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一路扛到底,樊振東用時8年終成大滿貫

樊振東享受勝利的喜悅。巴黎奧運會,他為國乒男單捍衛了榮耀。 圖/新華社樊振東享受勝利的喜悅。巴黎奧運會,他為國乒男單捍衛了榮耀。 圖/新華社

8月4日晚,巴黎奧運會乒乓球男單決賽,樊振東4比1戰勝瑞典球員莫雷加德,職業生涯首奪奧運會男單冠軍。從2016年首奪世界盃冠軍,到2021年拿下世乒賽冠軍,再到2024年奧運摘金,成名甚早的樊振東用時8年集齊奧運會、世乒賽和世界盃單打冠軍,成就了大滿貫偉業,他在隊內的稱呼也從當初的「朗尼」變為如今的「東哥」。

東京奧運會,樊振東決賽不敵馬龍無緣冠軍,但這並未影響他的狀態。整個巴黎奧運週期,樊振東的表現非常穩定,拿下了兩屆世乒賽男單和男團冠軍。巴黎奧運會,在王楚欽男單早早出局後,樊振東頂住壓力,連勝張本智和、F·勒布倫、莫雷加德等名將,終於站上奧運會最高領獎台。

奪冠路

瘋狂張本、瘋狂主場,「東哥」一扛到底

巴黎奧運會,王楚欽聯手樊振東出戰,兩人分守上下半區,會師決賽是他們的唯一目標。不過,一場意外打亂了國乒隊部署。混雙奪冠後,王楚欽的球拍被攝影記者不小心踩壞了,這對他的心態和技術發揮多少有一些影響。第二天對陣瑞典球員莫雷加德,王楚欽只能拿著備用板參賽,最終爆冷出局,無緣16強。

王楚欽的出局,意味著國乒隊上半區已經失守,包攬計劃提前破滅。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始,國乒隊連續4屆奧運會包攬乒乓球男單冠亞軍,這個紀錄也在巴黎被終結。王楚欽過早被淘汰,這讓位於下半區的樊振東壓力倍增,晉級路上不能有任何閃失。

壓力之下,考驗隨之而來。8強賽,樊振東碰上了日本球員張本智和。兩年前的成都世乒賽團體賽,樊振東曾爆冷不敵張本智和。在巴黎奧運會混雙首輪出局後,張本智和的精力都用在了單打上,這場比賽給樊振東製造了足夠多的困難,讓國乒球迷一度很揪心。

從東京到巴黎,樊振東完成了蛻變。 圖/新華社從東京到巴黎,樊振東完成了蛻變。 圖/新華社

這場比賽打到了決勝局,樊振東以4比3艱難獲勝,他說張本智和無論技術還是戰術都給了自己很大壓力,「他一直在給我施壓,把我逼到了絕境。在這種情況下,自己內心還是非常堅定,沒有想過輸贏,更多的是專注於每一球。」

準決賽,樊振東4比0淘汰了17歲的東道主球員F·勒布倫。相比前一場打張本智和,樊振東這場比賽要從容得多,現場狂熱的氣氛也讓他很享受。「這樣瘋狂的氛圍,我期待了很久,在這種環境下跟主場球員較量,也屬於我們在訓練中模擬的範疇。」他說。

8月4日晚決賽對陣莫雷加德,經驗、實力都佔優的樊振東沒有經受太多考驗,最終如願拿下金牌。就此,他成為繼劉國梁、孔令輝、馬琳、張繼科、馬龍之後,國乒隊第6位奧運會男單冠軍。

榮譽牆

本週期成男隊核心,向奧運第三金進發

樊振東對巴黎並不陌生,他的首屆世乒賽之旅就是在這裏。2013年巴黎世乒賽,樊振東在選拔賽中連勝王皓、郝帥、陳玘等名將,拿到一個參賽席位,最終第3輪輸給了倫敦奧運會冠軍張繼科。劉國梁當時就斷言,樊振東未來將打破中國男乒的競爭格局。

那之後,樊振東逐漸在國乒隊主力層站穩了腳跟。2014年東京世乒賽團體賽,樊振東入選了5人大名單,其他4人分別是王皓、張繼科、馬龍和許昕。那一年,樊振東收穫了第一個世界冠軍頭銜。

2016年德國世界盃,初出茅廬的樊振東決賽4比1戰勝許昕,拿到了職業生涯首個三大賽單打冠軍頭銜。19歲的樊振東當時就立下一個目標,「我的下一個目標是成為世界第一,拿到奧運會和世乒賽冠軍,成為世界上最好的球員。」

第一個目標並沒有等太久。2018年4月,樊振東登上男子世界第一寶座,成為國乒隊東京奧運週期重點培養的主力隊員之一。

東京奧運會,樊振東守住了所在的上半區,但卻在決賽中2比4不敵馬龍,後者成為奧運史上首個衛冕乒乓球男單冠軍的球員。

「(亞軍)沒有達到預期,但也可圈可點。」樊振東表示,東京奧運會只是一個逗號,不是句號,他還會繼續努力。

王楚欽等國乒隊友在看台上為樊振東加油。 圖/新華社王楚欽等國乒隊友在看台上為樊振東加油。 圖/新華社

東京奧運會的失利並沒有持續太久,樊振東很快就走了出來。同年年底,樊振東在候斯頓拿到了首個世乒賽單打冠軍,當時決賽中戰勝的正是瑞典小將莫雷加德。在參加過7次奧運會的瑞典老將佩爾森調教下,莫雷加德進步很快。候斯頓世乒賽,他接連戰勝莊智淵、法蘭西斯卡、阿龍拿、法烏等名將進入決賽。

2023年德班世乒賽,樊振東決賽4比2戰勝王楚欽衛冕。整個巴黎奧運週期,樊振東收穫了兩個世乒賽男單、以及兩個男團冠軍,成為中國男乒的定海神針。儘管今年上半年王楚欽成了新的世界第一,但樊振東依舊是國乒隊的核心。

來到巴黎,樊振東面臨著比預期還要大的困難,但他一步步扛了過來。奧運會沒有輕鬆的比賽,樊振東說,在這樣一個舞台上,大家都會竭盡全力,「我自己是這樣,相信所有對手也是這樣。」接下來,他還將搭檔王楚欽、馬龍參加男團比賽,有望拿下個人第三枚奧運金牌。

新京報首席記者 孫海光

編輯 王春秋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