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環球時報》記者體驗深中通道往返

【環球時報赴香港、澳門、廣東特派記者 張雪婷 趙霜 楊沙沙 王冬】7月30日,歷經7年興建的深中通道開通滿月。一個月以來,深中通道日均車流量超10萬車次,累計車流量預計突破300萬車次,再次刷新「深中速度」。這個全長約24公里、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的大型交通工程,被譽為世界上綜合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是當前珠江東岸「深莞惠」與西岸「珠中江」兩大城市群的唯一公路直連通道。採訪期間,《環球時報》記者體驗了一把。

7月20日,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新區深中通道的景象。(視覺中國)7月20日,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新區深中通道的景象。(視覺中國)

7月20日中午11時半,記者一行人在位於深圳市寶安區的酒店集合,準備自駕提前租好的兩輛小轎車出發。12時15分左右,能夠初次看到「深中通道」的路牌,並在約10分鐘後抵達深中隧道入口。當天正值週末,深圳的中午極其炎熱。但酷暑並沒有阻擋外出遊玩的市民,從離隧道還有幾百米的距離時,就開始出現大量車流彙入。

從記者的個人體驗來看,在客流量高峰期,整條深中通道最為擁堵的部分就是隧道路段。根據路邊的標牌來看,隧道總長度為6845米,但記者團隊在其中走走停停花費了近半個小時,這或許是因隧道中為保證安全行駛,對車速有一定限制。中午12時56分,駛出隧道,不久後就達到跨海大橋,車速立刻達到正常高速公路水平。因後半段路極其順利,想要在車上搶拍著名的「深中大橋」標識也有了幾分難度。約下午1時15分,團隊到達通道的中山側頂端。

有深圳市民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橫跨深圳、中山的家庭不少,自己的父母也住在中山,以往想要自駕過去,需先沿深圳西岸的廣深沿江高速一直向北,再通過虎門大橋到對岸。在深中通道開通之前,虎門大橋在電子地圖軟件上幾乎永遠都是「紅線」,被當地居民開玩笑稱為「全世界最擁堵的橋」。現在查詢跨海路線,電子地圖軟件大多都會直接將深中通道列為首選。市民深切感到,有了深中通道後,該道路與虎門大橋以及港珠澳大橋三條線充分將伶仃洋北、中、南緊密聯合在一起,同時有效地緩解了虎門大橋的交通問題。當地居民期待,未來幾條線路逐漸在彼此協調配合後,有望大大提升各地經貿、旅遊和生活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