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烏爾善:《異人之下》旨在打造國風超能力,區別西方同類電影

影片《異人之下》為國產漫改真人類型片做了一次新嘗試。

從影片《異人之下》的票房上來說,確實很不理想;如果換個角度,無論是從逐漸成熟的國內電影重工業攜手國漫頂級IP的宏觀開創性,甚至說是從對抗漫威、DC漫改真人電影的潛意識挑戰性上來說,影片《異人之下》其實是在為國產漫改真人類型片做了一次新嘗試。

今年暑期檔缺席的《封神第二部》,導演烏爾善用新作《異人之下》補上了。一部是改編自中國古典神話,一部是改編自米二同名經典漫畫,對於烏爾善來說,這兩個項目的內在核心沒有太大變化,都是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外在的呈現形態看起來好像是兩個導演拍的。在業內看來,影片《封神》系列是在大銀幕上還原觀眾早已熟悉的神話原著,而影片《異人之下》卻是在試圖向新觀眾展示漫畫原著已經建立起龐大且獨特的「異人」世界觀,無疑後者更具有風險和挑戰。它天生就會面臨受眾相對垂直的不利條件,更是要在內容上同時找準討好原著粉絲和新觀眾的平衡點,難上加難。

在喜歡接受挑戰的烏爾善看來,從荒誕黑色武俠片《刀見笑》、魔幻片《畫皮Ⅱ》、奇幻冒險片《尋龍訣》、史詩魔幻片《封神第一部》再到這部真人漫改奇幻片《異人之下》,五部導演作品都是在做不同的嘗試與突破,「我每次做項目都希望把項目做成課題,去研究它到底該怎麼完成」。在接受媒體群訪時,烏爾善特意強調,如何把漫畫裡面的那種視覺美學風格轉化成電影語言,是特別有意思的事情。他覺得,電影《異人之下》的氣質應該帶有一種狂歡節或者是聯歡會的感覺,在電影院裡面有那種特別炫目的、特別狂歡的那種體驗。他將當下很多流行元素變成電影中的素材,把傳統文化用電影的方式做了一個當代的表達,打造出獨屬於中國電影的國風超能力類型。

以下為烏爾善自述:

【改編】

增加兩場守護的閃回戲

迅速讓情感戲變得更加濃鬱

《異人之下》漫畫的整個世界觀非常龐大,線索非常豐富,有很多精彩的段落。把這個故事第一次介紹給電影觀眾的話,我覺得一些基本信息是必須要去呈現的,比如世界觀的基本背景,炁是什麼(炁qì,同「氣」,是一種形而上的神秘能量。在中醫中,炁是中醫術語,指構成人體及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能量,同時也具有生理機能的含義。炁的表達有各種不同的意義,如五臟之炁,六腑之炁,經脈之炁等),異人是什麼,異人裡面的派系都是怎麼回事,核心線索性人物張楚嵐和馮寶寶兩個人有什麼樣的背景故事,他們倆怎麼建立起相互守護的關係,這些基本的東西必須建立紮實,後面的故事才能夠展開。這像根基一樣,如果我們對核心人物不瞭解,或者說沒有愛上他們的話,可能後面進入到異人世界發生的故事也缺少了一個柱蠆式。

我看漫畫的時候,從開篇就很喜歡,漫畫就像在日常世界里給我們打開了一個特別有想像力的平行世界一樣,看起來好像是發生在一個普通校園的故事,但後面發現不是這樣的,那種從日常進入到超現實的異能世界,那種感覺我挺喜歡的。

所以,我覺得應該老老實實從頭開始講,這對於沒看過原作的觀眾來說,是最舒服的一種方式。我們先選擇張楚嵐和馮寶寶這兩個角色,把他們兩個人的故事做紮實,尤其是他們倆怎麼建立起一種相互守護關係,然後把這個關係做實。

《異人之下》張楚嵐跟馮寶寶如何建立起相互守護的關係,是影片的一大情感根基。

在電影劇作里,需要把人物的心理再做深入,做紮實,他為什麼選擇這樣的行為。還有張楚嵐跟馮寶寶的關係,在徐翔的閃回部分里,我增加了兩場戲,一是寶寶一直在福利院外面賣紅薯,寶寶一直在張楚嵐身邊,用各種方式一直陪伴他,一直在保護他。還有張楚嵐看漫畫書,車差點撞到他,我要加強寶寶對他的守護,讓張楚嵐意識到其實寶寶是比爺爺還要長時間守護在他身邊的人,是他現在唯一的親人,我要加強這種人物關係。

我要找到最能打動我們的情感關係,在情感關係裡面增加更強烈的戲劇性情節,讓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在很短的時間內感覺到情感關係慢慢被打動,我覺得這是電影創作可能需要的一種方式。如果說原作是一筐葡萄,電影就要把這筐葡萄釀成葡萄酒,要高度地提煉濃縮加強,讓它在兩個小時之內變得更濃鬱,讓觀眾看電影的時候情緒更有感染力。

【氣質】

希望中國當下流行的文化元素

都能變成電影的素材

漫畫文化其實就是一種青少年文化,而且長期處於一種亞文化的狀態裡面,如果我們有一部電影能夠用影像的方式把它表現得很好,贏得更多的電影觀眾,就可以讓它進入到主流電影的大類型裡面。

我覺得無論怎樣,電影的未來就是年青人的狂歡,尤其去影院看電影更呈現出年青人的社交屬性。他們在電影院里看到的,我覺得應該是他們文化中有重要特徵的這種作品。我在電影里用了大量各種風格的中國原創流行音樂,從屠洪剛老師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國風流行歌曲《中國功夫》,到現在大家比較流行的說唱,帶紅白機風格的死核、金屬樂、R&B、電子音樂這些流行元素,包括我們動作設計裡面增加了當代舞蹈元素,年青人的裝扮,各種帶著自己文化背景的造型的東西,我希望能夠把流行文化的各種元素融入到這種形態的電影創作裡面,讓中國當代的年青人在電影里找到自己。

這個影片其實也是一個關於年青人的成長故事,講述他們和家庭的互動以及人生選擇方向。我覺得這些東西都是我們所理解的,青少年的電影應該具備的特徵,能夠有一定的當下的意義,但它的組合方式是充滿想像力的,電影的氣質更帶有一種狂歡節或者是聯歡會的感覺,讓觀眾在電影院裡面有那種特別炫目的、特別狂歡的那種體驗,我想追求這樣一種電影效果。

影片《異人之下》中容納了大量當下流行文化元素,在視效上很炫酷。

中國當下的流行文化元素,我都希望變成我們的素材。你看從漫畫的故事、流行音樂、舞蹈,包括手機影片的那些影像的感覺,我們片尾字幕以彈幕形式出現,都是我們特別熟悉的視覺感受,都在我們現實的生活裡面,可能已經成為我們視覺閱讀的一個主流形態。

所以,我就想儘量能夠把這些元素容納到電影裡面來,呈現一種很當下、很年輕,與我們現實相關,但又是一種很好的影院體驗。因為有很多超現實的設定,有來自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但是要把它表現得很酷,不能按照經典的方式去呈現,反而要用一種特別年輕時尚、比較炫酷的方式去呈現。

電影里的一些聲效設計很特別,有一種聲效對位的隱喻效果,有很多聲音的效果並不是現場動作產生的聲音。比如,開場在廁所里,天津衛和小桃園等打劫張楚嵐,張楚嵐說,我這有一個飯卡,有一個單車鑰匙,小桃園搶走飯卡的時候,有一個電子遊戲里贏得金幣「啷」的一聲,那聲音不是現場能發出的,意思是他們又賺了一個。還有在東鄉莊有一場戲,胡傑借沈衝的炁,借一還十,沈衝說成交,然後把紅色的炁給了胡傑,在他腦袋上有一個「鐺」投幣的聲音設計,它就是一種聲音隱喻。這也是之前做別的風格的電影不太有可能嘗試的東西。

【視效】

要體現超能力的國風特點

與國外同類型影片有明確區別

整部電影大概有2200多個鏡頭,視效鏡頭有1600多個,視效量很大。其實,這種國風超能力的電影類型,它更加追求一種視效的創意性和風格化。

對電影《異人之下》來說,關鍵是做好視效的創意,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做視效的概念設計,就是怎麼把產生炁的能量轉化成功法,變成視覺上我們能直觀看到,同時又帶有中醫理念,我覺得這些部分是特別重要的,就是中國風格的超能力。

作為國風超能力電影,要跟我們之前看到的國外所創作的超能力電影,在文化根源、表現方式上做出明確區分。因為我們本身異能的產生方式就不一樣,西方超能力電影異能產生的方式,我原來總結過大概有4類,一個是科學實驗失敗、受輻射、被小動物咬了(蜘蛛俠);第二種是來自於外星球(超人);第三種是來自神話人物(水行俠);第四種是有錢(鐵甲奇俠)。

中國的異能來自於傳承,整個家族門派的傳承,首先我們體內就具備這種炁,這個炁本身就來自於天地萬物之間所有生命體本身蘊含的能量,他們每個人的異能來自於傳承,然後依靠自我的修煉,能讓它變得更強大。

影片的內在邏輯是特別中國的一個思考方式,是世界和自我關係的一種思維方式。我也覺得這是特別寶貴的一個理念,是中國文化特別厲害的部分。

影片《異人之下》中的人體體內氣脈運行設計圖。

在視覺表現上怎麼去表達它,我覺得這就是我們電影創作的工作,也是創作的空間。片中所有超能力的生發,比如陽五雷,它來自於心肺的能量,通達週身,然後通過手三陽經發出白色和紅色的陽五雷,陰五雷是通過肝腎產生的能量走手三陰經,然後產生了黑色和青色的雷,中醫的這套經絡體系跟這種五行五色理論在一起,我覺得這些東西都是特別中國化的視覺元素,包括在空中打出來的雷法符號,張楚嵐的金光術,他念的訣,做手的動作,在空中畫出來金色的符號都是有真實依據的。

我們的想像力來源於傳統文化,但是我們需要有一個現代的表達方式,用一種炫酷的方式表達,讓現在的年青人覺得這太帥了。我覺得這才是中國的超能力電影。

【目標】

從演員孵化到製作技術

嘗試開拓中國電影的類型片

我一直在規劃我的工作目標,首先是嘗試對中國電影類型片的開拓,如同拍攝《封神三部曲》的神話史詩類型一樣,《異人之下》這種國風超能力電影,在中國電影歷史上幾乎是沒有的,我覺得這個題材是可以做成類型電影的,可以試一下。

在導演烏爾善看來,他希望影片《異人之下》在一些新技術運用上,能給同行帶來一些新啟發。

其次,我之前所有作品里都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我希望把傳統文化用電影的方式做出一個當代的表達,只不過是放在不同類型裡面。《畫皮Ⅱ》是放在一個魔幻愛情的類型裡面,《尋龍訣》就變成了一個奇幻冒險類,《封神三部曲》將一部古典小說變成了神話史詩類型的電影。電影《異人之下》將本身的故事里蘊含的像「炁」這些超能力,還有陰陽五行、中醫十二經絡這些,特別精彩地融入到我們當下的生活,這種傳統和當代結合的方式,我覺得特別天才,很巧妙。

還有就是電影《異人之下》的主要角色飾演者都是年青人,我特別期望能夠通過新的項目給大家介紹一些無論從形象、表演能力、動作能力等各個方面都比較全面的年輕演員,能夠完成比較高難度的電影拍攝。和《封神三部曲》一樣,電影《異人之下》也做了演員的訓練營,對他們進行專業的訓練後再開始拍攝。

最後,我覺得自己做的項目要對電影的技術有所推進。《異人之下》裡面用到了真人摹片動畫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去完成故事的回憶部分,以我有限的觀影經歷,這應該是世界電影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這種技術參與的影像直接完成了電影級別的畫面製作,我覺得是有意義的,也希望能給同行帶來一些新啟發。

新京報記者 滕朝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