬奧會則是一個實現碳中和的成功案例。據《北京冬奧會低碳管理報告(賽前)》顯示,2018年預估計算北京冬奧會2016-2022年溫室氣體基準線排放總量為163.7萬噸二氧化碳當量;2021年對排放量進行了修訂,預計實際排放量為102.8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北京2022年冬奧會利用現有場館減少環境影響、使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系統製冰技術、100%使用綠色電力、節能與清潔能源車輛的使用比例達到曆屆最高,最後通過林業碳彙和企業贊助核證碳減排量等方式進行碳抵消。

圖/IC圖/IC

2.不承諾「碳中和」,巴黎錯了嗎?

2020年3月4日,國際奧委會執行委員會會議曾通過決議,將確保所有即將舉行的奧運會都是碳中和的,並承諾將顯著減少賽事碳足跡。

然而,由於碳抵消措施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受到了一些質疑,巴黎奧組委在近期的新聞稿中已經不再宣傳實現碳中和,而是強調將舉辦一屆更負責任、更可持續和更具包容性的奧運會。

不承諾「碳中和」,巴黎錯了嗎?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公眾質疑的重點,即使購買碳抵消真正促進了碳減排,但因為通過購買碳抵消來實現減排與真正的減排行動之間可能存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一致,公眾就很難將其強相關起來,就會本能地產生疑問,存在輿論風險。

再加上此前國際上因一些劣質的碳信用流入市場,導致許多人對碳抵消產生了誤解,認為碳抵消就是「花錢買宣傳」起不到真正減排的作用。碳彙質量難以得到保證的情況下,減少排放一定是重點。的確,碳抵消只是一種輔助的政策手段,需要活動組織者從方方面面來最大程度地減少碳的排放。

圖/IC圖/IC

3.完美的「碳中和」奧運會應該什麼樣?

儘管本屆巴黎奧組委採取「槽點多多」的減排措施,但奧運會的規模龐大,涉及的碳排放源眾多,基於當前的技術水平,還會不可避免的有一定的碳排放,這部分碳如何處理是關鍵。

是置之不理,還是進一步捕獲後儲存或抵消它?完美的「碳中和」奧運會應該什麼樣?

避無可避的碳排怎麼中和?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楊軍對零碳研究院表示,首選通過購買高質量的生態系統碳彙來抵消這部分碳排放,實現雙贏。高質量的碳彙具有來源清晰、具備額外性、可核證,可促進當地社區可持續發展等特點。高質量碳彙通過碳自願交易市場被交易,產生的經濟收益對於促進碳彙產生地的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有助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緩解。

楊軍補充,巴黎奧運會作為全球盛會,在各方面都備受關注。如果會議組織者通過購買高質量碳彙來抵消活動的碳排放,不僅增加了奧運會本身的綠色程度,更倡導了零排放的理念,引起人們對氣候變化減緩的關注,對於奧運會本身和氣候變化應對都是非常有益的。

此前已經有不少的大型活動成功地實現了碳中和,我們的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就是通過系列減排措施結合植樹造林實現了碳中和。此前,生態環境部發佈的《大型活動碳中和實施指南(試行)》為我國大型活動的碳中和實施提供了規範和指導。該指南鼓勵大型活動組織者在籌備、舉辦和收尾階段實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並在活動結束後通過購買碳配額、碳信用或新建林業項目等方式抵消實際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碳中和。

奧林匹克的運動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也應該「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面對「碳中和」「碳抵銷」不能因噎廢食,更具進步意義、更能體現全球社會應對氣候變化雄心的做法是像北京冬奧會一樣,建立起清晰透明的碳減排和抵消的過程機制,為未來的奧運會樹立起綠色標杆。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陶野

編輯 白華兵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