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打造海洋新質生產力重要實踐地——科創興海 讓「藍色動能」更澎湃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孫慧
海南島近海多片海域,一座座白色風車加快施工、破浪矗立,已準備好源源不斷向外輸送綠色能量。
南山港碼頭,「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起航駛向深海,潛入萬米海溝探索採集大型底棲生物,發現深淵新物種。
在海南東南部海域,總高度120米、總重量超5萬噸的全球首座十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台——「深海一號」能源站傲然矗立,這是我國首個自營超深水大氣田。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袁琛 攝
陵水黎族自治縣外海,「深海一號」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台傲立藍海,開採蘊藏在水下1500米深的天然氣,通過海底管道接入全國天然氣管網。
因海而興,向海圖強。海南立足海洋強省建設目標,發揮自然資源優勢、應用場景優勢和自由貿易港政策優勢,增強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培育壯大深海油氣、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工程裝備技術、海洋生物技術等新興海洋產業,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打造海洋新質生產力重要實踐地。
向海求新
搶佔海洋新興產業新賽道
7月16日,儋州市西北部海域,在風機安裝船等高空吊裝設備協助下,直徑長121米的葉輪被吊到140米高空中,與主機完成精準對接。廣闊海洋里,即將矗立起一排排白色風車,在海上一邊「衝浪」一邊發電。
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傳江介紹,大唐海南儋州12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已進入風機批量化、大規模安裝階段。「與陸上風電場相比,海上風能資源豐富、出量大,可集中連片大規模開發。海南的海洋面積廣闊,未來海上風電場可不斷向遠海、深海開拓。」張傳江說。
海上風電海南造。在洋浦風電產業園,組裝好的海上風電主機停放在堆場里,等候出海「上崗」。預計今年該產業園將生產組裝60台海上風電主機,全部供應給正在建設中的大唐CZ3海上風電示範項目。洋浦海上風電產業園的投產,標誌著海南海上風電產業鏈條初步形成,可實現海上風電設備自產自用。
發展壯大海上風電產業鏈,是我省培育、發展海洋經濟新興產業,向海求新、求變的生動實踐。
借助自然環境優勢、自貿港開放政策優勢,海南的深海油氣、海洋工程裝備技術、海洋生物技術等新「藍海」產業不斷壯大,為海洋經濟增動力,添活力——
在臨高縣金牌港,由本地企業自主製造的風電運維船日前下水測試,這是一款專門為海上風電場建設配套的特種作業船,配備起降平台、大型起重設備、專業維修工具及遠程監控指揮系統等,能夠實現對海上風電設備的全方位、精準化運維管理。
海南老城科技新城,超過140家企業入駐澄邁油服基地,深海深層能源工程重點實驗室、海上高溫高壓油氣勘探開發實驗室等項目相繼落戶,油服產業集群化效應初現。
海口高新區美安科技新城,羅非魚、金槍魚、鱈魚等魚類的魚鱗、魚皮被運往海南華研膠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加工成魚膠原蛋白肽原粉等原料,遠銷日本、南韓、美國、泰國、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等50多個國家。
新興海洋產業快速發展,為再造一個「海上海南」的引擎注入「藍色動能」,海南「向海圖強」的底氣越來越足。
向海探路
打造深海科技創新策源地
深海魚類紋斑竹鯊,被三亞深海化合物資源中心的科研人員研發出一種新「吃法」:即通過對紋斑竹鯊注射免疫接種,淘篩到能與抗原特異性結合的條紋斑竹鯊納米抗體,這種納米抗體是新一代臨床診斷與疾病治療的重要工具,在生物醫藥產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海洋,被稱為「藍色藥庫」,有著超過地球總量80%的生物,這些生物擁有更為獨特的基因,醫藥開發潛力巨大。海南受權管轄著約2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發展海洋生物製藥等海洋產業優勢明顯。
三亞深海化合物資源中心著眼深海生物開發領域,計劃逐步建立深海生物樣本採集、深海樣品生產改造、生物活性篩選鑒定等平台,開展深海深淵微生物菌種保藏、分子和細胞水平生物活性篩選等特色業務,推動崖州灣科技城成為資源獨特、水平高超、產研融合的海洋藥物原創策源地,並通過科研成果的轉移轉化,支撐海洋創新藥物、功能性保健品、功能性化妝品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產業強海,科技興海。海南牢牢扭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紮實推進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平台建設,強化海洋領域重大關鍵技術,深海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到海洋產業中,助推培育、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
在崖州灣科技城,深海科技創新公共平台於去年啟動試運行。依託該平台,由上海交通大學牽頭建設的深海裝備多功能試驗水池實驗室、深海裝備結構安全性試驗裝置實驗室相繼落地,為深海裝備產業化推廣和應用提供服務。
「深海勇士」號4500米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大型深海超高壓模擬試驗裝置等海洋科技重大裝備入列,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深海)、深海空間站、海洋立體觀測網等深海科技項目穩步推進,超深水油氣開發等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
海南聚焦加強創新協作,面向深海探測、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等戰略性領域,佈局建設科技創新平台。省深海技術創新中心、嶗山實驗室海南基地、漢江實驗室海南基地等科研平台加快建設或相繼建成,引進的中國海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深海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相繼落地。目前,崖州灣科技城已聚集涉深海科技企業1000多家,重點發展海洋智能裝備、海洋生物醫藥、海洋能源、深海養殖等產業。
以海洋科技創新為「明燈」,海南向深海挺進,發展「深藍」特色產業,打造深海科技創新策源地、新高地。
向海開放
全面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海底下,商用海底數據中心運行穩定,各項數據檢測正常;海水中,深水網箱里的金鯧魚和燕子鯧魚等優質深海魚類自由遊弋;海面上,疍家餐飲漁排連接成片,船上遊客絡繹不絕……在海南的廣闊海域,不同的海洋空間,風景樣樣美好。
向海圖強,再造一個「海上海南」。目前,我省正在轉變發展理念,用足用好自由貿易港政策,吸引高端創新要素向海洋產業集聚,以補齊產業鏈為導向,推動海洋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轉型,培育壯大海洋新興產業,打造海洋產業集群,同時,加強賽前分析謀劃、政策引導,積極培育深海、海洋航天等未來產業。
在儋州、東方、臨高、樂東、萬寧等沿海市縣,一個個海上風電場項目正在加緊建設,「十四五」期間,我省規劃建設11個海上風電場。圍繞海上風電產業,東方、儋州、臨高等市縣相繼引入葉片、塔筒鋼結構、海纜、新型儲能裝備、海上施工等產業鏈上下遊的製造企業。
三亞西島海域,三亞熱帶水產研究院研究員秦傳新帶領團隊,正在攻關海洋牧場底棲生物白棘三列海膽的培育技術難題,這種海膽科動物既可以抑制大型藻過度生長,為珊瑚的發育和幼體補充提供空間,又可以培育成海洋牧場的養殖水產品。
彙聚全球海洋創新要素,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深化「智慧海洋」建設,持續推進深海科技項目建設,聚焦深海關鍵技術研究及成果轉化應用,是我省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路徑。
「目前,海南高質量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省的具體行動方案正在編製中,將進一步明確發展目標、產業體系、空間佈局、保障措施等,確保各項政策舉措落地生根、取得實效。」省海洋廳副廳長戴文達表示,該廳將進一步研究完善海洋經濟政策法規,健全海洋資源管理制度,強化海洋經濟調查統計。這一系列舉措將為海南向海圖強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南海之濱,海上風電、深海油氣、海洋生物醫藥、海洋牧場、休閑漁業等新興海洋產業從「規劃圖」到「施工圖」再到「實景圖」,現代海洋產業版圖不斷擴大。「藍色引擎」正持續釋放澎湃動能,驅動海洋產業從淺藍拓向深藍,為我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原標題:
海南發揮資源和政策多重優勢,增強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培育壯大現代海洋產業,打造海洋新質生產力重要實踐地——
科創興海 讓「藍色動能」更澎湃
值班主任:李國棟
值班總監:黃敏
內容審核:林葉
責任編輯:曾敬