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絲路|共促中國—東盟民心相通乘風遠航
在中國同世界交往史上,「下南洋」是頗為豐富生動的一個段落。2000多年前,「海上絲綢之路」拉開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友好交往的序幕。「舟舶繼路,商使交屬」,綻放出亞洲文化兼收並蓄、萬物並育的獨特氣質。跨越歷史長河,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碩果盈枝。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2024年是「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人民網「文化絲路」攝製組前往馬來西亞、印尼兩國,聆聽相知相親、互融互通的動人故事,見證「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人文交流新圖景徐徐展卷。
「絃歌不輟」
多元文化培育絲路英才
「我會打籃球。」「你會游泳嗎?」雅加達一所職業中學的教室里,印尼中文教師舒偉雅正帶領學生們朗讀新學的詞彙。該校校長裡法特(Rifat)一語道出中文課受歡迎的原因:「雅加達有很多中資企業,我們重視中文課,因為這能讓學生們畢業後更有就業優勢。」
近年來,東南亞學中文、說中文的年青人越來越多;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在職業教育領域的交流合作亦不斷深化,成果斐然。
目前,中國已與東盟職業院校開展了至少70個學生聯合培養項目和2個教師聯合培養項目,組成了19個職業教育聯盟,還建立了形式多樣的交流合作平台,為各國職業教育從業者提供了分享經驗、切磋技能的機會,為中國—東盟職業教育發展注入動力。
教育關乎未來。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之下,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教育合作逐漸深入,展現出民心相通、文明互鑒的新氣象。
2016年2月,中國高校設立的第一所海外分校——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正式迎來首批新生。多年來,該校培養了大批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助力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副校長張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學校不僅注重學生的個人成績,也致力於讓學生在學習、生活當中瞭解不同的文化,「我們鼓勵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去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尤其是不同的節慶活動,增進瞭解與認知,做到互鑒與互賞。」
「雙向奔赴」
文旅相生盡顯開放活力
「距離已不是問題,這條線把我們連在一起……」雅加達開往萬隆的列車里,印尼音樂人邱烈豐再次唱起自己為雅萬高鐵而作的《向前行 把夢實現》。
這首中印尼雙語歌曲唱出了印尼民眾的心聲。雅萬高鐵是中印尼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金字招牌」,開通運營9個月已累計發送旅客超400萬人次,為印尼的發展注入了加速度。
行走在雅加達街頭,也許還會聽到更為熟悉的旋律——《一路生花》《後來遇見他》《都怪我》等中國流行歌曲在東南亞走紅;由《一路生花》改編的印尼語歌曲「Mimpi」,在當地音樂平台的播放量已經超過5000萬次。
文藝往往可以超越國別、種族、語言,成為建立人文連接的最佳方式。來自中國的文藝作品受到東南亞人民的喜愛,為「文化絲路」帶來全新註解。
現任馬來西亞漢文化中心主席的拿督吳恒燦,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促進中馬兩國文化交流。圍繞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他組織馬來語版本的翻譯和出版,推動戲劇改編及巡演,讓中國古典文學瑰寶融入馬來社會。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並逐漸被馬來社會接受,越來越多馬來民眾想要瞭解中國。」吳恒燦表示,「未來,我們希望能引進更多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將一個真實、鮮活的現代中國展現給馬來西亞讀者。」
中國和東南亞各國擁有燦爛多元的文化底蘊和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隨著共建「一帶一路」不斷推進,中國和東南亞國家間的文旅聯繫更加緊密,「詩和遠方」成為展示中國形象、增進文明互鑒的窗口。
在吉隆坡中國文化中心主任張傑鑫看來,中國和馬來西亞之間的文旅交流大有可為,「旅遊是促進人文交流的重要載體,是兩國人民加深理解和友誼的有效方式,讓中國和馬來西亞人民的心貼得更近。」
「天涯比鄰」
華僑華人延續文明記憶
鋪紙、蘸墨、揮毫,印尼書畫學院的一堂書法課上,學員們認真對待一筆一畫。牆上,「上善若水」「字如其人」「人之相知 貴在知心」等一幅幅書法習作一字排開,或遒勁有力,或飄逸靈動,述說著中華文化跨越山海仍賡續傳承的故事。
印尼華裔書法家阮淵椿注意到,近年來,喜歡中國書法的人越來越多,「不僅是華人群體願意研習書法,越來越多其他族裔的民眾也開始對中國書法感興趣,並從中瞭解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時光荏苒,文脈相繼。
中華文明自古以開放包容聞名於世,具有兼收並蓄、包羅萬象的寬廣胸懷。正是由於這樣的特質,中華文化在一代代華僑華人堅持下不僅薪傳不息,更不斷吸收當地文化精髓,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為促進「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繪就美美與共的文明畫卷作出獨特貢獻。
或喜或怒,或醉或醒,獅舞百態,形神兼備。中國傳來的舞獅技藝到了馬來西亞後,從平地「跳」上了高樁——高樁舞獅不僅展現了獅子的敏捷與活力,也提升了舞獅的觀賞性和挑戰性。其中,萬勝行龍獅藝術製作坊創始人蕭斐弘通過不斷創新工藝,打造出獨具特色的獅頭。他帶領的獅隊屢屢在國際舞獅比賽中獲獎,推動了舞獅運動在世界範圍內的發展。
磅礴有力,響徹雲霄。由馬來西亞華人創作的二十四節令鼓,融合了中華文化中的二十四節氣、書法藝術和廣東獅鼓表演,發展至今,日益得到馬來西亞多元族群的認可,吸引了當地許多青少年報名參訓。「孩子們最初可能是被鼓聲所吸引,漸漸地,他們能從打鼓的過程中學會團隊精神和相互合作。」馬來西亞大眾鼓藝學院創辦人李政威說。
以心相交者,成其久遠。曾經,高張於蒼茫南海上的點點雲帆,是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交流交往的歷史見證。如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已經走入第二個十年,中國和東南亞各國必將越走越近、越走越親,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實現共同發展繁榮並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